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风波像一块投入死水的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平息。王老五那伙人没再来找麻烦,或许是酒醒后觉得不值当,也或许是陆平那一下沉稳的格挡确实让他们心里有些发怵。老板对陆平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呵斥少了些,有时甚至会在他收拾完水池后,丢给他一个卖剩的、有点蔫吧的苹果,或者含糊地说一句:“…手脚比以前麻利了。” 但加工资是绝口不提的,活儿也一点没少。
陆平对此心知肚明。那晚的事,对他而言,意义远超过老板那点微不足道的“善意”。它像一把钥匙,捅开了拳谱里许多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
夜深人静,老屋昏黄的灯光下。陆平再次翻开那本泛黄的《八极拳谱》。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模糊的图解和拗口的招式名称上,而是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劲”的描述。
“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六合为一,劲整力透…”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这些曾经如同天书般的句子,此刻在他眼中,仿佛镀上了一层新的微光。他回想着那晚击打麻袋时,腰胯那细微的一“送”带来的贯通感;回想着面对醉汉王老五时,脚下本能地蹬地、腰胯本能地拧转、手臂本能地托架出去,那股瞬间涌起的、沉稳而凝聚的力量感。
“原来…这就是‘劲起于足’…” 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那行字。以前只觉得是玄虚的理论,现在却有了血肉相连的体会。那力量不是凭空从胳膊里生出来的,它的根,在脚下踩着的大地,经由腿部的支撑和传导,被腰胯这个枢纽“主宰”(整合、放大),最终才“形”于手指(或拳、或掌、或肘)爆发出去。
“六合为一…” 他想起自己以前打撑捶,胳膊是胳膊,腿是腿,腰是腰,各干各的,力量散乱。而真正发力的那一刻,尽管动作笨拙,却感觉脚、腿、腰、背、肩、臂,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同时向一个方向“合”力!虽然还很粗糙,但那种“整”的感觉,是骗不了人的。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这曾经最让他困惑的矛盾体。站桩时,当他不再刻意对抗身体的颤抖,心态放松,肩膀自然下沉,反而引动了那股温热的内流(松而不懈)。发力时,当意念引导,身体各部分瞬间协调绷紧,爆发出力量,却并非蛮力死扛,而是一种充满弹性和韧性的“紧”(紧而不僵)。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弓弦是紧的,弓身是韧的,松紧之间,孕育着爆发的可能。
这些感悟如同涓涓细流,一点点冲刷着他理解上的障碍。再看那些模糊的招式图解,虽然细节依旧不清,但动作的“意”似乎清晰了一些。比如“顶心肘”,图上小人弓步前冲,一肘如枪顶出。陆平不再纠结于手臂具体弯曲多少度,而是尝试去“感受”那种以腰胯为轴,将全身拧转之力瞬间贯注于一肘尖的穿透感。他对着空气比划,想象着力量从脚底升起,经腰胯旋转放大,最终凝聚在坚硬的手肘尖端。
当然,仅仅是“意”到,离“劲”到还差得远。对着空气比划时,那种贯通感若有若无,远不如击中实物的瞬间清晰。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头雾水,对着图谱干瞪眼。他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知道该往哪里去“找”那种感觉。
他甚至开始尝试理解父亲笔记里那些困惑的字眼。
恨天无把”之意
陆平对着“劈山掌”的图琢磨。图上小人手掌如刀,力劈而下。他想象着,如果天空有一根巨大的、无形的“把”,自己双手握住这“把”,用尽全身力气向下猛拉!那股向下贯注、势不可挡的沉坠之意,是否就是“恨天无把”的精髓?虽然依旧抽象,但至少有了一个可以揣摩的意象。
理解的加深并未带来招式上的突飞猛进。他对着麻袋练“撑捶”,十次里能有两次找到那种“整劲”的感觉就不错了。“顶心肘”更是徒有其形,发力别扭。但他不再焦躁。他知道,这就像在黑暗的矿洞里摸索,每一次微小的感悟,都是凿下的一块石屑。离宝藏还很远,但至少,他听到了镐头敲击岩壁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