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号。
货多多再度引爆网络。
自然是因为“邀请好友,领返现红包”活动。
红包额度是10块到……1000块!
没错,货多多这边设置的最大红包,高达1000块。
当然没那么容易拿到。
如果是10块、20块那种额度的红包。
一般邀请三五个好友助力,就能直接提现出去。
这是为了广泛的证实,货多多这次活动的真实性。
而几百上千额度的那种红包,自然很难提现出去。
差1块变差1毛,差1毛变差1分,差1分变……差1000金币,差1金币变差钻石……
不仅考验人的耐心和脾气。
而且,邀请一般的好友根本没用,啥都抽不到。
只要邀请到那种没注册过货多多账号的新用户,才能抽到东西。
邀请的数量,几十个打底。
但再难,那也是真能提现出去的。
而且,夏国人多这句话,是真的不假。
网上到处是那些提现了大几百上千的网友秀图。
还有无数网友评论证实,货多多这次的活动,是真能提现出来。
一个亿。
按平均每个红包200算,都有足足50万人真提现出钱来了。
而且是需要邀请好友帮忙才能提现。
这样的宣传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货多多就爆了,火爆了。
早上10点更新完上线的活动。
到晚上12点时。
货多多新增用户560多万!
感觉好像也没很多?
之前货多多就有过一天新增四五百万用户的记录了。
但那会儿的货多多,总用户量才多少?
堪堪破千万。
而现在又是多少?
已经1.8亿多!
照杨峥的估算。
那30亿烧完,能给货多多新增个5000万的用户,那都算是非常不错了。
而按现在的情况来看。
一天500多万,一个月1.5亿或许不可能。
但1亿左右,不是不能期待一下。
那到时候货多多的用户量,可就直接奔着3亿去了。
达到了掏货一半的水平。
而掏货那6亿的用户量,可是近12年的累积。
货多多这才上线多久?
半年不到。
前世的拼夕夕,直到巅峰时候,也没真的超越掏货。
掏货一直都稳居电商领域的龙头老大位置。
而杨峥觉得。
单凭一个货多多,或许也很难超越掏货。
可加上闪音的话,那就真不是没可能了。
而且,现在货多多其实就已经有一项超过掏货的业务了。
没错,正是直播电商。
之前货多多,只是在直播电商版块成交率上,超过了掏货。
然后因为“1分福利”的盛行,在成交单量上,也比掏货的高。
可实际成交额的话。
一直都是比掏货低的。
今天之前,双方最接近的一次数据是:
货多多4.52亿,掏货5.44亿。
差距还有近一个亿。
而今天,不对,过12点了,应该说是昨天的数据。
货多多这边,直播电商成交单量6584万多,成交金额5.83亿。
而掏货这边,直播电商成交单量2866万多,成交金额5.11亿。
货多多全面领先!
尤其是在成交单量上,超出一倍不止!
货多多在直播电商领域,会超过掏货这点。
其实很多人都能预测的到。
这也是赵弈、刘文启、朱成明他们,敢重注投资货多多的主要原因。
但大多数人,估计都只看到了货多多这边,直播模式新颖,还不断推陈出新。
然后价格够低,活动够给力,够吸引用户这些表层原因。
而在杨峥看来,真正的核心原因,应该是推荐算法。
现在或许还不能说是推荐算法,而是推荐方式。
货多多这边的推荐算法,也还没真正成型。
但只是推荐方式上的优势,现阶段下,也足够碾压还在采取传统推荐模式的掏货了。
很简单的原因。
在掏货直播,只有那些大商家,才能有稳定的流量。
小商家,那基本都是一播一个不吱声。
他们得先找掏货去谈,甚至去买推荐位。
直播间才不至于不被推流,才能免为那种个位数的直播间。
可大商家的话,他们要保证自己的品牌价值。
基本不可能破价。
也就不可能真让出多少利。
也就对消费者没什么真正的吸引力。
所以掏货现在直播版块,流量已然是越来越低。
货多多没出来之前。
消费者们选择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选择。
加上直播电商,也是新出来的模式。
所以这个问题,还不凸显。
掏货那会儿,在直播电商版块,每天基本都是10亿+的成交额。
可货多多崛起后。
消费者们有选择了。
加上当时在掏货直播的主力军——峥嵘传媒。
旗下主播全部转移货多多。
他们自己的寻宝传媒,又被杨峥临走前泼了一盆他们自己的洗脚水。
变的臭不可闻。
多项因素下。
推荐方式的问题,已然足够慢慢拖垮掏货的直播版块。
虽然现在掏货的名头还是比货多多强。
而且强不少。
但那些做直播带货的人,要开直播的第一选择,基本都是货多多。
因为在货多多。
无论你是小商家还是大商家,是个人还是团体、机构。
也不需要跟平台去打好关系,要什么推荐位。
只要你数据够好。
那流量就不会停!
这是真能让小商家卖爆产品,让普通人翻身的地方。
一个是新兴的梦想之地,一个是腐朽传统堡垒。
掏货怎么跟货多多比?
现在掏货那边,基本都是有开设店铺的商家,顺带开启直播。
而货多多这边的话,已经有了点杨峥前世斗音的那个雏形。
很多人不是因为有店铺在,才顺带开启直播。
而是为了开直播带货,才专门去弄了个店铺。
就是说,直播带货,在货多多已经成了一项单独的就业选项。
其实以掏货的精英人才储备量。
不大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真正所在——流量分配不合理。
但即使有人意识到了,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做出什么改变。
原因很简单。
厂商A、b、c、d等,找到掏货的甲、乙、丙、丁等管理。
商量好了推荐位。
现在可能说改变推荐方式就改变吗?
那些大厂商们能接受?
那管理们敢同意?
人人都知道不对的旧制度,之所以难以改变。
是因为那些既得利益者们,掌控着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