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
梅雨初歇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西湖畔。薄雾轻笼着湖面,远处的雷峰塔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倒映着天空的蔚蓝,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露珠坠入水中,惊碎了满湖倒影。这一刻,周遭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在外,只余内心的宁静与澄澈。忽然惊觉,空明并非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一种摒弃繁杂、回归本真的心灵境界,是在喧嚣尘世中,为自己寻得的一方澄明天地。
儿时对空明的懵懂感知,藏在夏日的夜晚。躺在院子里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繁星,听着奶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时的天空格外清朗,银河横亘天际,星星闪烁如撒落的碎钻。我常常望着星空出神,思绪随着流星飘向远方,内心纯净得没有一丝杂念。那片浩瀚的夜空,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孩童最纯粹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空明之境向往的种子。
校园时光里,空明是解完数学难题后的片刻宁静。高三的晚自习,我沉浸在函数与几何的世界里,思维在复杂的公式与图形中穿梭。当终于找到解题的关键,笔尖流畅地写下答案,放下笔的那一刻,内心突然变得异常平静。周遭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通透的愉悦。这种在知识探索中获得的空明感,让我暂时忘却了高考的压力,体会到专注带来的纯粹快乐。
职场初期的奔波,让我在疲惫中渴望空明的心境。初入广告公司,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加班到深夜的办公室,电脑屏幕的蓝光刺痛着双眼,头脑里塞满了各种策划方案和客户需求。直到有一次,在项目间隙,我走进公司附近的小公园。坐在长椅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余晖洒在草地上,听着鸟儿归巢的鸣叫,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那一刻,我明白了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片心灵的空白是多么重要。
生活中的空明,藏在最寻常的瞬间里。在菜市场,看见卖菜的老人坐在竹椅上,悠然地抽着旱烟,看着人来人往,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在图书馆,翻看着一本旧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油墨的清香与纸页的摩挲声,让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在阳台上,给花草浇水,看着水珠顺着叶片滑落,感受植物生长的生机与活力。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却能让人抛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通透。
空明的境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保持着庄严肃穆的气韵。画师们在洞窟中作画时,摒弃了外界的干扰,将全部的心血与信仰倾注于画笔,才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瑰宝。王维的山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种悠然自得、心境空明的意境。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正是对空明境界的生动诠释。
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空明的心境愈发难寻。快节奏的生活、海量的信息、无止境的欲望,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心灵。社交媒体上的喧嚣、物质世界的诱惑,让许多人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难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努力寻找回归空明的道路:有人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有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修习茶道、书法,在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有人坚持阅读与思考,在书籍的世界里拓宽生命的维度。
追寻空明,需要学会放下与舍弃。我开始尝试简化自己的生活:清理手机里多余的App,减少无效的社交,不再盲目追求物质的满足。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关掉电子设备,或是静坐冥想,或是漫步沉思,让心灵从外界的干扰中解脱出来。我也开始阅读经典着作,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感受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些改变,如同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我逐渐接近空明的境界。
空明也是一种生命的修行。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坚守本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守护内心的纯净与安宁。它教会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通透;真正的幸福,不是追逐无尽的欲望,而是懂得知足与放下。
暮色降临时,我再次来到西湖边。华灯初上,湖面倒映着城市的灯火,却依然保持着一份静谧。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我明白,空明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放下执念,用心去感受,便能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澄明之境。愿我们都能以空明之心,笑对人生的风雨,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