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录 · 第七十九章节:
经文辩难与魔考初现
玄冥真人意识到,单纯的浊气侵扰与暗中破坏,已难以撼动妙善的根本,反而可能助长其“净化”之道,遂改变了策略。
既然外魔难侵,那便引动“内魔”——从佛法义理本身,从她坚信不疑的信念入手,进行拷问与颠覆。
这一日,天色方晓,一名身着百衲衣、手持九环锡杖、面容枯瘦却目光炯炯的老僧,来到了金光寺山门之外。
他并未强行闯阵,而是立于阵外,朗声宣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贫僧云游至此,听闻此地有公主舍身修行,弘扬佛法,特来拜会,欲与道友切磋经义,共参菩提。”
声如洪钟,带着一股奇异的穿透力,竟隐隐传入阵内,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妙善正在洒扫庭院,闻声望去。
只见那老僧立于晨光之中,周身气息看似平和,却隐隐透着一股精悍与偏执,与寻常慈和僧人迥异。
她灵觉微动,察觉到此人修为不弱,且其佛法路数,似乎并非中土正统,带着一丝异域的诡辩与锋锐之气。
来者不善。
妙善心中明了,这恐怕是玄冥真人请来的“援手”,以辩经为名,行扰乱之实。
她放下扫帚,整理了一下僧袍,缓步走到山门处,隔着阵法光晕,合十还礼:
“大师远来辛苦。妙善修行日浅,不敢妄言切磋,若大师有意,可入内饮杯清茶,探讨佛法,亦无不可。”
她并未直接邀请对方入阵核心,而是止步于山门附近,既不失礼,也保持着警惕。
那老僧也不坚持,就在山门外一块青石上盘膝坐下,目光如电,直视妙善:
“道友客气。贫僧近日参研《金刚经》,有一惑难解,望道友指点。《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如此,道友在此筑阵修行,执着于此山此寺之‘相’,岂非已是落了下乘,着了相了?”
开口便是诛心之问!
直指妙善构筑阵法、守护道场的行为本身,是否符合佛法“无住生心”、“破相显性”的至高义理。
若妙善道心不坚,或对经文理解不够透彻,极易被此问撼动心神,怀疑自身修行根基。
然而,妙善神色不变,心如止水,清澈的眸光迎向老僧锐利的视线,声音平和却坚定:
“大师所问,妙善亦曾思量。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是破我等对世间幻象之执着,显诸法空性之本源。
“然,空非断灭,性相不二。我筑此阵,非是执着于山寺之相,而是借此‘相’为舟筏,护持一方清净,滋养向道之心,以待机缘成熟,破相见性。
“若离‘相’而求‘空’,犹如离波求水,亦是偏执。《坛经》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此山此寺,
“亦是世间一隅,在此修行,正是于相而离相,于妄而显真。不知大师以为然否?”
她引经据典,以“性相不二”、“世间修行”之理,巧妙化解了对方的诘难,不仅未落下风,反而展现了,其对佛法圆融透彻的理解。
那老僧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再次发难,问题越发刁钻尖锐,时而引用偏门经典断章取义,
时而以诡辩逻辑设置陷阱,时而质疑女身修行障碍……种种问题,如同狂风暴雨,试图搅乱妙善的心湖。
然而,妙善始终如同磐石,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她不仅对正统佛典了如指掌,更能结合自身修行体悟,给予圆融而有力的回应。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蕴含着净世梵光那安定人心的力量,使得那老僧咄咄逼人的气势,反而在一次次交锋中渐渐被化解、压制。
辩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
那老僧额角见汗,言辞间已露疲态与窘迫。
反观妙善,依旧气定神闲,眸中智慧之光愈发明亮。
最终,那老僧长叹一声,站起身,对着妙善深深一拜:
“道友慧根深种,见解超凡,贫僧……受教了。此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说完,竟不再多言,转身下山而去,背影显得有些仓皇。
妙善知道,这第一场“魔考”,她算是度过了。
但这绝非结束。
果然,自那日后,种种无形的“魔考”接踵而至。
有时是她打坐时,心湖中莫名浮现父王病重垂危、呼唤她归家的幻象;
有时是夜深人静时,耳畔响起已故母后凄切的哭泣声;
有时则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怀疑自身修行之路是否正确,是否真能普度众生……这些幻象、杂音、妄念,并非来自外界,
而是源自她内心深处的牵挂、恐惧与疑虑,被某种力量引动、放大!
