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此前,晋献公晚年的宫廷陷入了混乱的泥沼之中。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心机深沉,野心勃勃,妄图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晋国的国君,从而掌控晋国的大权。于是,她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诬陷太子申生意图谋反。
她在晋献公面前巧言令色,编造了各种谎言和证据,让昏庸的晋献公深信不疑。晋献公在骊姬的谗言蛊惑下,失去了理智,对太子申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在重重阴谋陷害之下,太子申生不堪受辱,他觉得自己的清白无法得到昭雪,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悲愤。最终,他在新城含冤自尽。
申生的死讯传出后,晋国上下一片悲恸。百姓们为这位贤德的太子感到惋惜和悲痛,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对骊姬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无奈。而骊姬并未就此罢手,她为了彻底铲除异己,将矛头指向了申生的弟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
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惊恐万分,他们深知自己在这场权力争斗的风暴中已无立足之地,若不逃离,必将性命不保。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选择出逃他国,以保全性命。他们带着少数亲信,离开了晋国,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的过程中,他们历经艰辛,饱受磨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复国的希望。
秦穆公九年(前651年)的九月,晋献公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带着满心的悔恨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晋献公驾崩之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骊姬所生之子奚齐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然而,这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至十月。在晋国大臣里克的眼中,奚齐这个依靠母亲骊姬的阴谋诡计才得以登上君位的君主,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里克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执掌晋国的大权,更无法带领晋国走向繁荣昌盛。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里克趁着晋献公居丧的房屋周围守卫防守松懈之机,毅然决然地拔剑而起。刹那间,寒光一闪,奚齐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叫,便命丧黄泉。
奚齐的死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在晋国朝野引发轩然大波。原本就对奚齐继位心存疑虑的人们,此时更是人心惶惶,整个晋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面对如此局面,荀息作为晋国的重臣,心中虽然悲痛万分,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稳定晋国局势的重任。为了不辜负晋献公的临终嘱托,荀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决定重新拥立卓子为君,希望能借此平息这场愈演愈烈的政治风暴。
然而,里克等人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坚信卓子同样是对晋国正统君位的亵渎者和侵犯者。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至十一月,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晋国的朝堂之上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这一天,卓子正在举行继位仪式,场面庄严肃穆,众人皆屏息凝神,期待着新君的登基。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刻,里克却突然发难。他率领着一群亲信,如猛虎下山般气势汹汹地冲向卓子。
卓子惊恐万分,完全没有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瞪大双眼,满脸惊愕,想要躲避里克的攻击,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里克的速度极快,如闪电一般,瞬间便将卓子扑倒在地。
紧接着,里克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利刃,狠狠地刺向卓子。鲜血四溅,卓子的惨叫声响彻整个朝堂,令人毛骨悚然。眨眼之间,卓子便倒在血泊之中,失去了生命的气息。
而站在一旁的荀息,目睹了这惨烈的一幕,心如刀绞。他一直以来都对卓子忠心耿耿,视其为晋国的正统君主,然而如今,他所维护的君主却在自己眼前被残忍杀害。
荀息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辜负了晋献公的信任,无颜面对晋献公的在天之灵。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荀息毅然决然地冲向朝堂的柱子,一头撞了上去。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荀息的身体重重地撞击在柱子上,鲜血喷涌而出。他的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用自己的死来结束了对晋献公的忠诚。
公子夷吾在逃亡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身心疲惫至极。他在荒野中风餐露宿,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时刻躲避追捕者的威胁。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芮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经过却芮的仔细谋划与分析,公子夷吾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回到晋国登上君位。他必须借助外部强大的势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在当时诸侯国中,秦国国力强盛,且与晋国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无疑是对他最有帮助的国家。
于是,公子夷吾慎重地挑选了忠诚可靠的使者,带着他的希望与期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秦国请求援助。他恳切地向秦国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秦国能够出面帮助他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秦国的使者们带着这份沉重的请求回到了秦国,将公子夷吾的处境和请求一一禀告给秦穆公。
秦穆公接到公子夷吾的请求后,并没有急于答应,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反复权衡秦国的利益与发展,仔细分析晋国内部的局势以及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他知道,如果帮助公子夷吾登上晋国君位,秦国将有机会在晋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于秦国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秦穆公最终决定应允公子夷吾的请求。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巩固秦国的霸业,又能为秦国在晋国培植自己的势力。
