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徒弟们一脸凝重的样子,小桂又笑了,“我看过听过很多有关少林寺的传说和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听!”“想听!”徒弟们眼中又都闪出了好奇的光芒,一个个坐得笔直,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先讲一个少林寺和尚惩恶扬善的故事吧。”小桂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从前有一个孩子叫大强,他没有爹娘,孤零零的一个人在村子里流浪。有一天,他饿得头晕眼花,倒在了少林寺的山门前。少林寺的僧人发现了他,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回了寺庙。大强就这样在少林寺长大。”
“他看到师兄弟们都能学专门的功夫,刀枪剑戟样样精通,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可是师父从来不教他功夫,只叫他每天从河里挑水,装满大锅,然后用双手扇这锅里的水,直到水都扇没了,再去河里挑水再扇。如此反复。”小桂模仿着大强挑水的动作,徒弟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刚开始,大强一天也扇不了多少水出来。他的手又酸又疼,心里满是委屈。他去找师父,师父却只是笑笑,说:‘慢慢来,坚持下去。’大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练。慢慢地,一锅水扇完了,他就再去挑水再扇,直到他一天能扇几十锅水,轻松把锅里的水都扇飞。这时候,他的手已经变得又红又粗,像树皮一样粗糙,但他已经不觉得疼了。”
“有一天,师父突然对他说:‘你可以出师了。’大强愣住了,他不明白师父的意思。师父继续说:‘你已经练成了‘无形掌’,可以离开少林寺去找你的家人了。记住,要惩恶扬善。’大强这才明白,原来师父一直在教他武功,只是这武功太神奇了,他都没察觉到。”
“这个大强就听话地离开了少林寺。他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是,他发现村里有恶霸强抢民女,正在办酒席。大强二话不说,就赶了过去。恶霸正在酒席上耀武扬威,看到大强进来,哈哈大笑:‘哪里来的小和尚,敢来坏我的好事!’大强走上前,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结果桌子全都碎成了渣渣,所有人都被吓到了。大强大声喝道:‘放开那个姑娘!’恶霸见状,气得脸都红了,命令手下人去拦住大强。结果大强硕大的像蒲扇一样的巴掌一扇,那些人都被扇飞出去几丈远,爬都爬不起来了。”
“最后,大强顺利地救回了民女,恶霸也被他的武功吓跑了。村民们纷纷围过来,感谢大强。大强只是淡淡一笑,说:‘这是我师父教我的,惩恶扬善,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他就转身离开了。”
小桂讲完故事,看着徒弟们专注的样子,问道:“这个故事讲完了,你们想想,通过这个故事你们学到了悟到了什么?”
“要想帮助别人,自己要先强大,有厉害的武功才行!”格桑第一个开口,他挥了挥小拳头,一脸认真。
小桂点了点头:“说得好,格桑。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保护别人。”
“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如果坚持不懈地练习,那也能成为神奇的武功,也能有巨大的威力。”多吉思考了一下,总结道。他想起了自己每天练习的基本功,虽然简单枯燥,但确实很重要。
莫珺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多吉说得对。很多厉害的武功,都是从最简单的动作练起的。”
巴桑也举起了手:“学武功不能和别人攀比,要自己专心练自己的,要听师父的话!”他想起自己每次看到师兄弟们练高难度的招式,心里就痒痒的,但师父总是让他先练好基本功。
“嗯,不错!”莫珺点头称赞,“巴桑,你做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要急,慢慢来。”
小桂补充道:“还有,武功不仅仅是用来打架的,更重要的是用来保护弱小,惩恶扬善。就像大强一样,他没有因为自己有了武功就去欺负别人,而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徒弟们听了,都点了点头,他们明白了,武功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大的力量,更在于一颗善良的心和一份责任感。
看到徒弟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的样子,小桂好笑地问:“再讲一个?”徒弟们立刻就点头如捣蒜,期待地看着她。
“再讲一个小和尚智退五万大军的故事。”小桂微微一笑,开始了她的讲述。
“小文也是一个小孩子,他从小身体很弱,父母就送他到少林寺学武功,想让他强身健体,能活得久一些。因为小文长得比同龄孩子都瘦弱,少林寺的师父看了看,就给了他一副铁筷子,让他把周围的苍蝇蚊子都给夹死就行了。”
“他拿着那铁筷子,都觉得沉重,问师父这怎么可能?”小桂模仿着小文的样子,皱着眉头,看起来很吃力。
“他的师父拿过铁筷子,‘啪’就夹住了一只苍蝇。转过身,‘啪’,又夹住了另一只。不一会儿,地上就掉落了十几只苍蝇和蚊子了,众徒弟们都惊呆了。”小桂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真的夹住了什么。
“小文也接过了铁筷子,开始认真练习。一开始,手腕酸痛,连吃饭的碗都端不动,手抖得吃不了饭,都是师兄弟们给他喂饭。坚持了八年后,小文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少年,夹蚊子苍蝇也能像师父一样迅速了,而且两只手都能夹。”小桂的声音充满了赞赏。
“他师父对他说,‘你出师了,可以回家找你的父母了。现在外面在打仗,你也可以为国家做一些贡献。’他磕头拜别师父,拿着师父送他的铁筷子,就走了。刚走没一会儿,就听到背后有风声,他迅速转身用铁筷子夹住了两只鸡蛋大的铁丸。他诧异地看向师父,为何背后偷袭他。”
“师父微笑着点头,‘嗯,现在你可以真正出师了。为师偷袭你就是在测试你的功夫是否过关了。这两颗铁球也送你了!去吧,记住要惩恶扬善!’”小桂的声音变得温和而坚定。
