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戎可汗惊慌失措之下,连象征权力的金狼旗都没来得及带走,就带着少数亲信仓皇逃窜,部族众人失去首领,顿时四散奔逃,原本联盟的狄戎各部顷刻瓦解,有的投降,有的溃散,再也构不成威胁!
大周,打赢了这场艰苦的北境之战!
捷报传回京城的那一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燃放鞭炮,张贴喜庆的红纸,连皇宫里的宫女和太监都面带笑容,走路
都比平时轻快了几分。
而与捷报一同送到谢流光手中的,还有萧长恂写给她的一封私信,信封上没有任何落款,只有她熟悉的笔迹。
信上只有寥寥几句话:
“流光,幸好有你在后方筹谋,又得部落助力,才取得这场胜利。北境现已平定,待收拾完残局,不久便可班师回朝。我一切安好,衣物充足,不必挂念。”
看着信上那熟悉的字迹,虽略带潦草却透着一股力透纸背的坚定,谢流光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眼眶也微微有些发热。
她将信纸轻轻按在胸口,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连日来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担任监国的这几个月里,她殚精竭虑,既要应对江南的天灾,安抚流离的百姓,又要稳定朝中局势,平衡各方势力,还要时刻关注北境的战事,为前线筹集物资。
如今,所有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江南恢复了平静,北境大获全胜,朝堂上下也一片安稳。
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打破了朝臣对女子理政的偏见,更赢得了萧长恂毫无保留的信任,以及满朝文武的敬畏。
在这大周的江山之上,她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手段,真正站稳了脚跟,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萧长恂身后的皇后,而是能与他并肩守护这片土地的伙伴。
谢流光抬起头,望向殿外。
冰雪开始消融,枝头已见新绿。
春天,就要来了。
而属于她谢流光的时代,也随着这场北境大捷,正式拉开了辉煌的序幕。
----
北境大捷的凯歌,如同浩荡春风,吹遍了周朝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汇入京城,激荡起万丈欢潮。
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翘首以盼他们横扫蛮族、凯旋的帝王。
这一日,天光晴好,旌旗蔽日。
得胜还朝的军队,踏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自朱雀大门缓缓而入。
铁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寒光,带着沙场征伐的血性与肃杀,却又因胜利而洋溢着昂扬斗志。
萧长恂一身明光铠,骑在通体乌黑的骏马之上,居于队伍最前。
他面容比离京时清瘦了些,肤色也染上了北地风霜的粗粝,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比以往更加锐利明亮,顾盼之间,睥睨天下的帝王威仪展露无遗。
他的目光扫过欢呼的百姓,扫过道旁跪迎的文武百官,最终,定格在宫门御道尽头,那两道最为醒目的身影上。
谢流光身着皇后祎衣,头戴九龙四凤冠,雍容华贵,气度沉静。
她身侧,是穿着小小太子袍服,被她轻轻牵着的萧承曦。
数月不见,曦儿似乎又长高了些,小脸严肃地绷着,努力做出稳重的模样,但那双酷似其父的乌黑眼眸里,却闪烁着藏不住的兴奋与孺慕。
大军在御道前停下。
萧长恂利落地翻身下马,将马鞭丢给身旁亲卫,大步流星地走向皇后。
“臣妾(儿臣),恭迎陛下(父皇)凯旋!”谢流光领着曦儿,及身后所有妃嫔、宗亲、命妇,齐声行礼,声音清越,响彻云霄。
萧长恂几步上前,先是一把将飞奔过来的儿子高高举起,朗声大笑:“曦儿!想不想父皇?”
“想!”小家伙搂住父亲的脖子,响亮地答道,引得萧长恂又是一阵畅快大笑。
随即,他放下儿子,目光转向依旧保持着行礼姿态的谢流光。
他伸出手,稳稳地托住她的手臂,将她扶起。指尖传来的温度,与她身上清雅的香气,驱散了他周身萦绕的最后一丝北境寒意。
“流光,”他看着她的眼睛,那眼底有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沉静如水的力量与智慧,“辛苦你了。”
短短四个字,包含了太多。有对她稳定后宫的肯定,更有对她监国理政、支援前线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与忠心的最高嘉许。
“陛下为国征战,才是真正的辛苦。”谢流光微微垂眸,语气恭谨而坦然,“臣妾分内之事,不敢言苦。”
萧长恂深深看了她一眼,不再多言,转而牵起儿子的手,另一只手则虚扶着谢流光,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皇宫深处。
凯旋大典,封赏功臣,宴饮群臣……一系列繁琐而盛大的仪式接连举行。萧长恂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一面,对有功将士不吝封赏,对阵亡者家属厚加抚恤,朝堂上下,一派振奋气象。
待到诸事稍定,萧长恂才有暇细细翻阅他离京这几个月的政务记录和重要奏章副本。
越看,他心中惊叹越甚。
谢流光的批红,朱砂鲜亮,字迹清秀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之力。
无论是处理日常政务,还是应对江南水患、支援北境前线,她的处置皆可谓老练周全,思虑深远。
尤其是调动江左十三行赈灾、联络北地部落助战这两件事,堪称神来之笔,非大魄力、大智慧者不能为。
他放下最后一本奏章,靠在龙椅上,闭目沉思。
脑海中浮现出谢流光沉静的眉眼,从容的气度。
这个女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骄傲却易折的世家贵女,亦非仅仅是他后宫中贤惠的皇后。
她在不知不觉间,已成长为一个足以与他并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让他都自叹弗如的政治伙伴。
一种混合着欣赏、依赖,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他心中涌动。
当晚,萧长恂宿在椒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