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外的叛军呐喊声,穿透宫墙直抵内殿。李煜握着求援文书的手指泛白,殿外甲士奔跑的脚步声与百姓的惊呼交织,让这座刚经历禅位大典的皇城再次陷入动荡。他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满是悔恨——若不是求和之举引发不满,也不会给李从善可乘之机。
“陛下,叛军已攻破外城城门,正往皇宫方向杀来!”内侍连滚带爬地禀报,声音带着哭腔。
李煜强作镇定,下令:“关闭宫门,让禁军死守!即刻派人前往后周大营,催促王环将军速来驰援!”
此时的后周大营,王环已接到柴荣的平叛命令。他深知金陵局势危急,当即率领五千水师登陆,直奔金陵城。水师将士训练有素,沿途击溃了不少叛军散兵,很快便抵达外城。看到叛军正猛攻宫门,王环一声令下:“列阵!弩炮齐射!”
重型弩炮瞬间发射,密集的弩箭如暴雨般落在叛军阵中。叛军本就是乌合之众,缺乏统一指挥,面对后周水师的猛烈攻击,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向后逃窜。王环率领将士趁势追击,与金陵禁军内外夹击,很快便控制了外城局势。
李从善见大势已去,带着残余叛军退守城郊的一座寺庙,负隅顽抗。王环并不急于强攻,而是下令将寺庙团团围住,派人劝降。李从善深知自己已无胜算,却仍不肯投降,企图自杀殉国,被部下拦下。最终,在王环的威慑与劝降下,李从善被迫放下武器,率领残余叛军投降。
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内殿,李煜长舒一口气,瘫坐在龙椅上。他知道,若不是后周出兵相助,自己恐怕早已性命不保。这场叛乱让他彻底认清了现实——南唐已无力与后周抗衡,唯有乖乖臣服,才能保住李氏宗亲与江南百姓。
与此同时,李重进率领东路军也抵达金陵城外,与王环汇合。两路大军进驻金陵,接管了城防,稳定了局势。柴荣收到叛乱平定的消息后,下令将李从善押往汴梁处置,同时催促李煜尽快办理江北领土交割事宜。
金陵皇宫内,李璟在昏迷多日后终于苏醒。得知叛乱被平定、李煜已稳住局势,他心中稍安,却也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他召来李煜,虚弱地说道:“皇儿,南唐气数已尽,能保住江南一隅,已是万幸。你日后务必臣服后周,安分守己,不要再做无谓的抗争,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煜含泪点头:“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必不负父皇所托。”
不久之后,李璟在宫中驾崩,享年四十六岁。李煜按照柴荣的要求,并未举办隆重的葬礼,而是简单安葬了李璟,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江北领土交割与前往汴梁朝拜的筹备工作中。
交割仪式在金陵城外的长江边举行。李煜率领南唐文武百官,向柴荣献上降表与江北领土地图。降表上明确写明:南唐割让江北全部领土,去除帝号,改称“江南国”,向後周称臣纳贡;李煜为江南国主,需定期前往汴梁朝拜,接受后周监督。
柴荣接过降表与地图,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江北疆域,心中豪情万丈。他下令李重进、韩令坤等人接管江北各州,推行后周新政,安抚百姓;同时命王环率领水师留守长江,监督江南国的动向。
“李煜,朕念你识时务,真心归顺,便兑现承诺,保留江南国国号,让你继续镇守江南。”柴荣看着李煜,语气平和,“但你需记住,若日后敢有二心,朕必亲率大军,踏平江南!”
李煜连忙跪地叩首:“罪臣不敢!江南国必永世臣服大周,绝无二心!”
交割仪式结束后,柴荣率领大军班师回朝,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江北各州与金陵城外。李煜则按照约定,筹备前往汴梁朝拜事宜。
然而,就在柴荣大军启程回朝之际,情报部门却传来一则令人警惕的消息:契丹辽穆宗得知南唐已臣服后周,心中大怒,决定加大对后周北方边境的进攻力度,同时联络江南的部分地方势力,企图策反他们,在江南制造动乱,牵制后周兵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被押往汴梁的李从善,在途中竟被契丹间谍劫走。契丹间谍将李从善带到契丹,辽穆宗封其为“南唐王”,承诺出兵帮助他夺回南唐江山,让他回到江南,联络旧部,发动叛乱。
柴荣得知后,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他没想到辽穆宗竟如此执着,不仅加大北方边境的进攻力度,还企图在江南制造动乱。李从善被劫走,无疑是给江南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若他真的回到江南,联络旧部发动叛乱,江南局势必将再次陷入动荡。
那么,李从善是否会接受辽穆宗的册封,回到江南发动叛乱?江南的地方势力是否会响应李从善,背叛后周?柴荣会如何应对契丹的南北夹击,既稳固北方边境,又防止江南动乱?一场关乎后周统一大业与边境安危的新危机,已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