内魔滋生,远比外魔更难对付。
妙善明白,这是修行路上必经的关卡。
她不再试图强行压制这些念头,而是以更强的定力,与智慧去“观照”它们。
她深知这一切虚妄,皆因“我执”未破。
她反复诵念《心经》,体悟“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境界,
以净世梵光照亮内心,每一个阴暗角落,将那些滋生的魔念一一化去。
这个过程痛苦而艰难,如同刮骨疗毒。
但她凭借着坚定的道心,与日益精纯的净光,一次次战胜了内心的魔障。
每度过一次内魔考验,她的道心便更加晶莹剔透,对佛法的领悟也更深一层,
那净世梵光也愈发纯粹,甚至带上了,一丝破妄显真的特质。
山君守护在一旁,它能感觉到妙善气息的起伏与最终归于澄澈,看向她的目光充满了担忧与敬佩。
妙善的成长,在一次次内外考验中,如同璞玉经受雕琢,愈发显现出内在的光华。
然而,她也感觉到,那来自王权与玄冥真人的最终手段,正在步步紧逼。
真正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
妙善知道,自己的本心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老师不在外面。
戒,定,慧。
从佛学视角看,“观照念头”并非去压抑、消灭念头,而是像看天上的云,看它起、看它落,却不跳上去随它飞。
高僧大德在实修中,大致把这套功夫分成三步走:先“知”,再“舍”,后“化”。
妙善把常见做法与关键语录,按这三步梳理了一遍,供自己在日常打坐、动中用功时直接取用。
——
一、知——“念起即觉,觉之即照”
1. 先学会“看见”
元音老人反复强调:
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这是第一步;看不见,你就跟它跑,就不能入定。
宗萨钦哲仁波切更提醒:
不要说“我正在观照”,一这样说就已经没在观照——“知”是纯然、无语言、无作意的。
2. 具体下手处
1 静坐:身体松、呼吸自然,把 60% 注意力轻轻放在呼吸或咒音上,其余 40% 像探照灯一样悬在“胸口—头部”这片区域,等着念头一冒头就“照”到它。
2 动中:走路、吃饭、打字时,把觉知挂在脊柱上,心里只默念“知道、知道”。念头一来,先不分辨内容,先贴一个“知道”的标签,就算成功。
——
二、舍——“不随、不压、不讨厌”
1. 不随
明海法师比喻:妄念是我们内心仓库里的“鲜花”或“炸弹”,对它们要一视同仁,“不要把它们当成真实的东西”。
2. 不压
元音老人最反对“搬石头压草”:压是压不死的,石头拿开草又生;压死了,心也变成“土木金石”,失去灵动。
3. 不讨厌
讨厌本身又是一念妄心。看见杂念,只需“不睬”,把咒或呼吸重新提起,妄念自然失去能量而化掉。
——
三、化——“照到极处,自然脱落;或借咒、借佛号,化而转之”
1. 照空
雪谦?冉江仁波切说:当狂野念头安顿,心湖自然澄澈,“湖底”——本来觉性——便现前。
此时不造空、不追求空,只是“显空双运”,念头自起自落,与觉性成一味。
2. 转用
如果习气太重,可先“借咒转化”:念头一起,不分析内容,立即提咒(或念佛号、持本尊心咒),把能量转成修行动力,等心稍稳,再回到单纯观照。
——
四、日常练心的小口诀
1. 静坐时:
“身心放松—呼吸自然—咒\/息绵绵—知念头—不睬它—回到咒\/息”循环往复。
2. 动用时:
“念起即觉,觉而不随;情绪来了,先命名:‘这是怒’‘这是贪’,不评判,不演绎,让它自己走。”
3. 睡前:
平躺,两手放丹田,三分钟“知息—知念头—不睬”,让心从白天事务自然滑落,可防梦中被妄念裹挟。
——
五、常见误区提醒
1. 把“观照”当“思考”:分析念头内容、找原因、做心理对话,这已落入第二念,不是照。
2. 把“不压”当“放纵”:观照不是随顺恶念去行动,而是让念头“现形”即空,不给它后续燃料。
3. 把“无念”当目标:追求“一念不生”反而制造紧张;真正“无念”是念头来去自如,心与虚空等宽。
——
一句话总结
高僧大德的共同心法就是:
“念起即觉,知而不管;
不压不随,久之自化。”
先练“看见”,再练“不睬”,
最后“看见”与“不睬”也放下,
本来觉性便赤裸裸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