徐文俊对于族人的安排早有了想法,祖屋在容县徐家村,而家族还是要搬来庭州的,毕竟是江南府府城,族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提升不少。
在府城也利于家族地位的提升,结识的人不同,见识不同,眼界自然就开阔了,以后的徐氏不能完全靠徐文俊牵着走,必须要持续出现各种人才,这才有利于家族的健康发展。
这也到了今天徐文俊过来和族人开会的关键,他站出来开始发言。
“如今大家都赚到了钱,生活也没有什么压力,这多亏了大家这几年的努力付出,我们容县徐氏如今已经走出了容县,也该有更高的追求了,所以,在此我有个计划,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族长带头说道:“文俊,你做什么大家都会支持的,你放心!”
族人们也纷纷附和。
徐文俊进入正题:“明年的房地产开发,我计划开辟一块地方,按照我们族内的要求来建设,以后我们徐氏也算扎根在庭州了,以后我们就是庭州徐氏!”
这话一出,欢呼声把房顶都要震穿了。
“太好了!以后我们都是府城人了!”
“你早在府城买了房子,干嘛这么高兴,对于我们这些没在庭州买房子的才值得高兴!”
“以后小孩进学可方便多了,府城的私塾多,先生水平也要强不少!”
“我得把父母从徐家村接出来!”
徐文俊也不急,等大家热闹的讨论一阵,直到大家兴奋劲差不多了,有人开始叫他继续说下去。
“首先,这个位置的选择恐怕有些麻烦,我打算是一户建一栋小别墅,我们在徐家村的时候大概是五十户,如今这几年成家的成家,人口增加了不少,而为了后面大家的方便,有些家庭人口多的,自然也要分开两户或者三户,那么,估计要接近百户才合适。”
“若是建楼房,用不了多少地方好解决,若是都建别墅,地方需要的太大,城里恐怕没有这么大的地方来给我们建。”
“所以,现在大家要一起决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到底如何选择,住庭州城里,地方小点,各方面的生活会方便点,若是住在城外,即使靠近庭州城,地方可以选择大点,建个村都没问题,但总归不如城里方便。”
这件事关乎到大家的生活,大家也是很谨慎,纷纷聚成一伙一伙的讨论起来。
按照徐文俊觉得,还是在城里方便一点,大家如今已经摆脱了务农,超出了现在的小康水平,没必要需要那么大的地盘,族里的屋子适当小一点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融入府城生活,发展家族更重要点。
族人里不少有想住在城外的多是年龄偏大点的,年轻人肯定都想住在城里,发展好点,大家以后也会在城里置办产业,年龄大的为了后辈们考虑,也就选择了妥协,达成了一致。
徐文俊看大家作出了他认为的正确决定,也挺高兴。
以农为本的思想这么多年,如今徐氏已经经商,大家能够放弃这些思想上的禁锢也算是一种进步。
徐氏一直土地少,族人这些年很多都有过置办田地的想法,也有人在庭州城附近置办了一点,但也不多,徐文俊一直是不太支持,徐氏族内也就没形成这样的风气,在这个时代换成其他家族,富了就置办田地是一种常识。
这一项确定后,徐文俊继续说道。
“关于族屋的建设,既然确定了就在城内,那么,在年后,大家可以在城里看哪块地方合适,我们可以提前确定好地方,等府衙批复房地产开发的土地的时候,将我们看好的地一起提出,府衙这方面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时候有族人说话了,这个族人一直在酿酒厂担任个小管事,没离开过庭州,自然城里城外都比较熟悉。
“城南梅岭那一片比较荒凉,房子少,离城中繁华的地方虽然有点远,但胜在地方大,我觉得就挺合适的。”
徐文俊对庭州很熟悉,他知道这位族人说的地方,属于庭州城的最南边,城墙都是依山而建,并未围拢,确实离城中有点远,在那边有些作坊,百姓住在那边的很少,靠近梅岭住的更是没有。
这样一想,确实还挺合适的,距离并不是问题,毕竟还在庭州城里,能远到哪里去,路修好,这完全不是问题。
“我也觉得梅岭前面挺合适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再决定,或者看看城里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合适,若是都没别的建议,我们就定在梅岭。”
族长带头表示这几日有空就带着族人在城里多转转,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方。
这个事情等后面确定,徐文俊又继续说起了下一个提议。
“关于通达商行这几年的发展,每年的分红发放后,大头都还在商行账上留着发展,现在要建族屋,大家看是用商行里面的钱全部建设,还是大家按需出一部分,商行按照分红比例来出剩下的钱?”
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家纷纷张望,这可不好乱说,大家都知道通达商行有多少钱,每年年底的分红只是很小一部分,都让大家富的流油。
良久之后,还是族长开头表示:“每户按照需要建造的房子报上来,有的需求建的大,有的没那么大的需求,为公平起见,综合下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一次分红,这次大家要建房子,多分点,至于分多少,到时候再商议。”
“这样,大家拿到手了分红,建房子也就各自出自己的钱,当然,房子还是统一来建,自家选择建多大就行,这样是最公平的,大家觉得可不可以?”
这样确实最公平,分一次分红,有些不那么有闲钱的也就有钱建房了,分红拿来做什么随意,建多大的房子随意,而且,这些分红也不会影响通达商行的运转。
其实,如今的通达商行,全资建新的徐家村也完全不会有资金上的问题。
最公平的做法,族人自然没有意见,徐文俊也对这样的方式很满意,于是,确定下来就这么办。
最后徐文俊再强调了祠堂的建造,还有最重要的族学由商行全资。
族学的规模要建的大一点,族中达到年龄的孩童都必须进学,无论男女,在外面多请几位高水平的先生,教育要放在第一位,族人进学免费,全部由商行承担。
对于这个决定,族人最为高兴,徐氏出了个状元,每个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说法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