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乾清宫“拒批奏折”事件后,朱标明显感觉自家老爹看自己的眼神有点复杂,三分欣慰,三分不爽,还有四分“你小子是不是在偷懒”的怀疑。
不过朱标脸皮厚,啊不,是心态好。他坚信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皇帝论”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怠政,只是“科学为君”,他开始了自己的骚操作。
首先,他主动揽下了督查科举新政后续落实情况的活儿。这差事听起来很大,但朱标有办法。他召集了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开了个会。
“诸位,”朱标坐在上首,笑容和煦,“新政乃国之根本,落实尤为重要。然,事必躬亲,非为上策。本宫以为,当建立标准,明确流程,定期核查。”
他拿出一份自己熬夜(主要是兴奋的)写出来的《新政落实考核细则及责任分工表》,上面条条框框,责任到人,考核标准清晰明了。
“以后,各州府按此表执行,每月上报数据。礼部负责汇总分析,吏部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若有疑难杂症,再报与本宫及陛下决断。”朱标说得冠冕堂皇,“如此,方能效率最大化,避免人浮于事,也免得……累死累活,是吧?”
众官员看着那详细得过分的表格,面面相觑,心里叫苦不迭,这太子殿下哪儿来的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点子?但面上还得恭敬领命:“殿下英明!”
搞定了一头,朱标又把目光投向了军务。他没事就往徐达府上跑,美其名曰“关心四弟学业”,实则是去“蹭课”外加观察朱棣。
徐达府上的演武场,成了朱棣的乐园。小家伙跟着徐达,一招一式学得极其认真,晒黑了不少,眼神却越来越亮。徐达私下里对朱标感叹:“燕王殿下,确是可造之材,一点就透,肯吃苦,就是……性子还是急了点。”
朱标看着场中挥汗如雨的朱棣,笑眯眯地对徐达说:“无妨,无妨,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徐帅多费心,把他这劲头往正道上引就行。将来北边的事儿,说不定真得指望他呢。”
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把老四培养成大明第一战神,北元什么的交给他,自己不就高枕无忧了?
这一日,朱元璋召朱标进宫,询问新政督查进展。朱标对答如流,数据清晰,逻辑分明,听得朱元璋频频点头。
“嗯,做得不错。”老朱同志难得夸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状似无意地问道,“朕听说,你最近常往天德府上跑?还弄出了个什么……考核表?”
朱标心里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回父皇,儿臣是去关心四弟学业,顺便向徐帅请教些军务。至于考核表,不过是想着让政务更清晰高效,免得下面的人办事糊涂,也省得父皇和儿臣过于劳累。”
朱元璋眯着眼,打量着儿子:“哦?只是如此?朕怎么觉得,你小子是在变着法儿地……偷懒呢?”
“冤枉啊父皇!”朱标立刻叫屈,表情那叫一个真诚,“儿臣这分明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立好制度,明确好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效率高了,出错少了,最终受益的是朝廷,是百姓啊!儿臣这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是为了……是为了能更好地、更长久地为父皇分忧啊!”
他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愣是把“想偷懒”包装成了“深谋远虑”。
朱元璋被他气笑了,指着他的鼻子笑骂:“就你歪理多!咱看你就是不想像咱这样,天天泡在奏折堆里!”
朱标嘿嘿一笑,凑上前给老爹捶肩膀:“爹,您看啊,您打下的江山,得细水长流地享受不是?咱老朱家坐江山,那得是长长久久的。要是当皇帝的都累垮了,那多不划算?儿臣这叫……叫‘帝王养生学’!从拒绝无效内卷开始!”
“什么卷不卷的,尽胡说八道!”朱元璋嘴上骂着,但紧绷的脸色却缓和了不少。他不得不承认,儿子这套“制度化管理”的思路,虽然让他这习惯了大包大揽的皇帝有点别扭,但听起来……似乎确实有点道理?
挥挥手让朱标退下,朱元璋看着儿子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这小子……滑头是真滑头,可这脑子,也确实好使。”他低声自语,“罢了,只要他把心思用在正道上,偶尔偷点懒……就随他去吧。总比那些一门心思只顾揽权,不顾死活的强。”
而成功从“奏折苦海”中脱身的朱标,走出宫门,心情大好。
“完美!既展示了能力,又保住了摸鱼,啊不,是养生时间!”他得意地打了个响指,“接下来,得想想怎么把老五也拉下水……不是,是培养起来!工部、户部那些琐事,看起来也很适合他嘛!”
一条“皇帝垂拱而治,兄弟各显神通,大臣努力打工”的“美好”蓝图,在朱标脑海中缓缓展开。他觉得,自己离那个“快乐健康大明掌舵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