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晌午时,孙策才离开蔡氏的温柔乡,起身来到议事厅。
厅中,孙膑、孙武、周瑜、蒯越、谢安、谢玄、徐达六人早已等候多时。
“孙膑\/孙武\/周瑜\/蒯越\/谢安\/谢玄\/徐达,见过主公。”
孙策看着眼前六人,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放眼天下,试问谁有如此豪华的阵容?
伍子胥、刘伯温、李广等人弃我而去又如何,老子有的是人才补充!
他周边诸侯,朱元璋,最能打的徐达已经没了,手底下就剩一个李文忠,蓝玉朱棣还没爆出来。
收留了个项羽,不知道他能不能玩出花来。
曹操,吴起王猛与孙武孙膑同属全史顶流,但孙策手下人才更多。
李世民,他自己算一个,李绩算一个,最能打的李靖没爆出来。伍子胥被李建成挖走了,目前仍在宛城,不隶属于李世民。
刘裕,这人军事实力超级强劲,但他的情况有点复杂。
前文提到,杨秀清领兵南下,配合朱元璋击败刘裕,全据徐、扬二州。之后孙策等人于南阳击败杨项联军,孙策占领荆州,刘裕却一直没能打回扬州。
为啥?
兵少呗。
孙策又不给他补充。
刘裕几次求兵,都被孙策拒绝。完事后孙策本着“不用白不用”又因为不好杀这位“吴王”,便将其扔到了江夏。
孙策起初李渊的操作一脸懵逼,刘裕哪来的声望称王啊?后来求教孙膑等人,才发觉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战略手段。
因为位置缘故,西凉对江东这一带影响力过小,有必要扶持一个势力。
(姑且算填刘裕称王的坑吧,这个解释满意吗...实在不行我只能改前文了)
言归正传,孙策将信得过的高统帅、高谋略人物聚一起,目的是讨论第二次黄巾起义后的站队问题。
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当下天下只有两股势力够资格做领头羊:李世民与袁绍。
孙策因为袁术此前与袁绍有争执,现在又与西凉在宛城问题上有纠葛,两边都有些恩怨。
并且孙策知道袁、曹、刘三家之间复杂的关系。
孙膑分析道:“袁绍与刘备重修于好,刘备又与曹操为盟友,而曹操此前便与袁绍交好,因刘备才闹掰,如今袁刘结盟,曹操很快也会与袁绍和好。”
“中原地带,除却袁曹刘,只剩必将覆灭之蛾贼。此后中原,必为此同盟天下。”
孙策摸下巴,作沉思状:“所以,加入袁绍,便在短时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
“但与袁绍同盟,便能凝聚袁家力量。袁绍主北,主公主南,岂不美哉?”周瑜提出了“二分天下”战略。
孙武沉声道:“南方四州,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比北方州郡。有机会还是要向北方出兵的。尤其是现在,北部重镇宛城落入西凉手中,不宜与李世民交恶。”
孙膑继续他的分析:“此三家同盟,不可互相用兵。刘备攻下徐州后只能南下扬州,曹操要么西面攻司隶要么南下攻荆州,袁绍更是仅剩南下攻司隶一条路。”“如果主公加入此同盟,一来可以凝聚袁家力量,二来可以携手曹操袁绍共击西凉,不说参与中原战事,至少能收复宛城,自成体系。”
“如果不加入,也有利处。主公可与李世民联合,借朝廷名义北上,与曹操争锋。”
孙膑分析完,谢玄等人又七嘴八舌地分析了一二,最终恢复沉默,交由孙策判断。
孙策人麻了。
不是,你们认为我很厉害吗?
这宛城到底收不收啊,收不收到底哪个好处大,你们倒是告诉我啊。
最终,孙策决定加入李世民同盟。
几乎相同时间内,扬州吴县内,褪去王袍穿上侯爵服饰的朱元璋与朱标相对而坐。
朱标十分疑惑:“敢问父亲为何要收留项羽?此人狂妄自大,行事无法无天,近来引得扬州大小世家十分不快,不利于内部稳定。”
“何况他有称帝之实。您已是汉家臣子,理应杀之以除后患,怎么反而拨给他一片土地供其训练士兵呢?”
朱元璋宠溺轻笑,拔出自己的佩剑,寒光打在二人面庞上。
“标儿,剑可伤人,可伤己。而为父现在拿着剑柄,你说它是伤人还是伤己?”
朱标满头雾水:“父亲拿着剑柄,自然是伤人。”
“对!”
“项羽就是这柄剑,现在为父拿着剑柄,那他就是伤人的利器!”
“控其粮草,制其军备,其焉能反我?”
“一万人的军队,放在为父手中,能击败三万人的军队。可放在项羽手中,就能击败十万人的军队。”
“如此一员世所罕见的虎将,就那么杀了,岂不可惜?”
朱元璋十分自信,朱标却依旧不安。
朱元璋转换话题,询问朱标:“放杨秀清逃回徐州了吗?”
朱标点头:“放走了。”
朱元璋点头:“那就好。杨秀清不能太快覆灭。覆灭太快了,刚刚转变为汉臣的我不可避免地会变成众矢之的。”
“先让杨秀清为我吸引火力,等到项羽操练好新兵,等到我准备好发兵徐州的粮草,等他消耗完刘曹的锐气,等李文忠布置的间谍再渗透深入一点,等我团结好内部世家...才是项羽登场的时候。”
项羽与朱元璋这个组合相当恐怖。
项羽长于正面作战,短于全局战略。而朱元璋的全局战略放在全史中也难找敌手,与他的全局战略相比,朱元璋的临阵指挥能力反而落了下乘。
正所谓取长补短,这对组合在不远的未来将发挥出恐怖的战力。
进攻徐州的局朱元璋已为项羽布好,接下来只能项羽发挥自己恐怖的正面作战能力。
朱标仍有些迟疑:“可我听说,曹刘结盟,仅凭项羽一将,未免...”
朱元璋摊手:“咱们也有盟友啊。”
话音刚落,一名侍从来报:“报吴侯,长安使者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