为了确保公子夷吾能够顺利回国并登上君位,秦穆公精心挑选了百里奚作为护送的将领。百里奚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深知此次护送任务的重要性,因此精心挑选了精锐的士兵,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护送队伍。他们带着秦国的威严与期望,踏上了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的征程。
与此同时,齐国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晋国内部的动荡局势。齐国的统治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在晋国培植自己势力的绝佳机会。于是,齐国派遣了隰朋率领着麾下训练有素的军队前来与秦穆公派出的军队会合。隰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两国的军队在途中会合后,一路浩浩荡荡地护送着公子夷吾向着晋国前行。
公子夷吾深知自己的新君之位来之不易,一路上他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为了向秦国表达自己的诚意,同时也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登上国君之位,他对随行的秦国人许下了郑重的承诺:“如果我能顺利成为晋国国君,我愿意将晋国的河西八城割让给秦国。”这八城地处战略要地,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公子夷吾希望通过这样的承诺,换取秦国的全力支持。
在秦国与齐国的护送下,公子夷吾的归国之路虽然充满了变数,但也充满了希望。他望着前方的路,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的忐忑。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一场艰难的权力争夺战,但他也坚信,只要秦国和齐国支持他,他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登上晋国的国君之位。
秦穆公十年(前650年),时光的车轮悄然流转至这一年的四月。阳光洒落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温暖而明媚,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一幕幕权力的更迭与纷争。在周室的精心安排下,周公忌父、王子党与晋国前来迎接公子夷吾的群臣,其中包括重臣隰朋,纷纷汇聚于一处庄重而肃穆的宫殿之中。
宫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众人各怀心思,心怀各异的算盘在脑海中飞速转动。周公忌父与王子党代表着周室的意志,他们希望晋国能够尽快恢复稳定,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而隰朋作为晋国的重臣,深知公子夷吾的处境与潜力,同时也清楚秦国对晋国的影响力。在各方利益的反复权衡与激烈的博弈之后,周公忌父、王子党终于与隰朋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推举公子夷吾为晋侯。这一重大的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历史的长河,泛起层层涟漪,从此公子夷吾开启了他在晋国的君主生涯,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登上君位后,晋国的局势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般平静。公子夷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权力的漩涡中显得愈发猜忌与狠辣。里克,这位在晋国政坛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臣,因其之前在晋国权力斗争中的一些关键举措,以及在立君之事上曾左右局势,逐渐引起了晋惠公的忌惮。晋惠公深知里克的威望与势力,担心他会在背后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在一个阴暗的宫廷夜晚,晋惠公冷酷地下令处死了里克。里克的死,让晋国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许多忠臣义士对晋惠公的暴行感到愤慨,晋国内部的矛盾也因此进一步加剧。
然而,此时的晋惠公深知秦国在其登位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毕竟,秦穆公派遣百里奚带兵护送自己回国,且自己也曾许下割让河西八城给秦国的承诺。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晋惠公还是派遣丕郑前往秦国致谢,试图以此维系秦晋之间的关系。丕郑带着晋惠公的口信,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秦国,向秦穆公表达感激之情。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晋惠公背弃了之前对秦国许下的诺言,他坚决不肯把河西八城给予秦国。这一背信弃义的行径,不仅让秦穆公勃然大怒,也让晋国国内的一些忠义之士感到震惊与失望。他们原本期望晋惠公能够信守承诺,以维护晋国的信誉,但晋惠公的这一举动,却让晋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同时也为日后秦晋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惠公的背信行为逐渐引发了连锁反应。秦国对晋国的信任彻底破裂,两国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秦穆公开始重新审视对晋国的政策,而晋国内部也因为晋惠公的暴政和失信行为,逐渐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晋惠公的统治之路,也因此充满了荆棘与挑战。
丕郑在秦国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虑。他意识到如今的晋国局势错综复杂,自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经过深思熟虑,丕郑决定主动与秦穆公商量对策。
在一个静谧的宫廷密室之中,丕郑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晋国人实则并不甘心拥立晋惠公为君,他们心中渴望的其实是德高望重的公子重耳。如今晋惠公背弃信约且残忍地杀害了里克,这一切皆是吕甥、郤芮从中谋划。依我看,希望您能用丰厚的利益去诱使他们前来,待二人一到,我们便可实施一个周密的计划,那时再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就轻而易举了。”
秦穆公有着非凡的智慧与雄图大志,听闻丕郑的分析后,他微微点头,认为这一建议颇为可行。毕竟,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君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充势力、扩大影响力的机会。于是,在冬季这个万物蛰伏、局势看似平静的时节,秦穆公果断派遣泠至与丕郑一同踏上回晋国的路途。他们肩负着秦国的期望与使命,一心想要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使命,搅动晋国的风云。
然而,吕甥和郤芮等人并非易于糊弄之辈。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丕郑等人前来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阴谋。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向晋惠公进谗言,声称丕郑等人意图谋反。
晋惠公本就生性多疑,在吕甥、郤芮等人的煽风点火之下,他立刻下令将丕郑、祁举以及和他们有关联的七舆大夫一并处死,试图以此来稳定晋国国内的局势,消除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