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的烛火
深冬凌晨,我在急诊室走廊遇见那位拄拐杖的志愿者。他戴着红袖章,正弯腰帮老人填写挂号单,白发在白炽灯下微微发亮。消毒水的气味里,这个普通的身影突然让我想起无数个相似的画面:暴雨中疏导交通的交警、山区支教的年轻教师、实验室里彻夜研究的科研人员……这些在时光长河中默默发光的奉献者,用行动诠释着生命最厚重的意义。
儿时对奉献的感知,藏在外婆的针线筐里。每当邻里有人需要帮忙,她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记得那年隔壁张奶奶生病,外婆连续半月上门照料,熬药做饭、洗衣擦身,从不嫌脏嫌累。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辛苦,她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说:人活一世,总要给别人留点暖。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上,银针穿梭间,我第一次读懂了奉献的温柔。
校园时光里,奉献是晚自习后不灭的灯光。初三那年,数学老师王老师查出重病,却坚持带完毕业班。化疗后的他身形消瘦,声音沙哑,可每当在讲台上拿起粉笔,眼里依然闪烁着炽热的光。有次下暴雨,他冒雨赶来补课,浑身湿透却笑着安慰我们:不能耽误你们的前程。毕业典礼那天,我们全班同学自发为他唱起《夜空中最亮的星》,泪水模糊了视线,也照亮了奉献最动人的模样。
职场初期的一次经历,让我真正触摸到奉献的重量。公司承接了偏远山区的扶贫项目,需要派人驻点半年。项目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活设施简陋,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入职不久的小林站了出来:我年轻,让我去吧。在那里,他白天走访农户,帮他们规划产业;晚上挑灯整理数据,制定帮扶方案。半年后,当看到老乡们丰收的笑脸,他黑瘦的脸上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他说:原来付出比得到更让人幸福。
生活中的奉献,往往藏在最平凡的坚守里。巷口的修鞋匠张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免费为孤寡老人修鞋;社区的李阿姨,退休后组建了爱心厨房,每天为独居老人送去热乎的饭菜;深夜的便利店,店员总会为环卫工人留一杯热水,天寒,暖暖身子。这些细碎的温暖,像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人间的光。
真正震撼人心的奉献,常常诞生于危难时刻。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我至今记得那张照片:一位护士摘下口罩,脸上布满深深的勒痕,却对着镜头比出胜利的手势;还有建筑工人,为了抢建方舱医院,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累了就席地而睡;志愿者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为隔离的居民配送物资,风雨无阻。这些平凡的身影,用生命守护生命,让奉献有了最悲壮的色彩。
奉献的力量,也在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幽暗的洞窟里,一坐就是几十年。他们用精湛的技艺,让斑驳的壁画重焕生机,却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就像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默默奉献的守护者。还有那些非遗传承人,为了不让传统技艺失传,倾其一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
奉献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在山区支教时,我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他们却教会我什么是纯粹的快乐;我给他们带去外面的故事,他们回赠我漫山遍野的野花。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道:老师,你是我们的太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奉献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是用自己的光,点亮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灵魂。
暮色渐浓时,我再次路过急诊室,那位拄拐杖的志愿者仍在忙碌。他的身影在人来人往中显得渺小,却又如此高大。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变得温暖而美好。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每一次付出,每一份坚守,都在书写着人性最光辉的篇章。
奉献是暗夜中的烛火,虽不能照亮整个世界,却能温暖一方天地;是春天的细雨,虽无声无息,却滋养着万物生长。愿我们都能成为奉献的践行者,在付出中收获幸福,在给予中实现价值,让这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