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绿化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朱雀大街两侧已然立起一排排嫩绿的新苗。然而,春耕时节也紧随而至,关中大地在经过抗旱救灾后,对水源的需求愈发迫切。虽然深井打了不少,水渠修了许多,但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始终是个耗力费时的难题,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河流动力或人力不足的坡地、塬上。
这一日,秦风视察京郊一处新建的“坡地示范田”,看着农夫们或用简陋的桔槔(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费力地一桶桶提水,或依靠人力驱动的小型翻车(龙骨水车),效率低下,汗流浃背,不禁眉头紧锁。
“要是能利用自然之力就好了……”秦风望着田埂上呼啸而过的春风,喃喃自语。这风,此刻在城里是制造沙尘的元凶,但在这里,难道就不能变害为利吗?
一个念头如同被这春风吹亮的火花,在他脑海中闪现——风力翻车!
回到他那间堆满各种奇怪模型和图纸的“实验室”,秦风立刻投入了研发。他回忆着现代风力发电机的原理,结合唐代已有的翻车技术和材料工艺,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
几天后,他顶着鸡窝头和黑眼圈,拿着一叠厚厚的图纸,再次召开了“大唐建设集团新产品发布会”。
会议室里,众人看着挂在墙上的那张结构复杂、充满了齿轮、连杆和巨大扇叶的图纸,再次陷入了熟悉的茫然。
“老……老板,”王大锤率先开口,指着图纸上那巨大的、如同船帆般的扇叶,“这……这是个啥?大风车?做这么大个玩意儿,是要……是要把天吹个窟窿吗?”
刘主事扶了扶他的水晶眼镜,凑近了仔细端详,眉头拧成了疙瘩:“此物结构繁复,似车非车,似帆非帆……秦大人,莫非此乃……攻城器械之一种?” 他已经开始脑补这玩意儿被推到城墙下,扇叶一转,守城士兵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场景了。
莫小贝倒是很兴奋:“老板!这是新的玩具吗?这么大!肯定很好玩!是不是站上去就能飞起来?”
秦风看着这群想象力丰富的下属,无奈地叹了口气,敲了敲图纸:“诸位,此物名为‘风力翻车’,不是玩具,也不是攻城器!它是利用风力,自动从低处向高处提水灌溉的农具!”
“利用风力?自动提水?”王大锤瞪大了眼睛,一脸不信,“风还能听话?让它提水就提水?老板,您是不是这几天没睡好……”
“闭嘴!”秦风打断他,开始详细讲解原理,“你们看,当风吹动这巨大的扇叶,扇叶带动这根主轴旋转,主轴通过这一套齿轮组,将旋转的力量改变方向和速度,传递给翻车的龙骨,带动刮板运动,就能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的沟渠里!无需人力,无需畜力,只要刮风,它就能自己干活!”
他讲得口干舌燥,下面的人却听得云里雾里。齿轮组?主轴?改变方向和速度?这些名词对他们来说如同天书。
刘主事捻着胡须,试图理解:“依大人所言,乃是借风之力,以齿轮传动,驱动翻车……此理似乎……似乎与指南车、记里鼓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结构之复杂,远超前者,恐难以制作,即便制成,亦恐脆弱不堪,一阵狂风便散架矣!”
王大锤虽然听不懂原理,但对“不用人畜力”这点很感兴趣,他挠着头:“要是真能成,那倒是省大事了!可这大家伙,造起来得费多少木料?得花多少钱?”
“成本可以控制!”秦风信心满满,“主要结构用硬木,关键连接和轴承部位,可以用我们炼出来的熟铁加固!先造一个小型的试验机,在渭水边找个合适的地方试点!一旦成功,其带来的效益,远超投入!”
尽管疑虑重重,但在秦风“不试试怎么知道”的坚持下,“风力翻车”的研制任务还是下达了。当然,执行过程依旧充满了“建设集团”的特色。
任务落在了工程部(王大锤)和技术顾问(刘主事)头上。这两人,一个负责“把它造出来”,一个负责“确保它别一吹就散架”,矛盾可想而知。
王大锤带着工匠们,按照图纸(很多地方他们看不懂,全靠猜和秦风口述),开始砍树锯木,打造巨大的扇叶和复杂的齿轮框架。过程极其粗糙,尺寸全靠手感,榫卯全靠锤子砸。
刘主事则每天在工坊里转悠,看到不合规矩的地方就痛心疾首:
“此齿轮啮合不密,间隙过大!传动必失!”
