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孰为重”的生死抉择,如同一场淬火,将陈远、秦玉凤、苏婉清、柳如是四人之间的情感羁绊,熔铸成了更加坚固的战友情谊和共同信念。
在巴特尔部落和其其格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个人情感的涟漪被家国大义的洪流所淹没,四人同心,全力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
秦玉凤亲率最精锐的斥候小队,凭借高超的夜行和潜行技巧,趁夜色悄然潜入后金骑兵的临时营地。
他们行动迅捷如狸猫,在敌营中巧妙周旋,最终在混乱中找到了被严密看管的其其格。
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搏杀后,秦玉凤成功救出其其格,并按照预定计划,点燃了敌营的部分粮草,制造了巨大的混乱。
与此同时,陈远亲率野狐岭主力在预定接应地点设伏,利用地形优势,以强弓硬弩阻击了因营中混乱而仓促追击的后金骑兵。
虽然未能重创敌军,但有效地迟滞了其攻势,为秦玉凤小队和巴特尔残部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终,在野狐岭军民的接应下,伤痕累累的巴特尔残部及其其格成功退入堡内。
后金骑兵见野狐岭防守严密,且天色已亮,不敢强攻,悻悻退去。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虽然付出了数十名精锐战士伤亡的代价,但成功地挽救了盟友,救回了其其格,更重要的是,沉重打击了后金的嚣张气焰,向外界展示了野狐岭绝不屈服、敢于亮剑的决心!
经此一役,野狐岭与巴特尔部落的联盟更加牢固。
巴特尔头人伤愈后,对陈远感激涕零,正式与野狐岭缔结攻守同盟,约定共同抵御后金。
其其格更是将野狐岭视作了第二个家,与秦玉凤、苏婉清等人情同姐妹。
而陈远、秦玉凤、苏婉清、柳如是四人,在并肩经历了这场生死考验后,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曾经的醋海波澜,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化为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
他们不再仅仅是堡主与下属、男人与女人,更是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战友和伙伴。
一种超越世俗情感的、更加宏大和牢固的纽带,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野狐岭的内部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陈远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
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次救援成功,带有一定的侥幸成分。
后金骑兵的战力之强悍、战术之刁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狐岭现有的军事力量,依托坚城尚可自保,但若想真正在乱世中立足,甚至有所作为,仅靠防守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力量!
“我们必须扩军!尤其是骑兵!”
议事厅内,陈远指着地图,语气斩钉截铁,“后金以骑射立国,来去如风。
我们若只有步兵,只能被动挨打。
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骑兵队伍,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保卫我们的盟友,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
这个目标极其宏大,也极其艰难。
培养一名合格的骑兵,远比训练一名步兵困难得多,需要优良的战马、精良的骑具、长期的训练和充足的给养。
以野狐岭目前的底子,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陈远的决心感染了所有人。
秦玉凤第一个响应:“堡主所言极是!没有骑兵,我们永远是被拔了牙的老虎!再难,也要干!末将愿负责骑兵的选拔和训练!”
苏婉清也坚定支持:“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是强军必由之路。
婉清会全力保障后勤,开源节流,为扩军备足粮草军械。”
柳如是则从战略角度分析:“建立骑兵,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政治信号。
它向周边势力表明,野狐岭有能力和决心主动出击,而不仅仅是偏安一隅。
这对吸引人才、巩固联盟至关重要。”
目标既定,庞大的扩军计划迅速启动。陈远将其命名为“三千铁骑”计划,意在三年内,打造出一支三千人规模的精锐骑兵部队。
这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蓝图。
第一步,解决马源。
这是最核心的难题。
陈远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巴特尔部落,加大与草原各部的贸易,用盐铁、药材、布匹换取优质战马;
另一方面,在野狐岭附近寻找合适的草场,尝试建立自己的养马基地,培育马种。
其其格利用她在草原的人脉,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步,选拔与训练。
秦玉凤亲自负责,从现有战兵和流民青壮中,选拔出身手敏捷、胆大心细、有骑术基础(哪怕只是会骑驴骡)的苗子,组成骑兵种子营。
训练极其艰苦,从控马、骑射、马上格斗到小队战术配合,秦玉凤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讲武堂也开设骑兵战术课程,由秦玉凤和有经验的蒙古骑士授课。
第三步,装备与后勤。
苏婉清统筹全局,工坊开足马力,研制更适合骑兵的轻便铠甲、马刀、骑弓等。
同时,大规模储备豆料、草料,确保战马的口粮。
这给本不富裕的后勤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在苏婉清的精心调配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步,编制与战术。
柳如是协助陈远,研究历代骑兵战法,并结合野狐岭的实际,摸索适合的编制(如以百人为一队,设骑都尉)和战术(如骚扰、侧击、追击等)。
陈远甚至根据前世记忆,提出了一些简化版的“墙式冲锋”和“游击战术”的概念,供秦玉凤参考。
计划推行之初,困难重重。
战马价格昂贵,数量有限;训练伤亡率高,进展缓慢;
后勤补给压力巨大,一度出现粮草短缺的危机。但没有人退缩。
整个野狐岭都沉浸在一股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中。
人们明白,这支骑兵,是野狐岭未来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到崇祯六年初夏,野狐岭终于拥有了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虽然只有可怜的三百骑,装备也相对简陋,但已经初具规模。
他们在秦玉凤的率领下,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剿匪和巡边行动,表现可圈可点。
扩军三千骑,宏图初展翼。
这三百铁骑,如同雏鹰展翅,虽然稚嫩,却代表着野狐岭从被动防御向攻守兼备的战略转变。
陈远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三百名精神抖擞的骑兵将士,心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终有一天,野狐岭的铁骑,将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踏出属于自己的铿锵足音!
然而,乱世从不给人安稳发展的机会。
就在野狐岭埋头发展骑兵之际,北方的后金和中原的流寇,也都在加速着自己的步伐。
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