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率领残部突围失败,狼狈退回锦州城。城内景象一片凄惨,受伤的士兵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缺胳膊少腿者比比皆是。鲜血在街道上肆意流淌,与泥土混在一起,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腥味。那些侥幸未受伤的士兵,也是满脸疲惫与惊恐,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绝望。
然而,这场惨烈的突围之战,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由于在突围过程中,大量士兵战死,城内守军数量锐减,相应地,对粮草的消耗也大幅减少。之前为了维持众多士兵的生存,不得不残忍地宰杀百姓为食,如今随着士兵人数的减少,百姓被吃的数量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内粮食极度短缺的危机,可这无疑是一种黑色幽默。
与此同时,在辽西走廊上,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前四城每城相隔约20里,塔山到宁远约40里。从宁远出发的援兵,在钱守庸等人的带领下,依旧磨磨蹭蹭。他们花了整整4天时间,才缓缓来到塔山堡。
一到塔山堡,大军便一股脑地挤进堡内,再也不出来了。钱守庸与李明并非惧怕,而是压根不想为祖大寿当炮灰。
此时,皇帝又派了太监前来传圣旨,催促他们赶快进兵。负责监督出兵的马绍瑜既害怕又无奈,心里想着:“这皇上催得这么急,可钱大人他们却按兵不动,万一皇上怪罪下来,我这小小的监军可担待不起啊!这可如何是好……” 只能硬着头皮再次去找钱守庸。马绍瑜心急如焚地对钱守庸说道:“钱大人呐,皇上圣旨又到了,再三催促咱们赶紧进兵。您看这大军能不能再往前挪一挪,也好对皇上有个交代啊!咱们在这塔山堡一直按兵不动,万一皇上怪罪下来,咱们都担待不起呀!”
钱守庸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这样吧,把众将都叫过来开个会,研究一下该怎么办。”
不多时,吕品奇、周文郁、何可纲、高勋、尤世威与李明齐聚一堂。钱守庸看着众人,面色凝重地说明了当前局势以及皇上旨意。
李明不想跑去锦州给祖大寿当炮灰,率先说道:“我觉得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可就离宁远城太远了,万一遇到清军进攻,咱们就危险了。”
吕品奇面露难色,附和道:“李将军所言极是,我带来的850人中,虽说有120骑马家丁,但应对清军主力实在没把握。”
周文郁也跟着诉苦:“我这1100人里,虽有160骑马家丁,可步兵都缺饷严重,现在都怨声载道呢,再强逼前进恐怕会生出乱子啊。”
何可纲接着表演:“我带来1600人,220骑马家丁,真遇上清军主力怕是也不顶事儿啊。这步兵啥德行想必督帅您也知道,万一碰上鞑子,不当场崩溃都算他们有良心了,再进兵怕是真遇到鞑子难以抵挡啊。”
高勋无奈地叹口气:“我那650人,只有90骑马家丁,心里没底啊。”
尤世威皱眉道:“我这1300人,200骑马家丁,其他步卒状况也不比诸位好多少。”
马绍瑜一听,知道他们都是真的怕了,着急地站出来说道:“可皇帝的圣旨都催了好几次了,咱们不能无视圣命啊!”
钱守庸权衡一番后,开口道:“这样,周文郁将军、何可纲将军,你二人率领本部兵马,明日火速进兵,一口气跑到二十里外的杏山堡驻扎。第三天,我亲率大军到杏山堡与你等汇合。然后咱们再做计较。”
李明听后,又担忧地说:“塔山堡是咱们的后路,绝不能放弃,得有人驻守,确保后路畅通。”
剩下的吕品奇、高勋、尤世威三人一听,都知道离清军越远越安全的道理,纷纷表态:“督帅,把这任务交给我们吧,我们肯定能守住!”
李明对这些明军将领的德行那时太了解了,哪会放心把后路交给这些怂货?于是站起来说道:“督帅,还是派我手下第一旅的旅长孙德胜(孙德胜原是一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作战勇猛,赵刚被枪毙后,提拔为一旅旅长),由他带着一团驻守塔山堡。这一团是我手下的主力团,全员都换装了后膛步枪,火力强大,战斗力强,有孙德胜带领防守此地定可保障我大军后路无忧。”众人思索一番后,觉得有李明主力防守后路确实靠谱些,便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