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了皇帝赐婚,秦风非但没有受到冷落,反而因为那番“先立业后成家”的表态,更得李世民赏识,觉得此子志存高远,是可造之材。朝堂上的风波暂时平息,秦风便将精力投入到了新的计划中。
此次关中大灾,虽然朝廷全力赈济,秦风也竭尽所能,但他深知,单靠官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往往程序繁琐,反应迟缓。民间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慈善潜力,那些勋贵、富商,并非没有善心,只是缺乏一个可靠、高效且能带来声誉的渠道。
这一日,秦风再次召集了集团核心骨干,以及通过长乐公主邀请来的几位在皇室和勋贵中颇有声望、又热心慈善的宗室夫人和诰命夫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筹建“大唐慈善基金会”!
会议室里,众人听着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又是一脸懵。
“基金会?”王大锤抠着耳朵,“老板,这又是啥新玩意儿?是…… fund 吗?”(他跟秦风混久了,偶尔会蹦出几个半生不熟的英文单词)
刘主事捻着胡须,试图理解:“慈善者,仁心义举也。基金会……莫非是聚集善财,专司济贫扶弱之机构?然则,此等事务,向来由官府义仓、寺庙善堂或乡绅自发为之,何须另立名目?”
一位胖乎乎的宗室夫人(襄城郡公夫人)摇着团扇,好奇地问:“秦少监,这基金会,跟咱们平日里施粥舍药、捐点香油钱有啥不同?”
莫小贝则眼睛放光:“基金会?是不是能收到很多很多捐款?那是不是可以买好多好多好吃的?” 她的思维永远离不开吃。
秦风看着这群好奇宝宝,开始耐心解释:“诸位,传统的慈善,多是临时性、分散性的。而我们这个‘大唐慈善基金会’,是要将它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
他详细阐述了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1. **资金来源**:面向皇室、勋贵、官员、富商乃至普通百姓公开募捐。捐款自愿,数额不限。
2. **资金管理**:设立严格的账目,由专业账房管理,定期公开明细,确保每一文钱来去清楚。
3. **项目运作**:基金会不是简单发钱,而是设立具体的慈善项目。比如“孤儿抚育计划”、“孤寡老人赡养计划”、“贫困学子助学计划”、“突发灾害紧急救助”等。
4. **监督机制**:邀请德高望重之人(如皇室成员、清流官员)组成监事会,监督资金使用。
5. **声誉激励**:对于大额捐赠者,给予名誉头衔(如“慈善大使”)、立碑表彰、甚至由皇帝亲笔题字褒奖,满足其社会声誉需求。
“最重要的是,”秦风强调,“我们要让做慈善变成一件既有里子(真正帮助人)又有面子(获得社会赞誉)的事情!让长安城的贵人们,以捐款为荣,以加入基金会为时尚!”
为了让基金会更具号召力和公信力,秦风还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臣已恳请长乐公主殿下,出任基金会的‘名誉会长’!由公主殿下引领慈善之风,必将事半功倍!”
长乐公主担任名誉会长?这下所有人都动容了!公主殿下亲自牵头,这基金会的档次和可信度立马就不一样了!
襄城郡公夫人第一个表态:“公主殿下仁心,老身定当支持!回头我就让我们家那口子捐五百贯!”
其他几位夫人也纷纷响应,表示要回去动员自家老爷和交际圈。
刘主事虽然觉得这又是“标新立异”,但看在公主殿下和慈善本身的份上,勉强表示了支持,并主动提出可以负责起草基金会的章程和礼仪规范,确保其“合乎礼法”。
王大锤拍着胸脯:“老板,需要盖房子安置孤儿老人不?俺们工程部成本价……不!免费干!”
莫小贝更是兴奋:“募捐?这个我在行!老板,把募捐的任务交给我!我保证让长安城的富户们哭着喊着把钱送过来!”
**基金会的筹备工作,在一种混合着新奇、热情和些许混乱的氛围中展开了。**
刘主事和王大锤再次因为基金会总部的选址和建筑风格吵了起来。刘主事主张选个清幽雅致的地方,建得像个书院,体现“仁者爱人”的意境;王大锤则认为应该选在热闹的街市,建得醒目气派,这样才能吸引人捐款,风格嘛,当然是用咱们最拿手的水瓷玻璃大窗户!
最后还是秦风拍板,选了个折中的地方,建筑风格……简约实用为主,稍微带点格调。
莫小贝则开始了她天马行空的募捐策划。她搞了个“慈善募捐启动预告”,让人在长安各大酒楼、茶馆散发,上面用夸张的语气写道:
“你想让你的名字和公主殿下一起刻在功德碑上吗?”
“你想让陛下都知道你乐善好施的美名吗?”
“机会来了!大唐慈善基金会即将启动!首募目标:十万贯!捐赠热线:……(没有电话,写的是联系地址)”
“届时将有神秘表演,不容错过!”
这预告一出,整个长安城的富户圈都炸了锅。跟公主并列?让皇帝知道?这诱惑太大了!不少人开始暗中打听,摩拳擦掌,准备在启动仪式上好好露个脸。
而莫小贝口中的“神秘表演”,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没人知道,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莫部长,正在憋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招……
“大唐慈善基金会”的筹建,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新石子,再次在长安城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一次,秦风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官府赈济体系的、可持续的慈善模式。而这一切,都将在不久后的基金会启动暨首募仪式上,迎来第一次公开考验。所有人都翘首以盼,想看看着秦少监弄出来的新花样,到底能玩出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