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长到五岁时,已经能熟练认出几十种草药,还会帮着我捣药、包药包。每天清晨,他都会跟着萧承嗣去后山药田,小小的身影跟在父亲身后,学着分辨草药的长势,偶尔还会蹲在雪绒草圃边,小心翼翼地拔掉杂草,嘴里念叨着“妈妈说雪绒草要好好护着,能救好多人”。
这年夏天,青柳镇来了个陌生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背着一个破旧的药箱,跪在济世堂门口不肯走。我出去问他缘由,少年红着眼眶说:“沈大夫,我叫林墨,是十年前林家军的遗孤。我听说您和萧将军为林家军平了反,还在边关办医馆,我想跟着您学医,以后也能救百姓,告慰我爹的在天之灵。”
萧承嗣听到“林家军”三个字,心里一震,扶起少年说:“孩子,你愿意学医,我们很高兴。以后你就住在医馆,跟着李大夫、张大夫和清和学,我们一定好好教你。”
林墨激动得磕了个响头:“多谢萧将军!多谢沈大夫!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自那以后,医馆的学徒班里多了个最刻苦的身影。林墨白天跟着李大夫学脉理、认草药,晚上就抱着医书在灯下读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地方,不管多晚都会来济世堂问我。念安很喜欢这个“林墨哥哥”,每天都跟着他转,还会把自己的点心分给他吃。
转眼到了秋天,边关来了一批新的戍边士兵,很多人因为不适应边关气候,得了风寒。医馆一下子忙了起来,李大夫和张大夫带着学徒们去军营义诊,林墨主动请缨跟着去,不仅帮着包扎伤口、煎药,还学着给士兵们讲解预防风寒的知识,做得有模有样。
有天从军营回来,林墨拿着一张药方跑来找我:“沈大夫,您看这个药方行不行?我根据士兵们的症状,结合《本草补遗》里的记载改的,应该能更快缓解风寒。”
我接过药方仔细看了看,忍不住点头:“墨儿,你改得很好,既兼顾了药效,又考虑到了士兵们的体质,比我第一次开的药方还周全。”
萧承嗣正好从药田回来,听到我们的对话,笑着说:“墨儿是块学医的好料子,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好大夫。”
林墨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都是您和沈大夫教得好,还有李大夫、张大夫,他们都把压箱底的本事教给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墨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不仅能独立给镇民看诊,还跟着我们去周边村落义诊,成了医馆里的得力帮手。念安也到了启蒙的年纪,萧承嗣在医馆旁边办了个小学堂,请了镇上的老秀才来教书,让念安和镇里的孩子一起读书,还特意叮嘱老秀才,每天要留一个时辰教孩子们认草药、学急救——他说:“不管以后孩子们做什么,多懂点医术,总能帮到自己、帮到别人。”
这年冬天,皇上派温庭远来边关巡查,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朝廷决定在青柳镇设立“边关医校”,让我和萧承嗣担任校长,李大夫、张大夫担任教授,培养更多能扎根边关的大夫。
温庭远笑着说:“皇上说了,你们在青柳镇做得好,让医馆的火种传遍边关,这样才能让更多百姓受益。医校的校舍、药材、书籍,朝廷都会派人送来,你们只管安心办学。”
我和萧承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萧承嗣握着温庭远的手说:“请温大人回禀皇上,我们一定办好医校,培养出更多好大夫,守护好边关百姓!”
医校开工那天,镇民们都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和泥,还有的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林墨带着学徒们在工地旁边搭了个临时医棚,给干活的镇民们送热水、治小伤,念安也跟着忙前忙后,给大家递工具。
开春时,医校终于建成了。青砖瓦房,宽敞明亮,教室里摆着崭新的桌椅,药房里整齐地放着药材,院子里还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用来种教学用的草药。开学那天,来了一百多个学生,有边关的少年,有退役的士兵,还有像林墨一样的遗孤,大家都怀着学医救人的初心,走进了医校的大门。
皇上特意给医校题了校名——“济世医校”,还派太医院的太医来授课。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心里满是感慨:“同学们,我们学医,不是为了名利,是为了救死扶伤,为了守护边关百姓。希望你们记住,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都要守住‘济世仁心’这四个字,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百姓的好大夫。”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墨站在学生中间,眼神坚定,用力地点着头。萧承嗣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和充实中流逝。医校的学生一批批毕业,有的留在青柳镇的医馆,有的去了其他边关小镇开设医馆,有的跟着军队做了军医,把“济世仁心”的火种传遍了整个边关。林墨成了医校的助教,不仅教学生认草药、学脉理,还会给他们讲林家军的故事,讲我和萧承嗣查案平反的经历,告诉他们要守住初心、不忘来路。
念安渐渐长大,不仅书读得好,医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偶尔还会在济世堂给镇民看些小毛病,镇民们都笑着说:“念安跟他爹娘一样,都是有仁心的好大夫。”
有天傍晚,我和萧承嗣坐在医校的院子里,看着学生们在试验田边认草药,念安和林墨在旁边指导,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萧承嗣握住我的手,轻声说:“清和,你看,我们的心愿实现了。不仅守住了济世堂,还办了医校,培养了这么多大夫,以后就算我们老了,这‘济世仁心’的火种,也会一直传下去。”
我靠在他怀里,看着眼前的景象,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却是幸福的眼泪。“是啊,会一直传下去的。”
晚风拂过,带来了草药的清香,也带来了学生们的笑声。远处的雪绒草圃里,白色的花朵在夕阳下绽放,像一片温柔的雪。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穷尽一生守护的“药庐春深”——不仅是一间药庐,一座医馆,一所医校,更是一份初心,一种传承,一份刻在边关土地上的温暖与希望。
岁月流转,青丝会变成白发,但这“济世仁心”的火种,会永远在边关燃烧,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温暖每一个春夏秋冬。而我们的故事,也会像这后山的雪绒草一样,年年绽放,岁岁相传,成为边关最温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