“此轴承未用青铜,竟以熟铁代之?摩擦损耗巨大!”
“此扇叶角度不对!迎风效率低下!”
王大锤被烦得不行,梗着脖子反驳:“刘顾问!您说的那些玩意儿,咱们一时半会儿上哪儿弄去?先弄出个能转的再说!至于角度……风来了它自己会找角度!”
模型初步完成后,进入了“暴力测试”阶段。没有风?莫小贝想了个馊主意,找来几十个壮汉,拿着巨大的蒲扇,对着扇叶拼命扇风!
几十条汉子喊着号子,挥汗如雨地扇着蒲扇,那场面堪称滑稽。扇叶在“人造狂风”下,吱吱嘎嘎地开始转动,带动着齿轮组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翻车部分也颤颤巍巍地提上来一点点水。
“动了!动了!”莫小贝兴奋地大喊。
“要散架了!要散架了!”刘主事捂着心脏,一脸痛苦。
果然,在“人力鼓风机”达到最大功率时,只听“咔嚓”一声,一个关键的木质齿轮崩裂,整个装置瞬间卡死。
王大锤看着散架的齿轮,骂骂咧咧:“这破木头不结实!换硬木!加铁箍!”
刘主事则在一旁冷笑:“早知如此!不听老人言!”
经过反复修改、加固,第一台勉强能看的“秦风式风力翻车”试验机,终于被立在了渭水边一处需要提水灌溉的高坡旁。
这台风车,造型十分独特。扇叶有点歪,骨架看起来也不太正,整体透着一股“勉强拼凑”的歪歪扭扭感。王大锤私下给它取了个外号——“歪脖子风车”。
立起来那天,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围观。大家对着这个庞然大物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啥玩意儿?长得怪模怪样的?”
“听说是秦大人弄的,能用风吹水上山?”
“吹牛吧?风还能听人使唤?”
就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一阵不算太大的春风吹过。只见那“歪脖子风车”的扇叶,慢悠悠地、吱吱呀呀地开始转动起来,虽然速度不快,但确实带动了下方的翻车龙骨!浑浊的渭河水,被刮板一点点地提起,顺着木槽,流向了高处的田地!
“动了!真的动了!”
“水!水上山了!”
“神了!真神了!秦大人连风都能使唤!”
围观的村民顿时沸腾了!他们看着那不用人推、不用牛拉,自己就能提水的怪家伙,如同看到了神迹!不少人甚至当场跪了下来,对着风车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感谢风神显灵,更感谢能请动风神的秦大人!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附近州县的人都跑来看稀奇。“秦风造风车,引水上山岗”的故事越传越神,甚至有人说秦大人是风神转世。
只有秦风自己知道,这台“歪脖子风车”效率有多低,结构有多不稳定。他看着在风中艰难转动、仿佛随时会散架的试验机,对身旁的王大锤和刘主事说:“看到了吗?方向是对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优化!优化结构,优化材料,提高效率,增强稳定性!要在整个关中,推广这种‘风力翻车’!”
王大锤看着那台凝聚了他无数汗水和骂声的“歪脖子”,第一次没有反驳,重重地点了点头。刘主事虽然依旧对那粗糙的工艺颇有微词,但看着河水真的被提了上去,也不得不承认,这“奇技淫巧”,似乎真的有点用处。
“大唐建设集团”的业务范围,再次拓展,从地上跑的路、屋里用的水、身上洗的澡、街上种的树,一路发展到了天上刮的风!而“歪脖子风车”的诞生,也标志着大唐的农业生产,向着利用自然力的方向,迈出了蹒跚却坚实的一步。只是苦了那台原型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了莫小贝测试新招募“风车守护队”队员胆量的工具——谁敢爬到那吱呀作响的扇叶上去挂彩旗,谁就算通过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