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后,第一条由水泥筑成的“扶贫路”——长安至渭南示范路,正式宣告竣工。
通车那天,几乎成了长安城东南区域的一场盛会。道路两旁,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商贾,甚至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官员。光滑如镜、灰白色的路面,宽阔笔直,在阳光下泛着奇特的光泽,与旁边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旧官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风没有搞什么复杂的仪式,只是象征性地让一辆满载货物的四轮马车(也是他设计,由秦氏工坊联合将作监打造的试验车),从通光门出发,沿着新路驶向渭南。马车轮子压在坚实平整的水泥路上,几乎听不到什么颠簸的声音,速度更是比在旧道上快了一倍不止!
“神了!真是神了!”一个经常往来于长安和渭南之间的行商瞪大了眼睛,喃喃道,“这路……这车跑在上面,简直如履平地啊!”
“何止是平地!你看那车跑得多快!以往从长安到渭南,紧赶慢赶也得大半天,看这架势,两个时辰就能到!”
“乖乖,这路是用什么修的?看着像石头,又不像石头……”
“听说是秦大人用一种叫‘水泥’的神物修的,水火不侵,坚固无比!”
议论声、惊叹声此起彼伏。不少胆大的百姓,甚至忍不住走到路面上,用脚踩,用手摸,感受着那前所未有的坚实和平坦。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新路通车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长安及周边州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原本略显冷清的通往渭南的方向,变得车水马龙。
首先是那些嗅觉敏锐的商贾。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这条新路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以往因为运输成本高、损耗大而难以大规模贩运的渭南山货、水果、木炭、石材,如今都可以轻松快捷地运抵长安。而长安的布匹、食盐、铁器、以及秦氏商行出产的各种新奇商品,也能更顺畅地流入渭南及周边乡镇。
短短几天,沿途的客栈、酒肆、车马店的生意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甚至有一些精明的商人,开始在新路两旁物色地皮,准备开设新的店铺、货栈。
秦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宣传和推广机会。他授意秦氏商行,组织了几支“流动展销队”,沿着新路,在沿途的几个主要村镇进行巡展。
展销的主角,正是他结合唐代实际改良设计的几款新式农具:轻便锋利的曲辕犁、效率更高的耧车、以及结构巧妙、省力耐用的水车模型。
展销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各种搞笑的“商业互吹”。
一个穿着绸衫、脑满肠肥的米行老板,围着那架曲辕犁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哎呀呀,秦大人真乃神人也!不仅能修这神仙路,还能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犁!你看这弧度,这线条,一看就知道比咱们现在用的直辕犁强多了!用它犁地,怕是老黄牛都能省一半力气吧?”
旁边一个穿着秦氏商行工作服的年轻伙计,立刻满脸堆笑地接话:“这位员外好眼力!咱们这曲辕犁,可是秦大人亲自设计,经过将作监大匠反复试验改良的!不仅转弯灵活,入土深,而且特别省力!您想啊,牛省力了,就能多犁地;人多省力了,就能精耕细作!这产量,能不上去吗?”
“是极是极!”米行老板抚掌大笑,“这路修好了,运输方便了,要是再用上这好犁,粮食产量再一增加……哈哈,鄙人的生意,想不兴隆都难啊!买!必须买!先给我来二十架!”
另一边,一个看着像是庄户把头的老汉,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耧车的种子箱,问旁边的伙计:“后生,这玩意儿……真能一边走一边把种子撒匀喽?”
伙计拍着胸脯保证:“老丈,您就放一百个心!这是我们秦大人根据……根据上古农书,结合格物原理复原的‘仙家耧车’!您看这三个耧脚,能同时开沟、下种、覆土,行距、深度、播种量都能控制!保证出苗齐,不浪费种子!比您一把一把撒,又快又好啊!”
老汉将信将疑:“真有这么神?可别唬我老汉。”
旁边一个看似是“托儿”(其实是莫小贝安排的)的汉子立刻嚷道:“王老汉,你还犹豫啥?秦大人修的路,你走着咋样?秦大人弄出来的东西,能有差的?我家东家昨天就订了五架,说是今年秋播就全靠它了!”
王老汉一听,咬了咬牙:“成!信秦大人一回!给我也来一架!”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展销点不断上演。秦氏农具凭借其新颖的设计、明显的实用性,以及秦风个人声望和“扶贫路”成功带来的巨大光环,迅速打开了市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将作监下属的工坊和秦氏自家的铁匠工坊,顿时进入了满负荷生产状态。
路通,则财通。一条水泥路,不仅解决了流民安置的燃眉之急,更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瞬间激活了沿线沉睡的经济。商贸的活跃,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秦风的农具推广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渭南县令更是亲自跑到秦风府上道谢,言说新路一通,县内积压的山货几日之内销售一空,县衙的商税眼见着就要翻番,直呼秦大人是渭南百姓的再生父母。
站在新修的路旁,看着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听着沿途村镇传来的欢声笑语,秦风知道,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