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二四
《享太庙乐章·登歌》。
原文
止笙磬,撤豆笾。
廓无响,窅入玄。
主在室,神在天。
情馀慕,礼罔愆。
喜黍稷,屡丰年。
译文
停止笙磬的演奏,撤去祭祀用的豆笾。殿堂里一片寂静,悄然无声,仿佛进入了深远的玄冥之中。祖先的神主在宗庙室内,而神灵已归天。人们心中仍充满着敬慕之情,祭祀的礼仪没有丝毫差错。欣喜于粮食丰收,年年都有好收成。
注释
? 豆笾: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
? 廓:空阔,这里指殿堂。
? 窅:读音为yǎo,深远的样子。
? 玄:玄冥,指深远的天空或宇宙。
? 罔:无,没有。
? 愆:读音为qiān,差错,过失。
生僻字注音
? 窅:yǎo
? 愆:qiān
《登歌》宛如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引领我们领略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深邃。在古代,祭祀活动作为国家和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首用于祭祀的乐章,以其凝练的文字、严谨的结构,生动地描绘了祭祀结束时的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逐联剖析,领悟诗句深层意蕴
开篇“止笙磬,撤豆笾”,清晰地描绘了祭祀仪式结束时的关键环节。“止笙磬”描绘了祭祀过程中,原本悠扬奏响的笙和磬等乐器,随着仪式的完成戛然而止,乐器声的消逝仿佛为这场神圣仪式画上了句号。“撤豆笾”则是指撤去祭祀时盛放祭品的豆和笾等礼器,这些礼器承载着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它们的撤去象征着祭祀仪式的圆满完成,从听觉和视觉两个层面,营造出一种仪式结束后的庄重氛围。
“廓无响,窅入玄”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结束后的氛围。“廓无响”描绘出祭祀场所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丝毫声响,这种寂静并非单纯的安静,而是一种经历了庄重仪式后的沉淀,让人感受到祭祀的肃穆和神圣。“窅入玄”中,“窅”意为深远,“玄”代表神秘,表达祭祀结束后,整个场景仿佛进入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境界,让人对神灵的存在产生更深的敬畏之心,强化了祭祀活动的神秘色彩。
“主在室,神在天”点明了祭祀者与神灵的空间位置,寓意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主在室”表明祭祀者在祭祀场所内,完成了各项祭祀仪式,表达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神在天”则象征着神灵在天界接受了人们的祭祀,完成了这场跨越天地的交流,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信仰和对人与神沟通的重视,进一步深化了祭祀活动的精神内涵。
“情馀慕,礼罔愆”抒发了祭祀者的情感,并强调了祭祀礼仪的严谨性。“情馀慕”表达了祭祀者在祭祀结束后,内心依然充满对祖先和神灵的怀念与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不会随着仪式的结束而消散,而是长久地留存于心中。“礼罔愆”则突出了祭祀仪式自始至终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没有任何差错,体现了古人对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喜黍稷,屡丰年”将祭祀的意义与对现实生活的祈愿相结合。“喜黍稷”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黍稷作为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丰收代表着物质的富足。“屡丰年”则进一步祈求年年都能获得丰收,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期望,使祭祀活动不仅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独特匠心
从结构上看,《登歌》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诗句两两相对,“止笙磬”与“撤豆笾”,前者描绘乐器的状态,后者描述礼器的处置,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廓无响”与“窅入玄”,一个刻画环境的寂静,一个营造神秘的氛围,对仗精妙。后几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美妙的音符,在耳边跳跃,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精心雕琢,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止笙磬”短短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乐器停止演奏的瞬间,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祭祀仪式的结束。“廓无响”中的“廓”字,不仅描绘出空间的空旷,更烘托出寂静的氛围,一个字便使画面生动起来。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结束时场景的细致刻画,如乐器停止、祭品撤去、环境寂静等,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期望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