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
李牧主力大军到达之后,汇合了廉颇的兵马,兵力足足高达将近三十万。
而冀州呢,在当此之时,总兵力也才不过十万,相比冀州巅峰时期可以说是衰落了不知道多少。
而廉颇在李翔的催促之下,不得已主动出击,再加上韩世忠黄河水师的配合,虽然廉颇的兵马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是,收获还是非常可观的。
不仅截留下了大量的物资,而且,前前后后消耗了冀州万余兵马。
这个时候的冀州,加起来也总共只剩下不到九万的兵马了。
而且,未战就已经主动放弃了大量的地盘,上上下下完全可以说是一副人心惶惶的状态。
但是,他们放弃五郡之地的效果也是可观的,未放弃之前,他们需要提防来自三个方向的敌人,但放弃了之后,只需要提防一个方向即可。
从战线上来讲,仅剩下的两郡之地缩成一团,现在的战线不足未放弃之前的四分之一。
以冀州的兵马,如果同时应付三个方向的敌人的话,那当然,处处都是漏洞。但换成了一个方向的话,那就可以勉强应付了。
不过,李牧并没有将三十万兵马全部都放在冀州的身上,他们的目标除了冀州之外,还有一个幽州。
故而,李牧亲领十万兵马,兵发幽州,余下兵马,全部都交给廉颇来统领,先轸等将辅之,攻略冀州。
李牧的侧重点很明显,先冀州,后幽州。
幽州这些年虽然和冀州一样衰落的不行,但努努力凑个十万兵马还是可以勉强一下的。毕竟,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自然没必要考虑着十万兵马凑出来之后是不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了。
大晋有资格考虑穷兵黩武的问题,但已经生死存亡时候的北方三家可没这个资格!
而幽州努努力都能勉强拿出十万兵马,李牧再怎么也不至于自信到光凭十万兵马,就能够拿下整个幽州了。
他发兵攻幽,很明显,这是为了让幽州兵马没机会参与到冀州战场。从而,让廉颇可以有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先干掉冀州再说。
冀州处于北方三家的中间,他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够拿下冀州的话,就直接打通了李牧大军攻打青州的路径。
青州这个时候对抗中原的薛仁贵都勉强,这要是再让李牧从西北方向插进去的话,那他们就彻底没有抵抗的可能了,便可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接将青州扫荡了。
剩下的一个幽州,就算是再能打,但李牧和薛仁贵加起来五六十万的兵马,平定一个幽州有问题吗?
再则,北方在三位之中,刘备的人头是最值钱的!
毕竟,如今的刘备,代表的就是大汉,这个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剩下的两个,他们俩的人头加起来,也都代表不了刘备人头的意义和价值。
而两路军的主将李牧和薛仁贵,他们两个人之间在这一战并没有所谓的统属关系,两个人地位可以说是相同的。
而他们两个人,谁都想要拿下这一战的第一战功!
如此一来的话,刘备的人头就相当的重要了!
如果可以的话,其实,李牧是想要亲自攻打冀州,而后再伐青州的。
但幽州之中,名将如云,很多将领在对抗满清和李唐的时候都表现卓着,可不是,现在大猫小猫三两只的冀州可以相比的。这里,只有他亲自看着才放心。
原本的廉颇手中,只有刚刚组建的河北军团,不仅战力羸弱,而且人数不多,那个时候打起来,那自然是瞻前顾后。
可是,如今,大量的精锐在手,兵强马壮之下,当然不可能继续畏手畏脚了,而是大胆出击。
但反名将,都不是那种一头莽到尾打死仗的,能够以谋取胜的话,他们还是更加倾向于动脑子。
廉颇,同样是如此。
他的大军,一刻不停歇,攻城掠地的同时,更加是采用攻心之计。
请浮水房配合,在冀州两郡之地扰乱人心,同时,拉拢一切有可能拉拢到的人。
除此之外,廉颇这一战,更加是将袁熙带在了身边。
袁熙,光是他的身份,就注定了,这绝对是一张好牌。
作为袁绍的儿子,他就算是三个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儿子,可是,也多多少少有些支持者在的。尤其是,他还曾经一度弯道超车,有了足够的力量争夺冀州之主,那个时期的他,支持者就更加不少了。
就算是后来失败,被排挤了出去,在此过程之中,一部分支持者被迫倒戈相向,投到了袁谭那边。
但是,袁熙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
而且,有这么一位袁家老二在,也是间接给很多人留下了一个台阶下。
有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投降。只不过,没那个台阶罢了。毕竟,名声这种东西在这个时代之中,很多人还是极其看重的,很多人甚至将他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而这么一个台阶儿,就可以让一部分人既保住了名声,又可以保住命。
事实证明,廉颇这步棋走的相当不错,他兵马所到之处,有不少人都因为袁熙的原因直接降晋,故而,这一路走来,廉颇这一仗打的顺风顺水,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连续拿了七座城池,攻灭了冀州两万大军。
两万大军,如果是放在南方之战或者是中原之战之中,这个数量确实是不多。
可是,现在的冀州是一个什么情况?能够和中原和南方相比吗?
这两万兵马的损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
他们忍痛割肉,主动放弃了那么多的地盘,就是为了缩短战线,从而得到一丝抗衡之力的机会。然而,真正交锋起来,战况依旧是让他们失望无比。
这个时候的袁谭,绝对是恨死了自己的那个弟弟。
如果不是因为袁熙在的话,这两万兵马绝对不可能损失的这么没有意义。
不过,冀州这里,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之下,也依旧没有放弃,而是酝酿起了他们的反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