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之战尘埃落定,朱元璋站在平江城头,望着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如今,江南地区大部分已纳入他的势力范围,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将这片土地真正稳固下来,化为他逐鹿天下的坚实根基。
“徐达、刘伯温,随我回府,商议要事。”朱元璋转身,对身后两位心腹重臣说道。
三人来到平江临时府邸,分宾主落座。朱元璋神色凝重,率先开口:“平江既下,江南大局初定,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需对江南地区进行全面整合,方能成就大业。”
徐达抱拳说道:“主公所言极是。张士诚盘踞江南多年,其旧政中不乏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当务之急,是废除这些苛政,让百姓休养生息。”
刘伯温点头附和:“徐将军说得在理。废除苛政后,还需推行新政,鼓励农桑,恢复生产。只有百姓富足,经济繁荣,我们在江南的统治才能稳固。”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就按二位所言。即刻起草政令,废除张士诚时期一切不合理的赋税徭役,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推行新政,凡开垦荒地者,数年之内减免赋税;鼓励商贾贸易,疏通河道,保障商路畅通。”
“是,主公。”刘伯温立刻应道,将朱元璋的话一一记下。
“另外,人才选拔之事也刻不容缓。江南乃人文荟萃之地,我们要广纳贤才,充实各级政权机构。”朱元璋接着说道,“刘伯温,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选拔出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之人。”
刘伯温起身,恭敬说道:“主公放心,臣定会尽心尽力,为我军选拔出可用之才。”
“还有,各地官员需加强监管,严禁贪污腐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朱元璋目光冷峻,“江南初定,吏治清明至关重要,这关系到百姓对我们的信任,也关系到新政能否顺利推行。”
徐达说道:“主公高瞻远瞩。吏治整顿,可为新政推行保驾护航,百姓也会更加拥护我们。”
三人又就新政细节、人才选拔标准等问题深入讨论了许久,直至深夜才各自散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南大地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废除苛政的政令一经颁布,百姓们欢呼雀跃。以往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一朝卸去,仿佛重获新生。
“哎呀,这下可好了,以后不用交那么多税了,日子有盼头了。”一位老农站在自家田头,脸上洋溢着喜悦。
“是啊,听说还有新政鼓励我们开垦荒地,咱可得抓住这个机会。”旁边一位年轻后生附和道。
新政的推行也让商贾们看到了商机。河道疏浚工程启动,商路逐渐畅通,货物运输更加便捷。各地的商人纷纷往来,江南的商业开始复苏。
“如今这新政,对我们经商之人可是大利好。这平江以后怕是要更加繁华了。”一位绸缎商人兴奋地说道。
在新政推行的同时,刘伯温负责的人才选拔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他在平江及江南各主要城市设立了选拔点,广贴告示,邀请有识之士前来应试。
“此次选拔,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有机会为吴王效力。”选拔点的官员大声向围观人群宣告。
消息传出,各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纷纷响应。一时间,选拔点门庭若市。
“刘大人,此次前来应试之人众多,其中不乏饱学之士。看来我们江南人才济济啊。”一位负责选拔的官员向刘伯温汇报。
刘伯温微笑着点头:“不错,但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学识,更要注重品行。不可让投机钻营之辈混入其中。”
在江南地区如火如荼进行整合之时,朱元璋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此。他深知,北方的元朝虽已衰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他成就霸业的最大障碍。
一日,朱元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神色凝重。此时,徐达恰好前来汇报新政推行情况,见朱元璋如此神情,心中明白他定是在忧虑北方局势。
“主公,可是在为北方之事烦恼?”徐达问道。
朱元璋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是啊,江南虽渐稳,但北方元朝内部腐败不堪,各地起义不断,局势动荡。此乃天赐良机,但也暗藏风险。我们必须对北方局势了如指掌,方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
徐达思索片刻,说道:“主公,不如派精明能干的探子前往北方,收集情报,分析局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朱元璋点头道:“我正有此意。你去挑选一批可靠之人,让他们乔装打扮,潜入北方各地,重点关注元朝朝廷动向、各地起义军势力分布以及军事部署等情况。”
“是,主公。”徐达领命而去,立刻着手挑选探子。
不多日,一批经验丰富、机智过人的探子便乔装成商人、流民等身份,纷纷北上。他们深入元朝统治腹地,四处打探消息。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平江召集谋士,共同探讨北方局势。
“诸位,如今北方局势复杂,元朝腐朽,各地义军蜂起。我们该如何应对,还请各抒己见。”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
一位谋士起身说道:“主公,依在下之见,北方局势虽乱,但我们不可贸然北上。元朝根基深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应先巩固南方,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挥师北伐。”
另一位谋士也点头赞同:“此计甚妙。江南初定,百废待兴,此时巩固南方,发展经济,训练士卒,可为北伐奠定坚实基础。”
朱元璋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先巩固南方,积蓄力量,然后北伐,此战略规划可行。但我们要明确,积蓄力量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训练士卒,还需在政治上赢得民心。”
刘伯温说道:“主公所言极是。我们可展开政治宣传,宣扬北伐的正义性,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赢得广大百姓的支持和响应。”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热烈讨论起宣传口号。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一位年轻谋士突然大声说道,“此口号简洁有力,既能表明我们北伐的目的,又能唤起广大汉族百姓的民族情感。”
众人听闻,皆觉此口号甚妙。朱元璋也眼前一亮,拍案而起:“好!就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从即日起,在江南各地广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