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二一
以下是《凯安四章·其二》的相关介绍:
原文
礼匝三献,乐遍九成。
降循轩陛,仰欷皇情。
福与仁合,德因孝明。
百年神畏,四海风行。
译文
祭祀的礼仪完成了三次献酒,音乐也演奏了九次。皇帝走下台阶,仰望天空,感慨万千。福气与仁德相契合,品德因为孝道而彰显。长久以来,神灵受到敬畏,道德风尚在四海之内盛行。
注释
? 匝:周遍,满。“礼匝三献”指祭祀时完成了三次献酒的礼仪。
? 九成:指乐曲演奏了九章。古代音乐一章为一成。
? 轩陛:殿堂前的台阶。
? 欷:感叹,叹息。
生僻字注音
? 匝:zā
? 欷:xi
《凯安四章·其二》宛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引领我们深入唐代祭祀文化的核心。在古代,祭祀绝非普通仪式,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人间与神灵的神圣纽带,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祖先功绩的缅怀以及对国家社会的美好祈愿。这首祭祀乐章凭借其严谨的结构、精妙的用词,生动展现了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逐联解析,体悟诗句丰富内涵
开篇“礼匝三献,乐遍九成”,开门见山地描绘出祭祀仪式的盛大与庄重。“礼匝三献”中,“匝”有周全、完备之意,“三献”是古代祭祀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常包括初献、亚献和终献,分别由不同身份的人向神灵或祖先敬献祭品,象征着对祭祀对象的极致尊崇。这表明祭祀礼仪在各个环节都做到了周全细致,无一遗漏。“乐遍九成”里,“九成”指音乐演奏的九个段落,“乐遍九成”强调音乐演奏完整和谐,每个乐章都严格遵循既定程序,完美呈现。音乐在祭祀中不仅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祈愿。这两句从礼仪和音乐两个维度,展现出祭祀活动的隆重与神圣,为全诗奠定了庄严肃穆的基调。
“降循轩陛,仰欷皇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祭祀者的行为与情感。“降循轩陛”描绘祭祀者在完成祭祀仪式后,沿着高高的台阶缓缓走下的场景。这一行为不仅体现出祭祀者的谦逊,更表达出对祭祀场所和祖先神灵的深深敬仰。“仰欷皇情”中,“仰”为仰望,“欷”表示感慨叹息,“皇情”则是对祖先的深情厚意。祭祀者仰望苍穹,不禁感慨万千,流露出对祖先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使祭祀者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福与仁合,德因孝明”巧妙地将道德观念融入祭祀主题。“福与仁合”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精髓,强调福报与仁德紧密相连。在古人看来,只有心怀仁爱,践行善举,才能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幸福的回报。“德因孝明”突出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祭祀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孝道,能让德行更加彰显。这两句将祭祀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古人对道德追求的执着。
“百年神畏,四海风行”以宏大的视角,表达对祖先神灵庇佑的祈愿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百年神畏”表明祖先神灵的威严和庇佑将长久存在,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不衰。“四海风行”运用比喻手法,将祖先神灵的威严和庇佑比作风行四海,传播到天下各个角落。这不仅体现出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更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希望在祖先神灵的护佑下,国家能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独特魅力
从结构层面分析,《凯安四章·其二》布局严谨,对仗工整,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四联诗句两两相对,“礼匝三献”与“乐遍九成”,分别从礼仪和音乐方面描绘祭祀场景,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辅相成。“降循轩陛”与“仰欷皇情”,前者描述祭祀者的行为,后者刻画祭祀者的情感,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严格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如同悠扬的古乐,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诵读时,仿佛能听到诗歌的韵律在耳边流淌,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艺术上,诗人匠心独运,每个词语都经过反复推敲,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礼匝三献”中的“匝”字,仅一字便生动地描绘出礼仪的周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祭祀仪式的严谨。“四海风行”中的“风行”一词,形象地表现出祖先威严如同疾风般迅速传播,极具画面感。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礼仪、音乐演奏、祭祀者行为等场景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礼仪的重视、对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期望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