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禾知道家里要盖新房了之后,也会时不时去干涸的河边捡一些鹅卵石回来。
打地基等地方都能用到。
她人小,背不动太大的石头,就捡小块的。
本来还算平静悠闲的日子,被师徒俩过得忙得飞起。
就连赵三斤都忍不住感慨,自己是找了个什么样的徒弟回来。
回想这些年的生活,自己忙碌的原因,好像都是因为风禾。
不管是攒钱还是盖房,都是徒弟的需要,在不知不觉中鞭策自己前行。
不然她可是和周雪堂一样懒的人!
这哪是找了个徒弟,更像是找了个祖宗。
不禁起了坏心思。
接连怂恿周雪堂去收个徒弟,享受和她一样的“天伦之乐”。
弄得周雪堂烦得不行。
好消息是,姜种的发芽情况比风禾想象中的要好些。
只过了两天,水培的那批姜种便长出了白色的芽点和根部。
五天左右,根部就长到一根指头长了。
坏消息是,那苏叶果油漆的耐用性太差,被融掉了一些。
有一部分竹桶的表面和姜发生了接触。
不知道是油漆的影响,还是竹子的影响,总之,灵姜出现了根部坏死的情况。
看来以后要么得寻找更防水防粘的涂料,要么只能用金属容器进行催芽了。
可惜的是,这里没有塑料制品。
或许有可以代替塑料的其他材料,但不是现在的风禾能买得起的。
没有等另外一批姜种出芽。
风禾先将坏死了的姜种处理掉,接着,把好的那部分分成两批种了下去。
一批种在荫蔽的垄上,一批种在向阳的垄上。
种姜倒是简单,在垄上浅浅挖一个小坑,放入姜种,覆盖上土就行了。
按理说,要想姜的成活率更高,长得更茁壮,底部还应该施上些底肥,表面覆盖上一层有机肥才是。
奈何除了草木灰、农家肥,这里的人好像没什么使用肥料的习惯。
市面上也没卖成熟的化肥。
想想也是,就算后世种植环境那么成熟的情况下,化肥也得在十九世纪才被发明出来呢。
风禾找了个赵父的小本本,依次在本上记下种植的时间、变量、数量等,以后好做参照和研究。
赵三斤在旁边看的啧啧称奇。
先不论往后的产量如何,就这小架势,这小态度,谁看了不感叹一句。
不愧是她赵三斤的徒弟!
然而,赵三斤刚和昌福得瑟完没多久,便看到风禾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堆起了两个大木箱。
将平常不用的烂菜叶、鸡骨头、内脏、泥土等东西堆了上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路过时能闻到散发出阵阵臭味。
这小妮子还不让她丢,说这是什么有机肥料,能让她的姜加速生长。
虽然种植师干的是种地的活,但因为修仙者这一层身份在,多多少少还是觉得自己和凡人有所不同的。
这种不讲卫生、脏污的事儿,赵三斤是万万不会去碰的。
偏生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徒弟,赵三斤只能在心中大呼倒霉。
反观风禾,丝毫没有修仙者的自觉。
在她心中,自己这辈子的职业,就是一个会点法术的农民。
种地不得需要堆肥嘛。
昌福和周雪堂两兄弟一面好笑,一面也是为了表示对自家师侄的“支持”。
日常有什么不用的厨余垃圾,也会特意拎到这边的两个箱子里丢。
赵三斤见一次撵一次,搞得自家就好像专门扔垃圾的地方似的。
剩下土培的那些姜种,出芽的时间更慢一些。
按照风禾的观察和预测,大概二十五天到三十天才能出芽。
四十天才能栽下地。
和水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等姜种出芽的这段时间,师徒俩也没闲着。
家里盖房这件事正式开工。
要动赵父留下的这间小院,赵三斤还真有些舍不得。
但家里确确实实也摆不开身了。
师徒俩一合计,近来手头还算宽裕。
除了木头、石头等自己准备,手中的钱足够买盖房的其他材料了。
遂打算一次性盖两间房出来。
一间用作风禾的试验间,堆放些杂物。
一间用来做客房,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赵家日常也没什么人会来做客留宿……
除此之外,院子里原本就有的水井,也得通一通,清理一下。
这井也是赵父赵母还在时打下的。
那时素芳谷还没有火焰虎的存在,日常饮水并不受影响。
为了让自己家人的生活更方便,也为了让赵母不用花大力气去河边挑水,赵父特意请人打了这口井。
里面出的井水,冬暖夏凉,味道回甘,是赵三斤难忘的回忆。
风禾来后,还有幸喝过几回,只是后面这井受到火焰虎的影响,慢慢干涸了。
如今,里面堆满了干裂的淤泥,还有枯枝烂叶。
眼见着水源会慢慢恢复,也该把它通一通。
往后做饭,做菜,浇花水等,便可以使用这井水。
没有法器和灵气保鲜的情况下,一时吃不完的肉类,还可以用篮子吊入井水里冰冻保存。
好处多多。
周雪堂本来在集市上帮人家盖房。
盖了几天,干完之后,得到了几个模棱两可的回去等消息的回复。
现在算是“待业在家”的状态。
师兄弟三人,再加上风铃谷内的李大柱,盖房的人手便已足够。
除了赵三斤自己砍回来的那些,昌福几人又去砍了些粗壮的树木回来。
炎火之森内的树遮天蔽日,许多大到一人都环抱不过来。
几棵便够盖房所需。
赵三斤也没白使唤他们,按照市场价格,每人每天的工钱是十枚下品灵珠。
外包一顿饭。
修士的性别意识不是很强,男女平等,实力为尊。
并没有什么盖房只有男子能上,女子不能上的说法。
只要你有能力,多得是人要。
因此,赵三斤也亲自参与到了盖房的大军中。
她这样做,是为了省点请工人的钱。
每天晚上,风禾都能看到赵三斤在那儿苦兮兮的算当天的支出。
除了工人的钱,还有材料的费用。
盖房的粘合剂、涂料、刷墙的石灰等,都需要购买。
这些不算很费钱,大头其实是在阵法的花费上面。
赵家的屋子,不单单只有居住的功能,还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赵父盖的时候,在屋底下埋了阵法。
外面若是来了什么大型的灵兽或是敌人,能暂时帮她们抵御一阵子。
同时在阵法的加持下,屋子也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如今要翻盖,自然不能只盖普通的屋子。
连阵法的花费也要算在内。
赵三斤盖房,做饭的活计便到了风禾的头上。
赵家供的是中午的那顿饭。
每天一早,风禾喂完鸡,看完田地的情况,便开始淘米蒸饭。
除了米饭,会再做一个凉拌百露草,炖炎羽鸡蛋。
另外,每天拿半只鸡,加上元木草根炖煮。
吃的并不是很丰盛,肉菜其实也不够五个人敞开吃的,顶多一人夹两筷子鸡肉便没了。
但米饭的量给的充足,每个人都能吃饱。
谁也不嫌弃,这年头,家家都是这样。
不年不节的,主家能供一顿饭给帮工,便是好事了。
谁家还能将肉不限量地给人吃到饱不成。
历时短短五天,两间小屋就盖好了。
小院扩充了将近一倍的面积。
在须弥界,一个月都不一定能盖好。
修士和凡人的对比在此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大门进来,正对着的是一排两间卧房加上堂屋。
两侧是新盖的两间屋子,还有厨房和厕所。
卧房的对面,嵌了门的那面,是刺篱围成的鸡圈。
院子正中间是一口井,一棵风铃花树,底下摆了吃饭的桌子。
传统对称的农家小院。
不够精致,但胜在古朴自然,温馨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