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讲坛设在太医院旁的一座大讲堂里,檐下悬着国医讲坛的匾额,金光闪闪。各地赶来的名医、学子挤满了堂内堂外,连太医院的老院判也亲自到场。
我和萧承嗣步入讲堂时,全场立刻安静下来。周御史站在台上,微笑着对众人说:今天,我们有幸请到青柳医馆的沈清和大夫与萧承嗣将军,为大家讲述医者仁心与公共卫生之道。
掌声如潮。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台前,开始了我的演讲。
各位同道,我向众人行礼,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什么高深的医理,而是我们在青柳镇和草原行医的一些切身体会。
我从青柳镇的风寒疫讲起,讲到我们如何通过隔离、清洁、草药防治控制疫情,又讲到草原之行中如何结合中原与草原的疗法,帮助牧民们对抗疾病。
医学的本质,我总结道,是关爱生命。无论是针灸、汤药,还是卫生习惯的养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远离病痛。医者,不仅要会治病,更要会防病。
台下一片点头称是。太医院的老院判站起来,拱手道:沈大夫所言极是。老夫行医五十载,今日才知,医道不仅在书斋,更在田间地头。
接下来是萧承嗣的分享。他从军营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在行军打仗中保持士兵健康,如何预防军中瘟疫。
军与民,其实同理,萧承嗣说,卫生与秩序,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他的讲话简洁有力,赢得了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许多医者上前与我们交流。有人请教药方,有人询问卫生制度,还有人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地方开设医馆分校。
如果全国都能像青柳镇一样,一位来自江南的医者感叹,何愁疫病不绝?
周御史走到我们身边,满意地点头:你们今天的演讲,让许多人茅塞顿开。朝廷决定,在全国推广你们的公共卫生法,并将《青柳医集》定为太医院的参考教材。
我和萧承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希望。
回到青柳镇时,已是初夏。镇民们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我们。温庭远带着学生们站在校门口,手里举着一幅巨大的横幅——医道无涯,仁心无疆。
欢迎回家!温庭远笑着说,你们在京城的消息已经传回来了,大家都为你们骄傲。
这不仅是我们的荣誉,我真诚地说,更是所有支持我们的人的荣誉。
接下来的日子里,青柳医馆分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朝廷拨款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各地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我们与西域商人的药材贸易也日益繁荣,许多稀有药材第一次出现在中原的药方中。
《青柳医集》的影响不断扩大,从江南到塞北,从城镇到乡村,越来越多的医者开始实践我们的理念。有人来信告诉我们,他们用我们的方法成功控制了一场瘟疫;有人说,他们的孩子因为《青柳医集》而重获健康。
沈大夫,小石头兴奋地拿着一封书信跑来,这是从岭南寄来的,他们说用我们的蓝星草膏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的病人!
我接过信,欣慰地笑了:这就是我们编写医集的初衷——让医学知识跨越山川湖海,造福每一个需要的人。
秋天的药田再次迎来丰收。我们在校园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药香节,邀请了镇上的百姓、草原的朋友、甚至远方的学子。大家一起采药、制药、品尝药膳,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校园。
明年,萧承嗣站在新落成的图书馆前说,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座医道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医学的发展,感受医者仁心的力量。
我看着他,心中充满了幸福与骄傲。这个曾经饱受战火的小镇,如今已经成为医学传承的重要基地。而我们,也从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夜深了,我和萧承嗣坐在校园的槐树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近处是药田散发的清香。
承嗣,我轻声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个风雪夜吗?
当然记得,他握住我的手,那时的我,只想为父亲洗清冤屈。如今,我们不仅做到了,还做了更多。
是啊,我靠在他肩上,我们建立了医馆,培养了学生,编写了医集,让医者仁心的理念传遍天下。
萧承嗣轻轻吻了吻我的额头: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抬头望向星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我们都会携手面对。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坚守医者仁心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青柳镇的灯渐渐熄了,只有医馆的灯还亮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照亮着这片土地,也照亮着天下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