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开篇就是三首田园诗。
看着这些诗句,钟鸣轻轻点头,觉得可以借这三首田园诗,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些诗,写得就是他们的生活。
可能没这么温馨,但也大差不差了。
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的这一系列诗,算是老熟人了。
上一次学的,是其二十五。
钟鸣笑着问道:“同学们还记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是出自那首诗吗?”
同学们很快地反应过来:
“知道!”
“《田园四时杂兴》!”
“不错!”钟鸣点点头,然后转身将这个标题写在黑板上。
【田园四时杂兴】
随后他继续说道,“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诗,也叫‘田园四时杂兴’,为了方便同学们以后区别,上一首记作:《田园四时杂兴·其一》,接下来这一首记作《田园四时杂兴·其二》,大家明白了吗?”
堂下众人点头回应:
“明白了!”
钟鸣随后轻声念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一听到这句诗,孩子们顿时有一种熟悉的画面感。
“呃......这不是我家吗?”
钟鸣写下‘绩麻’二字,手指着问道:“同学们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本是不知道的,但结合诗句的意思,他们大概也能猜想出来。
“是搓麻的意思吗?”
钟鸣闻之点头,“不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绩麻’就是把‘把麻搓成线’的这个过程!”
孩子们面露了然,有的开始做笔记。
“那下一句呢,先生?” 周小胖迫不及待地问。
钟鸣微笑着念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话音一落,一副场面浮现了出来:
一个小毛孩子,虽然还不懂得如何耕田织布,却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桑树的阴凉下认真地学着种瓜。
余樵看着这些,眨了眨眼。
张伟忍不住笑道:“以前老是被我爹抓去背粪,为了让我劳动起来,他甚至还特意给我编了一个小背篓!”
周小胖看向他:“以前?那现在呢?”
张伟眉毛高高扬起:
“嘿嘿!自从我上次练诗,不小心把我家的土墙破了一个大洞以后,我爹就没再让我干活了,并且对我说话也变得温柔许多......”
周小胖闻言瞪大了眼睛:“嘿!还能这样?”
张伟含笑点头,语气中带着怂恿:“那可不?你回去也可以试一试!”
周小胖脸上露出笑容,“嘿嘿,好......”
接着,钟鸣挥手打散了幻境,又写下第二首:
【稚子弄冰】
这首诗的内容对孩子们而言,也很熟悉。
相信类似于诗中孩子的玩法,很多人多做过。
但本诗中的孩子,家庭条件应该不差。
钟鸣含笑念道: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听完这诗孩子们没什么反应。
所以钟鸣又特意圈出两个词:‘金盆’;‘银钲’。
看到这两个词,孩子们反应过来。
“哇,他家好有钱啊,居然能用金盆。” 李狗蛋惊叹道。
“啧啧,‘金盆’是金子做的?‘银钲’是银子吗?”
“应该是吧......”
钟鸣笑着解释:“这里的‘金盆’和‘银钲’不是真的金子和银子做的,只是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器具的精美。”
闻言,孩子们面露疑惑。
钟鸣接着说明:
“就好比我们形容一个东西白,会说‘雪白’,但它并不是真的像雪一样白,只是用雪来比喻,让大家更好地想象那个东西的样子。这里用‘金’‘银’也是同样的道理......实际上,这里的‘金盆’乃是‘铜盆’,‘银钲’是一种乐器。”
“这样啊......”
孩子们听了,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钟鸣继续念道: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话音一落,恰似先前,幻象显现:
一个小孩子,清晨从铜盆里剜出一块冰,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打着。
那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听到了如玻璃破碎般的声响。
陈丫丫眨着眼问王林:“小林哥,‘玻璃’是什么东西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但王林当然不知道。
于是他看向女孩说:“我也不晓得。”
孩子们的谈话,自然落在了先生的耳中。
钟鸣笑着接着:“这里的‘玻璃’啊,是一种天然的玉石,也叫水玉。在诗里形容冰块落地时发出像玉石破碎一样清脆的声响!”
“哦!”
“玉啊!”
孩子们恍然大悟的样子。
但很快就有人问:“呃......玉是什么啊?”
“我听过,但也没见过。”
“好像是一种比较名贵的石头吧?”
讲完《稚子弄冰》,钟鸣接着写下第三首诗《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其中有一个字,在场的除了钟鸣外没人认识。
那就是‘陂’字!
当钟鸣写下这句诗时,已经有孩子在下面轻声念道:“草满池塘水满坡......”
显然,他们误以为‘陂’是‘坡’。
也有眼尖的孩子发现了这个字的不同,但他们却从自己的记忆里找不到这个字,倒是有一个类似的‘陡’字,想了出来又自知不是。
冯三保、张普跃也不认识。
钟鸣手指着这个字问:“这个字读什么?”
有一半多的孩子毫不犹豫地答道:
“坡!”
个别孩子轻声道:“不是!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见无人知晓,钟鸣为之注上了拼音:
【bei(第一声)】
见之,孩子们立刻就明白了过来。
如今他们,对于拼音已经很熟悉了。
钟鸣接着说明:
“这个‘陂’字的意思是指‘池塘’,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水面上。”
“嗯。”
听到这些解释,孩子们已然能想象出画面。
钟鸣最后念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随着诗句结束,一幅悠然的乡村晚景在孩子们的眼前浮现: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王林的视线聚焦在牧童的短笛上,心里暗想:
“得让我爹给弄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