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连克汴梁、洛阳,士气高昂,整个河南大半已入囊中。但通往北方的道路上,还有一座险峻的雄关横亘在前——潼关。潼关,这座连接陕西与河南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元军在此布下了重兵,企图以此为屏障,阻挡北伐军继续北上。
在洛阳的帅府内,徐达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眉头紧锁,目光紧紧盯着潼关的位置。常遇春在一旁,看着地图,说道:“徐将军,这潼关地势险要,元军又重兵防守,强攻恐怕损失惨重。”
徐达微微点头,沉声道:“不错,潼关乃兵家必争之地,元军必定全力死守。正面强攻确实不是良策,我们需另想办法。”
这时,一位副将上前说道:“将军,末将听闻潼关背后有条小路,极为隐蔽,鲜有人知。若能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小路迂回包抄,与正面进攻的大军前后夹击,或许能出奇制胜。”
徐达眼睛一亮,追问道:“你确定有此小路?消息可靠?”
副将连忙点头:“将军,此消息千真万确。末将有个同乡是潼关附近的猎户,他曾无意间走过那条小路,还与末将提及过。”
徐达大喜,拍了拍副将的肩膀,说道:“好!这或许就是破潼关的关键。”随后,他思索片刻,开始部署作战计划。
“常将军,你率大军在正面佯攻,做出强攻潼关的架势,吸引元军的注意力。”徐达说道。
常遇春抱拳领命:“末将领命!末将定让元军以为我们要强行攻关。”
徐达接着看向那位副将:“你对小路熟悉,由你挑选两千精锐,组成奇兵,从小路迂回包抄潼关背后。待听到正面喊杀声大作,便是你发动突袭之时,务必迅速拿下潼关背后的防御据点,为大军打开通路。”
副将神情严肃,坚定地说:“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一切部署妥当,北伐军兵分两路,向着潼关进发。
潼关城楼上,元军守将张思道望着远处尘土飞扬,得知北伐军前来,冷笑一声:“哼,徐达啊徐达,你就算再厉害,面对我这潼关天险,也只能望关兴叹。传令下去,加强戒备,弓弩手、投石手各就各位,一旦明军靠近,给我狠狠打击!”
不久,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主力出现在潼关正面。常遇春骑着一匹枣红大马,身披黑色战甲,手持长刀,威风凛凛地站在阵前。他望着高耸的潼关城墙,大声喊道:“弟兄们,我们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元军已闻风丧胆。今日,我们要拿下这潼关,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为天下百姓打通北上之路!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北伐军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士气高昂到了极点。
常遇春大手一挥,下令道:“攻城!”
北伐军顿时行动起来,士兵们抬着云梯,向着潼关城墙冲去。元军见状,立刻发动攻击。城楼上,弓弩手万箭齐发,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北伐军。投石车也发出沉闷的吼声,巨大的石块呼啸着砸向北伐军阵营。
“盾牌手,掩护!”北伐军将领大声呼喊。前排的盾牌手迅速举起盾牌,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抵挡着元军的箭雨和石块。然而,元军的攻击太过猛烈,不断有北伐军士兵中箭倒地,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向着城墙冲去。
常遇春在阵中来回奔走,大声鼓舞士气:“弟兄们,不要怕!冲上去,拿下潼关!”
与此同时,那支由副将率领的两千精锐,正沿着隐蔽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向着潼关背后摸去。小路崎岖狭窄,两旁是陡峭的山崖,稍不注意就会失足跌落。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前行,他们知道,此次任务关系重大,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大家小心点,不要发出声响,不要暴露行踪。”副将轻声叮嘱着。
经过一番艰难的行军,他们终于接近了潼关背后的防御据点。此时,正面战场的喊杀声隐隐传来,副将知道,常遇春那边已经开始进攻了。他一挥手,低声说道:“弟兄们,准备战斗,听我命令,冲上去!”
两千精锐如猛虎下山,向着元军防御据点猛冲过去。元军怎么也没想到,北伐军竟然会从背后杀来。他们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
“杀!”北伐军士兵们呐喊着,冲入元军阵地。元军仓促应战,被打得节节败退。
“不好,明军从背后杀来了!”元军士兵们惊恐地喊道。
副将一马当先,长刀挥舞,接连砍倒数名元军。在他的带领下,北伐军士兵们勇猛无比,迅速控制了防御据点。
“快,点燃烽火,通知大军!”副将大声命令道。
烽火燃起,直冲云霄。常遇春在正面看到烽火,大喜道:“弟兄们,奇兵得手了!冲啊,一举拿下潼关!”
