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周王室内部风云突变,一场惊天动地的丑闻悄然爆发。周襄王的胞弟王子带盗嫂之事曝光,这一事件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王室激起千层巨浪。王子带身为皇室宗亲,本应以身作则,维护王室的尊严与伦理道德。然而,他却被欲望蒙蔽双眼,公然做出如此违背伦理之事,不仅让王室颜面尽失,更引发了内部权力的激烈纷争。
王子带与周襄王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双方的冲突从暗流涌动逐渐演变为明火执仗,最终二人发生火拼。此时的王子带不甘示弱,联合北方的狄人,气势汹汹地对周王室发起攻击。狄人本就勇猛善战,加之王子带对周王室的种种不满与怨恨,使得这场战争格外惨烈。周王室的军队在狄人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宫殿被战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
晋国等诸侯国虽听闻周王室遭难,但因各自国内事务缠身,未能及时伸出援手。有的诸侯国忙于平定国内的叛乱,有的则在与其他邻国争夺领土,无暇顾及周王室的危机。最终,周襄王的军队寡不敌众,惨遭大败。
败兵之余,周襄王无奈之下,只得逃居于郑国的汜地,暂避风头。身处异国他乡,周襄王深知自己急需诸侯的援助,以图恢复周王室的荣耀与统治。于是,他派遣使者奔走列国,向诸侯们告难,言辞恳切地诉说着自己的困境与寻求帮助的心愿。他向各国使者倾诉道:“周室衰微,本已岌岌可危,如今又遭此大难,实乃我周室之不幸。还望各位诸侯念在周室往昔对诸侯的庇佑之恩,伸出援手,助我重归王都,恢复周室统治。”然而,各国诸侯或因自身利益考量,或因对周王室的失望,纷纷对周襄王的求援置若罔闻。周王室的命运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晋文公二年(前635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襄王的告急文书。秦穆公深知此时若能在周室危机中崭露头角,不仅能展现秦国的实力与威望,更能在诸侯中树立良好的口碑。于是,他果断下令大军屯兵于黄河岸边,积极筹备粮草,整肃军队,准备勤王。
消息很快传到了晋国,晋文公重耳听闻后,与群臣商议此事。赵衰此时上前劝说道:“主公,争夺天下霸权,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要拥护周天子。您看周王室如今虽遭遇困境,但周王室毕竟与晋国同为姬姓,血脉相连。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让秦国抢先一步,我们将在天下诸侯面前失去主动权,日后又怎能在此发号施令呢?今天尊敬周王,实则是为晋国称霸累积资本,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重耳听完赵衰的话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重耳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让晋国军队出征。
经过长途跋涉,晋军在三月甲辰日终于抵达了阳樊这个地方。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的士气依然高昂。一到阳樊,晋军就马不停蹄地对温城展开了包围。
此时的周襄王,看到晋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眼前,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感激。他知道,自己终于有了摆脱困境的机会。在晋军的护送和簇拥下,周襄王顺利地回到了周都洛邑。
然而,晋军并没有因为完成了护送任务而解散。相反,他们迅速展开了下一步的行动。四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部署,晋军对王子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激烈的战斗中,晋军将士们个个奋勇当先,毫不畏惧。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入王子带的营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王子带的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晋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他们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当晋军攻入王子带的营地时,王子带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晋军将士们士气如虹,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将王子带的势力消灭得干干净净。
随后,周襄王为感晋文公之功,亲自召见重耳,设宴款待。宴会上,周襄王以飨醴款待众臣,酒肉飘香,香气四溢;又拿出珍贵的币帛助兴,众人欢呼雀跃。更为重要的是,周襄王将王畿的阳樊、温、原、攒矛等南阳八邑赐给晋国,作为对晋国援手的重重嘉奖。周襄王郑重地说道:“晋侯重耳,你于寡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拯救周室于水火之中,实乃寡人之大幸。这八邑之地,便是寡人对你的大恩厚德的报答。”重耳连忙拜谢,心中明白这是自己称霸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然而,在接管南阳八邑的过程中,阳樊的百姓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们不服晋国的统治,坚决不肯归顺。重耳见状,果断下令出兵包围阳樊。阳樊城内的男女老少纷纷拿起武器,坚守城池,抵御晋军的进攻。就在战斗陷入胶着之际,阳樊人苍葛挺身而出。他站在高处,大声呼吁:“我们阳樊百姓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岂能轻易屈服于晋国之威!我们并非是与晋国为敌,只是不希望失去自由与尊严。若晋侯能放我们一条生路,我们阳樊百姓必将以礼相待,永世感念晋侯之恩!”
