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斌案以凌迟、诛连九族的酷烈方式落下帷幕,其家产抄没充公,部分即刻用于补偿凤阳及周边地区已查实的受害老兵。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大明各卫所、边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与这血腥惩戒相伴的,是太子朱标亲自督促、由文华殿议政会议牵头,联合兵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共同拟定的 《大明将士优抚及军纪整肃条例》 (简称《优抚新制》),经朱元璋御批,正式颁行天下。
新制条文清晰,规定明确:
一、凡大明将士,因战、因公伤残致失去劳役能力者,依伤残等级,由国家按月发放终身抚恤银米,标准公开,不得克扣。
二、设立“荣军所”,于各府州县选址筹建,负责接收、安置无家可归或生活难以自理的的重伤残退伍军人。
三、阵亡将士,抚恤加倍,其直系亲属由地方官府优先照顾,子女可免费入官学。
四、严格军籍管理与抚恤发放流程,引入都察院与锦衣卫双重监督机制,凡贪墨、截留、拖延军饷抚恤者,无论官职高低,主犯一律处极刑,并视情节诛连三族至九族!
五、重申军纪,严禁将领私蓄部曲、克扣军饷、虐待士卒。
新制一出,天下哗然。文官们惊诧于太子殿下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以及那令人胆寒的连坐刑罚;而遍布全国的百万将士,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暖意!
尤其是底层士卒和那些有伤残同袍的老兵们,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朝廷用律法的形式,承诺保障他们的身后事!太子殿下,是真的把他们的死活放在了心上!
军中风气为之一肃。以往一些习以为常的喝兵血、吃空饷的勾当,顿时变得风险极高,人人自危。而更多的普通士兵,则感觉腰杆挺直了不少,训练、作战的士气都隐隐有所提升。
朱元璋看着各地卫所反馈上来、士气高涨的奏报,以及都察院密报中关于军中某些陋习有所收敛的情况,心中五味杂陈。他一方面欣慰于军心可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再次感叹儿子这“一手大棒(严刑峻法),一手胡萝卜(优抚保障)”的手段,确实精准地抓住了要害。
“标儿,你这《优抚新制》,花钱可如流水啊。”朱元璋看着朱标呈上的初期预算,揉了揉眉心。建立荣军所、提高抚恤标准,这都是一笔巨大的长期开销。
朱标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父皇,这笔钱,看似花费巨大,实则是购买军心、稳固国本的投资!一支士气高昂、无后顾之忧的军队,其战力提升,所能创造的价值,远非这些银钱可以衡量!再者,此次抄没蓝斌等贪官家产,已是一笔横财,足以支撑初期建设。往后,儿臣会与户部、兵部仔细筹划,确保国库能够持续负担。况且,若能因此杜绝贪墨,省下的钱,未必就比花出去的多。”
朱元璋哼了一声,算是默认了。他知道儿子说得在理,只是习惯了节俭的他,看着大笔银子流出去,总有些肉疼。
而此刻,在凤阳那座被要求“静思己过”的宅院内,蓝玉也拿到了朝廷明发天下的《优抚新制》全文。他逐字逐句地看完,尤其是看到那针对贪墨的连坐酷刑,以及那详尽到苛刻的监督条款时,额头不禁渗出冷汗。
他回想起义子蓝斌的结局,再对照这新制,心中后怕之余,竟也生出一丝复杂的情绪。太子此举,虽然断了他不少财路,打压了他的势力,但客观上,确实是在为军队好,为那些底层厮杀的丘八们着想。他蓝玉也是从小兵一步步杀上来的,岂能不知其中利害?
“醒心,砺志,责行……”他喃喃重复着朱标给他的六个字,看着窗外凤阳熟悉的景色,第一次真正开始沉下心来,思索自己的过往与未来。太子的手段,让他感到恐惧,也让他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拉帮结派、恃功骄纵的为将之道。
朱标通过蓝斌案和《优抚新制》,不仅清除了一个毒瘤,更成功地将军纪整顿和人心凝聚的大义旗帜抓在了自己手中。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借此机会,悄然树立起来。许多中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开始将这位敢于为他们做主、为他们谋福祉的太子,视为值得效忠的对象。
帝国的军事机器,在经历了一番刮骨疗毒般的痛苦后,正朝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调整着齿轮。而朱标,这位大明未来的掌舵人,已经成功地将他的影响力,深入到了这支决定帝国命运的最核心力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