北伐军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常遇春亲自率军,扛着云梯,向着潼关城墙冲去。元军既要应对正面如潮水般的进攻,又要抵御背后的突袭,顿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顶住,不要慌!”张思道在城楼上大声呼喊着,试图稳住军心。但此时元军已军心大乱,士兵们开始出现恐慌情绪。
常遇春看准时机,率领一队敢死队,冒着箭雨,奋力爬上云梯。他身手敏捷,很快便接近了城楼。一名元军士兵举刀砍来,常遇春侧身躲过,反手一刀,将那名元军砍落城下。
“常将军,小心!”一名士兵大喊。常遇春转头,只见一支冷箭向他射来。他迅速用长刀一格,箭矢擦着刀身飞过。
“弟兄们,跟我上!”常遇春大喊着,率先登上了城楼。他挥舞长刀,如入无人之境,将周围的元军纷纷砍倒。
北伐军士兵们见常遇春登上城楼,士气大振,纷纷加快速度爬上云梯。元军在常遇春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城楼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城门已破,杀进去!”北伐军士兵们呐喊着,如潮水般涌入潼关城。元军在城内与北伐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此时他们已毫无斗志,被北伐军打得节节败退。
张思道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天亡我大元啊!”随后,他率领残部,企图突围而出。但常遇春怎会放过他,率军紧紧追击。最终,张思道在乱军中被常遇春斩杀。
随着张思道的战死,元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北伐军顺利占领了潼关。
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如遭雷击,瘫坐在龙椅上。朝堂之上,大臣们一片死寂,随后便是一阵慌乱。
“陛下,潼关乃大都西南的重要屏障,如今失守,关中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大都危矣!”一位大臣惊慌失措地说道。
元顺帝面色苍白,声音颤抖地说:“这可如何是好?诸位爱卿,快想想办法啊!”
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人能想出有效的应对之策。此时的元朝,军队主力分散,内部又出现内乱,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而在应天,朱元璋得知北伐军攻克潼关的消息后,兴奋地站起身来,对群臣说道:“好!徐达、常遇春等众将果然不负朕望。潼关既破,元朝的关中军队难以与中原呼应,我们北伐大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传令嘉奖北伐军将士,命他们继续进军,不可懈怠。”
潼关城内,徐达与常遇春会合。常遇春兴奋地说道:“徐将军,此次多亏了你英明的决策,还有那支奇兵,否则这潼关还真不好拿下来。”
徐达微微一笑,说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潼关已克,我们成功切断了元朝关中军队与中原的联系,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巩固战果,为彻底平定河南做好准备。”
北伐军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深知,每一次胜利都离推翻元朝统治更近了一步。而此时,元朝在河南的统治已摇摇欲坠,随着汴梁、洛阳、潼关等地的相继失守,河南全境平定在望。
在潼关城楼上,徐达望着北方,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他知道,北伐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坚信,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在全体北伐军将士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推翻元朝,建立一个全新的、属于百姓的王朝。
随后,徐达下令,安抚潼关百姓,修缮城池,加强防御。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地区,宣告潼关已被北伐军攻克,劝降元军残余势力。
在北伐军的强大威慑下,河南境内一些还在负隅顽抗的元军据点,纷纷选择投降。北伐军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河南全境平定的局面逐渐形成。
而在塞外,元顺帝仍在为如何应对北伐军而苦恼。他不断地调集兵力,试图重新组织防线,但由于内部的混乱和人心惶惶,这些努力显得有些徒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全境基本被北伐军平定。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命人在河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建立地方政权。他深知,稳定的后方是继续北伐的重要保障。
在河南各地,北伐军协助地方官员,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建立起各级行政机构,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地方。百姓们对北伐军感恩戴德,纷纷支持北伐军的行动,为北伐军提供粮草、情报等支持。
此时的北伐军,在河南已站稳脚跟,为继续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在北伐军的猛烈攻击下,正逐渐走向瓦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又开始谋划着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向着元朝的心脏——大都,发起最后的冲击。
在大都的皇宫内,元顺帝整日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他看着元朝的江山在自己手中逐渐失去,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悔恨。
“难道我大元真的要亡了吗?”元顺帝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
而在应天,朱元璋则召集谋士们,商议着如何一鼓作气,攻克大都,彻底推翻元朝统治。
“如今河南以及潼关已平,我们当乘胜追击,直捣大都。但大都乃元朝都城,元军必定拼死防守,我们需制定周密的计划。”朱元璋说道。
刘伯温沉思片刻,说道:“主公,元军虽在河南受挫,但大都城墙高大坚固,防御严密。我们可先派小股部队,对大都周边进行骚扰,扰乱元军的部署,同时继续集结兵力,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发动总攻。”
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先生所言极是。传令下去,按此计划行事。”
于是,北伐军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对大都周边的元军据点进行骚扰,另一方面加紧集结兵力,筹备粮草,为攻打大都做最后的准备。一场决定元朝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