重耳见此情形,思索再三,决定解围,并放出当地居民。这一举动不仅平息了阳樊的反抗,也为晋国赢得了民心,从此,晋国在太行山之南的王畿有了自己的坚实封地。这片土地犹如一块重要的基石,使晋国挺进中原,争霸天下时,有了一个稳固且可靠的桥头堡阵地。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远方的楚成王野心勃勃,他联合同盟诸侯,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宋国。宋国人心惶惶,紧急向晋国求援。得知消息后,公孙固急忙赶往晋国,向晋文公重耳陈述宋国的危局,请求晋国伸出援手。
晋军帐内,谋士们纷纷建言献策。先轸站出来说道:“报答恩人,一雪恩情从而奠定霸主地位,就在此刻了。宋国当年也曾对我们有恩,我们岂能坐视不理?”当年宋襄公对重耳以礼相待,赠送车马,这份恩情重耳一直铭记于心。狐偃也接着说道:“楚国刚刚占有曹国,而且又初次与卫国通婚。倘若我们攻打曹国、卫国,楚国肯定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必定出兵救援曹卫。那时,他们顾东顾不了西,自然无暇全力进攻宋国,如此一来,宋国就能得到解脱了。”
重耳认为他们说得有理,于是下令编制三军,准备先讨伐楚国的同盟曹、卫。十二月,晋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太行山以东大片土地。为了表彰赵衰的功绩与威望,重耳把原邑封给了赵衰。赵衰在晋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默默辅佐重耳,出谋划策,忠心耿耿,此时得到封赏,实至名归。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春,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重耳整军备战,以荀林父为御戎,稳稳地把控着战车;魏犨为车右,忠诚地守护在主公身边。随后,他率领晋军八百乘浩浩荡荡南下,奔赴战场。在讨伐曹国时,晋军向卫国借路,希望能从卫国通过,迅速到达曹国的腹心地带。然而,卫成公却是个自私自利、胆小怕事之人,他害怕卷入这场纷争会给卫国带来灾难,坚决不答应晋军的请求。晋军无奈,只好选择迂回作战,从南渡过黄河,直扑曹国。
正月,晋军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攻下五鹿。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也让其他诸侯看到了晋国强大的实力。士兵们欢呼雀跃,士气高涨,纷纷表示要为晋国的霸业继续奋斗。二月,重耳与齐昭公在敛盂顺利结盟,晋国与齐国就此携手,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此时,晋国本打算顺势伐卫,进一步扩大战果。
卫成公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自知卫国势单力薄,无奈之下,请求参加结盟,企图借助晋国等大国的力量来保障卫国的安全。但重耳考虑到卫国之前的态度,坚决不答应。卫成公见请求无望,又想与楚国结盟,以此来寻求庇护。但卫国人深明大义,他们不愿卫国陷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坚决反对与楚国结盟。在他们的一致反对与逼迫下,卫成公无奈,只得离开卫国,前往襄牛避难。而卫国人趁机推选公子买在卫国防守。
楚国听闻卫国之事,以为有机可乘,出兵救援卫国,却未能取胜。晋军乘胜追击,不战而得卫国,进一步巩固了优势。三月,晋军南下攻曹,丙午日,晋军顺利攻入曹都(今山东定陶)。进入城中后,重耳站在曹都的宫殿前,大声列举了曹共公的种种罪状。
原来,这曹共公平日里荒淫无道,听信谗言,不听忠义之士僖负羁的劝阻,让三百个美女拉着自己华丽的车子四处巡游,不务正业,荒废朝政。重耳想到自己曾经历过那么多艰难困苦,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于是,他下令军队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内,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德,展现出自己大度与仁义。这一举动让曹国的百姓对重耳感恩戴德,也为晋国在其他诸侯国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晋军如此攻击曹、卫,本意是想通过引诱楚军北上,从而坐收以逸待劳之功。然而,楚军的反应却大大出乎晋军的意料。他们并不上钩,反而将进攻的矛头转向宋国,猛烈攻击宋国。宋国顿时陷入绝境,再次紧急向晋军告急。重耳得知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曾对楚国受过恩,心中有报答之意,自然不想攻楚;但宋国也对晋国有恩,如若不救,晋国必定会失去宋国的信任与支持,进而陷于战略被动的危险局面。重耳为此举棋不定,愁眉不展。
先轸思索片刻后,上前劝说:“主公,如今晋国处于关键之际。我们应果断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一心想征服中原,必然会为宋国被分土地之事而着急。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放弃攻打宋国,转而与我们争夺曹卫之地。”重耳听了先轸的建议,觉得颇有道理,便采纳了这一策略。
楚成王得知晋国如此行动,心中有些犹豫,最终决定率军离开宋国,暂时缓解局势。然而,楚将子玉骄傲自负,他一心想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反对楚成王的撤军命令,坚请出战,与晋国一战。楚成王无奈说道:“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见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深知百姓的不易。他如今返回晋国,懂得如何与百姓相处,上天也似乎为他开辟道路,助力其成。这样的人物,实乃不可阻挡啊。”子玉却不管不顾,执意说道:“不敢说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我不想让人说我胆小懦弱,害怕晋国。”楚成王见他如此固执,十分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
此时,秦穆公、齐昭公心怀异志,表面上与晋国联合,实则在行动上消极合作。晋国面临着单独与楚决战的不利局面。重耳无奈之下,再次想起了先轸的建议。他让宋用土地贿赂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并故意将此事透露给楚国,挑起秦、齐与楚国之间的矛盾。同时,晋国一面分曹、卫之地给宋,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
楚国看到自己即将失去曹、卫之地,自然不愿放弃,不肯松口。而齐、秦为得到宋国丰厚的土地,便也不愿再与楚国结盟。在权衡利弊之后,齐、秦最终无可选择,只能与晋国结成同盟,兵锋直指楚国,战争一触即发。一场决定春秋格局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晋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重耳的霸业能否真正实现,都将在接下来的城濮之战中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