“小文回到家找到父母,但是他们的城被敌军包围。外面敌军有五万,而守军只有两万。小文主动投军。将军听他说在少林寺学武功,就让他展示一下。他当众夹了几十只苍蝇蚊子,大家都服了。”小桂的手在空中快速地比划着,仿佛真的在夹苍蝇。
“敌军来攻城,小文穿上铠甲,在城头用铁筷子双手挥舞着把敌军射来的箭都给夹住,留用。这举动气坏了敌军。”小桂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仿佛自己就在那个城墙上。
“第二天,小文穿上一身女子的衣服,坐在城头,继续熟练地夹住飞来的箭,丝毫不见慌乱。”小桂的声音变得柔和,仿佛在描绘一幅画面。
“第三天,小文穿着自己的和尚的袈裟,坐在城头上,淡定自若地夹住飞来的无数只箭。敌军看了气恼,又知道是少林寺的僧人支持,最终放弃了这座城,逃跑了。”小桂的声音变得高亢,仿佛在宣告胜利。
“小文立下了大功,被后人称为英雄。”小桂的声音渐渐平静下来,但语气中充满了敬意。
徒弟们听得入神,一个个眼睛都亮了起来。格桑第一个开口:“师父,小文真是太厉害了!他用这么简单的铁筷子,就能打败五万大军!”
小桂点了点头:“是啊,格桑。小文的厉害不在于他的武器,而在于他的功夫和智慧。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家乡,保护了人民。”
多吉也说道:“师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功夫练到家,再简单的武器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小文还很聪明,他用了心理战术,让敌军自己退兵。”
莫珺欣慰地点头:“多吉说得对。小文不仅武功高强,还懂得运用智慧。他的行为也体现了少林寺的教诲——惩恶扬善,保护弱小。”
巴桑也举起了手:“师父,我还觉得小文很勇敢。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一点都不害怕。”
“嗯,巴桑说得也很好。”小桂补充道,“小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同样重要。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徒弟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们知道,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更是他们今后修行的指引。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你们回去好好想想,以后在练功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些道理。”小桂站起身,徒弟们也跟着站了起来,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
“师父,那今天讲的都是传说和故事,难道少林寺都是传说吗?有没有啥是真的?”爱思考的多仁皱着眉头,眼神里满是疑惑,认真地问小桂。小桂笑着答:“自然有真实的,你们学到的少林功夫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传说!对不对?”她环视了一圈徒弟们,看到大家都点头,才继续说道:“还有你们是不是看过千佛殿?那里地上有四十八个脚窝,这都是历代的少林寺僧人们在这里练武留下的痕迹。这可是真实的!!!”
看到徒弟们还是一脸懵懂,小桂决定给他们讲讲千佛殿的故事。
“千佛殿是少林寺常住院的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少林寺最重要的练功场所之一。你们知道吗,千佛殿的地面上有四十八个脚窝,这些脚窝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们是几百年来少林僧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功留下的痕迹。”小桂的声音充满了敬意。
“这些脚窝是怎么形成的呢?”格桑好奇地问。
“这是因为少林武术特别重视腿上功夫,俗话说‘南拳北腿’,少林功夫的腿法尤其厉害。少林弟子进寺学武,必须先练三年腿功,包括站桩、蹲桩、恨脚等基本功。练功时,僧人们两手侧平举,前后左右散开,固定在这些位置上习练腿上功夫。久而久之,地面就被磨出了这些脚窝。”小桂解释道。
“哇,那这些脚窝一定很深吧?”巴桑插嘴道。
“没错,这些脚窝直径约四五十厘米,最深的可达50厘米左右。中间两行脚窝比较深,这是因为少林拳有‘打一条线’的特点,弟子们练‘心意把’时,要求跃起如燕凌空,落下如泰山压顶,一起一落固定在两米左右的位置上,长期练习使得这些位置的脚窝更深。”小桂用手比划着,仿佛那些脚窝就在眼前。
“那这些脚窝是不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多吉问。
“是的,这些脚窝见证了少林寺几百年来武术传承的历程。它们不仅是少林僧人练功的痕迹,更是少林武术深厚底蕴的象征。这些脚窝告诉我们,少林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僧人用汗水和坚持铸就的。”小桂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
“师父,那我们也能像那些前辈一样,在千佛殿留下自己的脚印吗?”朗杰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当然可以,只要你们像前辈们一样,坚持不懈地练功,总有一天,你们也能在千佛殿留下自己的痕迹。当然咱们是学医的,在医术的殿堂也可以留下自己的足迹!”小桂鼓励道。
徒弟们听了,都摩拳擦掌,充满了斗志。他们知道,少林寺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一个充满传奇和精神的地方。他们要在自己的医学领域认真练功,刻苦练功,传承少林寺的精神,成为最优秀的医学传承人。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你们记住,少林寺的功夫是真实的,是需要你们用汗水和坚持去铸就的。记住前辈们的精神,努力练功,未来你们也能成为医学界的骄傲!”小桂的声音在夕阳的余晖中回荡,徒弟们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