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中枢覆灭的消息,如同九天惊雷,彻底劈开了笼罩在华夏上空的最后一丝秩序阴云。
天下,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主状态,群雄逐鹿的乱世大幕,轰然拉开。
这股巨大的冲击波,同样在朔方势力的核心——太原城,激起了滔天巨浪。
随着山西全境的消化和五万精锐大军的成型,朔方集团的实力和信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旧日的天命已然终结,新的真龙天子似乎正待崛起。
一时间,朔方内部,从手握重兵的将领到运筹帷幄的文臣,乃至新归附的山西士绅,群情激昂,劝进之声不绝于耳。
“都督!如今天下无主,神器更易!李闯僭号于北京,建虏窥伺于关外,南明苟安于江南!
我朔方兵精粮足,民心所向,正应顺天应人,登基称帝,正位大宝,以安天下!”
赵胜在议事堂上,第一个慷慨陈词,声若洪钟。
“赵将军所言极是!”
一位新投靠的山西籍文官也激动附和,“都督乃当世雄主,有拨乱反正之志,解民倒悬之德。
称帝建国,名正言顺,方可号令天下英豪,共讨国贼,成就千秋霸业!”
“请都督即位称帝!”
堂下众多将领、官吏纷纷跪拜请愿,气氛热烈而迫切。
在他们看来,陈远称帝是朔方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们这些从龙功臣获得更高地位和荣耀的关键一步。
然而,面对这汹涌的劝进浪潮,陈远却显得异常冷静,甚至有些凝重。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连续数日,只与柳如是、秦玉凤、苏婉清等最核心的几位心腹,在晋王府的密室中进行着反复的、深入的商讨。
柳如是博览史书,深谙权谋,她冷静分析道:“都督,称帝固然名位尊崇,然其弊亦显。
李自成初入北京便急于称帝,已成众矢之的;
南明虽弱,仍奉朱明正朔,若我方称帝,则与之彻底对立,再无转圜余地。
且关外建虏,亦必视我为心腹大患。三面树敌,绝非上策。”
秦玉凤从军事角度考虑:“我军虽强,然根基初稳,山西新附,民心未完全归附。
若骤然称帝,恐内部有变,外部压力骤增。
当务之急,是巩固根本,静观其变,而非虚名之争。”
苏婉清则着眼于民生和财政:“称帝建制,礼仪繁琐,耗费巨大。
如今百废待兴,财力当用于强军富民,虚名之事,可暂缓图之。”
陈远听着众人的分析,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来自后世,深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策略在乱世中的巨大价值。
过早地打出帝号,就等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会成为所有竞争对手优先打击的目标。
在实力尚未达到绝对优势之前,韬光养晦、积累实力才是王道。
数日后,在太原城中心广场上,一场盛大而庄严的典礼如期举行。
朔方文武百官、军中将领、士绅代表以及无数太原百姓齐聚于此,翘首以盼。
所有人都以为,这将是一场开国大典。
然而,当陈远身着王爵礼服(而非帝王冕旒),出现在高高的祭天台时,众人心中皆是一动。
只见他神色庄重,步履沉稳,在礼官的引导下,祭拜天地,宣读祝文。
祝文中,痛陈明朝灭亡之痛,斥责李自成、满清之恶,申明吊民伐罪之志。
最后,在万众瞩目之下,陈远并未宣布称帝,而是接受了以秦玉凤、柳如是、赵胜等人为首的文武百官的“劝进”,进位为——陈王!
定国号为“陈”(或称大陈),定都太原。
同时,宣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沿用崇祯年号,以示不忘明朝君父之仇,暂不建元。
紧接着,陈王陈远发布了《告天下讨逆檄文》。
檄文义正词严,将李自成指为“逼死君父、祸乱中原”的“流寇国贼”,将满清斥为“趁火打劫、觊觎华夏”的“塞外鞑虏”,而将大陈政权定位为“继承明祚、驱除鞑虏、剿灭流寇、恢复中华、再造太平”的正统力量。
檄文呼吁天下忠义之士,共赴国难,同讨逆贼。
这一系列举措,看似低调,实则蕴含了极为高明的政治智慧:
1. 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称“王”而不称“帝”,在名义上低李自成的“大顺皇帝”和可能出现的南明皇帝一等,极大地缓解了与这两个主要对手在“正统”名分上的直接冲突。
这为朔方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可以避免过早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2. 占据道德制高点:“为君父复仇”、“抗击外虏”的旗帜,具有极强的道德感召力和政治正确性。
这极大地迎合了当时仍普遍存在的忠君思想和华夷之辨观念,能够争取到大量对明朝尚有感情、对满清充满警惕的士大夫、军民的同情和支持,为朔方政权披上了“正义之师”的光环。
3. 保持战略灵活性:“王”的称号,以及沿用崇祯年号(尽管是策略性的),在法理上为未来与南明势力可能的合作、谈判甚至合并留下了空间和借口。
这种模糊处理,使得朔方在外交上拥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主动权。
4. 内部凝聚共识:“陈王”的称号,既满足了部下劝进、提升地位的需求,彰显了朔方政权已超越一般割据势力的格局,又避免了因骤然称帝可能引发的内部权力分配纠纷和潜在的分裂风险,有利于维持核心团队的团结和稳定。
5. 务实专注发展:不搞繁复的登基大典和建制仪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可以继续专注于最关键的军事准备、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继续夯实争霸天下的基础。
称王不称帝,韬光养晦时。
陈远的这一决策,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和沉稳的政治手腕。
他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和部下的热情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判断局势,做出了最符合朔方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
大陈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朔方势力正式以一个独立王国的姿态,登上了明末乱世的政治舞台,但它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健、更具潜力的发展道路。
典礼结束后,太原城内“陈王千岁”的欢呼声震天动地。
秦玉凤、柳如是等人看着高台上那个沉稳如山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敬佩和信心。
他们知道,自己的主公,选择的是一条看似迂回、实则通往最高目标的康庄大道。
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