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臣在投降中汉后,由四川地方政府负责,为其所部从朵甘藏地补充了部分身强力壮的士兵,使其所部人马达到了三千人。
这些从藏地补充的士兵,都有一个显着的特征,那就是特别高大,被当地称为“康巴汉子”。
而他们所乘骑的战马并非云南矮马或者川西脚马,而是产自于原白兰故地的河曲战马,看上去膘肥体壮、高大威猛。
可以想象一群接近或者超过两米以上的大汉、身披重甲,骑在高头大马背上,排列成整齐划一的队形,犹如暴风雨般冲向敌人的画面,带来的心理震撼力可想而知。
排列在前的叶尔羌前队士兵们口中大喊着“安拉,救我”,然后纷纷向后溃散,叶尔羌统领海达尔无论如何也是制止不住,叶尔羌大军被一冲而溃。
蔡天文看到大势已去,赶紧来到海达尔的身边劝告离开。
海达尔当即率领亲兵三千人离开大队,向着西面狂逃而去。
王辅臣和贺天云两部人马趁势对尚未来得及离开的叶尔羌大军进行了围歼。
双方杀红了眼,尤其是曾经吃了大亏的原马宝所部咸阳军将士,在贺天云的率领下,根本不留活口,见一个杀一个。
本来就残暴无比的王辅臣见状,也不再顾忌军法约束,对着被围住的叶尔羌大军斩尽杀绝。
被围困的叶尔羌大军看到绝无活路,竟然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给了中汉大军一定杀伤。
随后赶到的彭心见的本部将士,大多已经换上了新式的燧发枪,开始出战,利用火铳和轻便火炮,对叶尔羌骑兵的生命进行疯狂的收割。
一日一夜之后,未来得及逃走的叶尔羌大军全军覆没。
彭心见命令贺天云所部留下打扫战场,招揽原本流离失所的蒙古百姓返回家园,吩咐文官对于蒙古普通牧民一视同仁,统一划分牧场。
彭心见则和王辅臣在略作休整后,继续向西追击逃走的叶尔羌大军。
叶尔羌军统帅海达尔在格尔木河战役惨败后,派人召回了附近的驻军,集合了八千人马,朝着芒崖逃去,却不料此地已经为中汉军张都海所部占据。
面对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局面,海达尔被迫率领部下大军拼死一战,却遇到了张都海所部的顽强堵截,叶尔羌大军死伤惨重,却无法冲破张都海的防线。
海达尔着急了,命令蔡天文绕路寻找其他的逃生之路,他则集合了数百名亲兵部下,随时准备跑路。
但是后方追击的彭心见和王辅臣没有再给海达尔机会,他们指挥所部人马拼命压上,其中战将邵苓芝、白光勇、蔡元、马自德、巴勒更是骁勇异常,率领人马将叶尔羌大军给冲了个七零八落。
中汉将领邵苓芝很快拔得头筹,趁着叶尔羌大将海达尔不备,冲近之后,一箭将海达尔给射落马下。
至此,战斗已经毫无悬念。
等到蔡天文带着十余名部下,为找到逃生小路而高兴地返回大营之时,隔着很远的距离便看到了中汉的军旗以及海达尔的头颅。
面对着最先反应过来的白光勇带队发动进攻,蔡天文根本不敢与之交战,仰天长叹,不得不夺路而走,从探明的小路逃回了莎车,向叶尔羌大汗伊思玛业勒报告了败报。
伊斯玛业勒得报后顿时大惊失色,海达尔所部率领的都是国内精锐的骑兵,如今全军覆没,对叶尔羌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正当伊斯玛业勒惶恐不已之际,左思右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蔡天文的身上,把蔡天文给绑起来送给中汉国寻求原谅。
只是伊斯玛业勒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厚道,被他身边的人给透露出去。
蔡天文得知消息后,化妆成戴着纱丽的女人,逃出了莎车城。
最后一路潜逃,决定前往卫拉特准噶尔部寻求机会。
伊斯玛业勒得知蔡天文潜逃的消息后,大怒不已,命令边疆大将米尔咱.阿布都拉哈带兵进行拦截。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不得对女人进行近身检查,米尔咱.阿布都拉哈没有找到化妆成女人的蔡天文的下落。
为了向大汗伊斯玛业勒交代,本就贪婪的阿布都拉哈趁机劫掠了准噶尔部的部分草场,俘虏了上千名牧民和数万头牛羊返回到叶尔羌的国内。
阿布都拉哈的行为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准噶尔部的一带雄主噶尔丹决定重用逃来的蔡天文,利用蔡天文较为熟悉叶尔羌国内情况,认为叶尔羌国“弹指可灭”,便以“阿布都拉哈过境寻衅为由”,发动了对叶尔羌汗国的灭国之战。
而此时的叶尔羌汗国大汗伊思玛业勒还处于惶恐之中,深怕东面的中汉国对国都莎车发动进攻,却从边境将领的报告中得知中汉军只是占据了茫崖和嘉峪关以东的地方,保留了少量的驻军后,全军撤回。
伊思玛业勒这才松了一口气,内心深深地感叹道:
“中汉军胜而不骄,真乃劲敌啊,下次千万不能再惹了。”
只是伊思玛业勒还没有放松多久,他的部下将领阿布都拉哈又从北境传来准噶尔部大军入侵的消息,令伊思玛业勒头疼不已。
与叶尔羌国内的一团乱麻不同,中汉国皇帝张鹿安却在所部人马大胜之后,诏令贺天云所部留守茫崖、张云翼所部留守嘉峪关,召回了大将彭心见以及他所率领的大军。
原来张鹿安考虑到由于连年奋战,中汉军上下已经疲惫不堪,且中原各地经过第一次土地和人民统计后才发现,百姓人口锐减,实在是需要休养生息,尤其是逼走了吴三桂后,老百姓的厌战情绪更加浓烈。
为了顺应民心,更是为了长远发展考虑,张鹿安召回了各路大军,下诏暂时偃旗息鼓,以便于休养生息,以利再战。
中汉朝廷经过一番考虑后,从甘肃分出西宁府,将藏北和西宁府一起组成新的青海都护府,以马宝为大都护,以朱士胤为副都护。
明确要求他们加强对青海都护府的统治,尽快恢复农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从甘肃迁居部分百姓入青海为民,为日后改“府”为省做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