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第一场雨下了整整两天,雨停时,空气里带着沁人的凉意,镇上的老人们都开始添衣,药庐里治风寒咳嗽的病人也多了起来。这天清晨,我刚把药架上的干姜整理好,萧承嗣就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红纸:“清和,咱们在镇上办场义诊吧?秋凉了,老人们容易生病,有些人家条件不好,舍不得抓药,正好趁这个机会给他们看看。”
我眼睛一亮:“好主意!就定在后天吧,我让陈默和林丫儿提前准备好药材,再让孩子们帮忙布置场地。”
消息很快传遍了青柳镇,乡亲们都很期待。义诊当天,我们把药庐的长桌搬到镇口的老槐树下,摆上诊脉的小凳、抓药的竹筐,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粗布衣裳,胸前别着用草药编的小牌子,帮忙维持秩序、给病人递水。
第一个来义诊的是镇西头的张爷爷,他拄着拐杖,咳嗽得厉害,脸色苍白。我给他诊了脉,又看了看舌苔:“张爷爷,您这是风寒咳嗽,我给您开副药,回去熬着喝,再用生姜和红糖煮点水,喝完发发汗就好了。”
孩子们立刻围过来,小石头帮着抓药,阿枣则给张爷爷递上一杯热水:“张爷爷,您先喝点水暖暖身子,药抓好了我帮您包好。”
张爷爷接过水,笑着说:“真是谢谢沈大夫,谢谢你们这些小大夫!有你们在,我们这些老人可享福了。”
一上午的时间,我们接诊了三十多个病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有治咳嗽的,有治关节疼的,还有的只是来问问日常调理的方法。萧承嗣也没闲着,他帮着维持秩序,给病人搬凳子,还时不时给孩子们搭把手,教他们怎么给病人称药、包药。
中午的时候,王婶和几个乡亲提着篮子来了,里面装着刚做好的馒头、咸菜和小米粥:“沈大夫,萧大哥,孩子们,快吃饭了!忙活一上午,肯定饿坏了!”
我们把长桌拼在一起,围着桌子吃起饭来。乡亲们也没走,有的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有的站在槐树下,和我们聊着天,说镇上的新鲜事,说孩子们的懂事,还有的说等冬天来了,要给药庐送些柴火来取暖。
“沈大夫,你真是个好人啊!”坐在旁边的李奶奶叹了口气,“我家老头子去年得了场大病,多亏了你,不仅给我们减免了药费,还天天上门给老头子诊脉,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李奶奶,您别这么说。”我笑着说,“我是大夫,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再说了,我和萧承嗣能在青柳镇安稳地生活,多亏了乡亲们的照顾,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萧承嗣也笑着说:“是啊,乡亲们平时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以后每年春秋两季,我们都在镇上办义诊,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健健康康的。”
“好啊!”乡亲们齐声喊着,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下午,义诊继续。这时,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头发凌乱,脸上满是灰尘,手里还牵着一个瘦小女孩,孩子的脸黄黄的,看起来很虚弱。
“沈大夫,您能给我女儿看看病吗?”男人的声音很沙哑,“她最近一直没胃口,还经常头晕,我……我没钱抓药。”
我赶紧让孩子坐下,给她诊了脉。孩子的脉象很弱,是营养不良导致的气血不足。“孩子没什么大事,就是气血不足,我给她开点补血的药,再让她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过几天就好了。”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开了方子,里面有当归、红枣、枸杞等温和的补血药材。
孩子们立刻帮着抓药,阿枣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孩子:“小妹妹,这个糖给你吃,吃了就不苦了。等你好了,我带你去药田看小花。”
孩子接过糖,怯生生地笑了,男人也感动得红了眼眶:“谢谢您,沈大夫!谢谢您,孩子们!你们真是好人啊!”
“不用谢,赶紧带孩子回去熬药吧。”我笑着说,“要是有什么事,随时来药庐找我。”
男人连连道谢,带着孩子离开了。看着他们的背影,萧承嗣叹了口气:“以后咱们义诊,得多准备些儿童用的补药,镇上还有不少像这样的孩子,需要好好调理。”
“好。”我点了点头,心里也有些感慨。
夕阳西下,义诊结束了。我们收拾好东西,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经历,说自己帮了多少病人,说病人感谢他们的时候有多开心。萧承嗣看着孩子们,笑着说:“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我请大家吃饺子!”
“好啊!”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回到药庐,王婶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饺子馅和面团。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孩子们也跟着学,虽然包的饺子有的露了馅,有的形状奇怪,但一个个都很开心。
晚上,我们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聊着白天的义诊,心里满是温暖。萧承嗣举起酒杯:“今天的义诊很成功,多亏了乡亲们的支持,也多亏了孩子们的帮忙。以后我们要把义诊一直办下去,让青柳镇的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的。”
“好!”大家齐声喊着,举杯一饮而尽。
我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幸福。药庐里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在长大,乡亲们在支持,我们的“药庐春深”不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而这份温暖和爱,会像药田里的草药一样,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地传递,让青柳镇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春深暖意。
风一吹,院角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份温暖而歌唱。我知道,只要药庐还在,只要我们还在,这份春深暖意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守护着青柳镇,守护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一年又一年,春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