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京城的疫病终于有了明显的好转。
惠民药局里,每天新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少,痊愈出院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些曾经面色青灰、呼吸困难的病人,如今大多能坐在床边喝粥,甚至能和身边的人聊上几句家常。院子里的临时帐篷拆了大半,只剩下几顶还搭在角落,用来安置症状较轻的病人。
这天上午,我正在给一个痊愈的老人诊脉,他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沈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我这病折腾了快一个月,以为再也好不了了,没想到喝了您开的药,竟然真的好了!”
“大爷,您客气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笑着说,“您回去后要注意休息,多喝温水,别着凉了。”
老人连连点头,又对着一旁帮忙收拾东西的萧承嗣道谢:“萧大哥,也谢谢您,之前我咳嗽得厉害,是您帮我拍背,还端水给我喝,真是个好人啊!”
萧承嗣笑着摆手:“大爷,这都是应该做的,您慢走,以后要多注意身体。”
送走老人,沈砚拿着一本册子走了过来,脸上满是笑容:“师妹,你看,这是最近一周的统计,京城的疫病发病率已经下降了七成,痊愈率也达到了六成,太医院的院使说,再过半个月,说不定就能彻底控制住了!”
“太好了!”我接过册子,翻看着上面的数据,心里满是欣慰,“这下大家终于可以放心了。”
“是啊,”沈砚叹了口气,“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们了,尤其是你,每天只睡三四个时辰,人都瘦了一圈。”
我笑了笑,没说话。这段时间虽然累,但看着病人一个个痊愈,心里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萧承嗣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沈大夫,萧大哥,你们看,这是谁寄来的信!”
我和沈砚凑过去一看,信封上的字迹娟秀,是阿枣写的!我急忙接过信,拆开来看。
信里说,青柳镇的雪已经化了,院子里的老槐树枝桠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药庐的生意很好,王婶每天都帮忙打理,老周还是经常送柴火来,小石头每天都会去药架前看看,说要帮我们看好药材,等我们回去。阿枣还说,她和小石头学会了煮姜枣茶,等我们回去,就煮给我们喝。
看着信里的内容,我的眼眶湿润了。离开青柳镇这么久,我每天都在想念那里的乡亲们,想念药庐的院子,想念阿枣和小石头的笑声。
“我们该回去了。”我抬起头,对萧承嗣和沈砚说。
萧承嗣点了点头:“是啊,这里的疫病已经控制住了,剩下的事交给太医院的医官们就可以了,我们是该回去看看了。”
沈砚看着我们,笑着说:“也好,青柳镇的乡亲们还等着你们呢。不过,你们回去之前,一定要来太医院一趟,院使大人说,要给你们颁个奖,表彰你们为京城做的贡献。”
“奖就不用了,”我笑着说,“能看到京城的百姓恢复往日的生活,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离开京城。药局的乡亲们听说我们要走,都纷纷来送行,有的送来了自家做的点心,有的送来了布料,还有的拉着我们的手,舍不得放开。
离开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员外、李掌柜还有之前送药材的菜农和书生们,都来客栈门口送行。沈砚也来了,他递给我一个布包:“这里面是一些京城的特产,还有我整理的一些医案,你们带回去,或许能用得上。”
“谢谢师兄。”我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
马车缓缓驶离京城,我掀开帘子,回头望去,城门楼越来越远,惠民药局的影子也渐渐消失在视线中。萧承嗣握住我的手,笑着说:“别舍不得了,我们还会再来的。而且,青柳镇的春天,应该已经来了。”
我点点头,看向窗外。官道两旁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田野里的小草也冒出了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啊,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了,我们的“药庐春深”,也该迎来新的春天了。
马车一路向前,朝着青柳镇的方向驶去。我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乡亲们温暖的笑容,是药庐院子里的槐花香,是阿枣和小石头煮的姜枣茶,还有那份属于我们的,简单而温暖的生活。而我们的故事,也会在这份温暖中,继续下去,一年又一年,春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