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淋的人头震慑了宵小,清晰严明的赈灾条款安定了民心。扬州城内的秩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恢复。城隍庙前的粥棚里,立箸不倒的稠粥第一次让灾民们感受到了饱腹的踏实;登记造册的工分木牌,则给了他们凭借劳力换取未来的希望。然而,张崇和林砚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稳定城内,只是治标;疏通河道,排泄积水,恢复生产,才是治本之策,也是化解数十万流民安置难题的关键。
这一日,张崇携林砚、周平、穆青峰及一众懂水利的属官,亲赴此次洪灾中决口最为严重的一段河堤——位于扬州城东三十里的白茅湾。
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惊。原本坚固的夯土堤坝被撕开一个近百丈宽的巨大豁口,浑浊的河水仍不断从豁口处倾泻而出,淹没了下游的大片良田和村庄,形成一片浩瀚的泽国。决口处水流湍急,漩涡暗生,残留的堤坝地基也被冲刷得松软不堪。无数民夫正在一些胥吏的催促下,肩扛手抬,将泥土和石块填入决口,但往往是泥牛入海,收效甚微,反而有数名民夫因脚下湿滑或被急流卷走而丧生。
负责此地河工的一位老河官面带愁容,对张崇禀报:“相爷,此处决口太大,水流太急,加之地基已坏,若强行堵塞,非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难以计数,且极易再次溃决,甚至引发其他地段的险情啊!”
张崇眉头紧锁,望着那奔腾的河水,沉默不语。他虽不通具体工法,但也看出强行堵口,事倍功半,风险极大。
这时,林砚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地势与水情后,上前一步,拱手道:“相爷,学生以为,此地堵不如疏。”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堵不如疏?”穆青峰有些疑惑,“不堵住决口,洪水如何能退?”
林砚从容不迫,指着下游那片广阔的积水区以及更远处一条已经淤塞、地势较低的旧河道:“相爷,诸位大人请看。强行堵塞此决口,犹如强按牛头饮水,不仅艰难,且隐患无穷。我们何不顺势而为?与其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与这滔天洪水正面抗衡,不如借此决口之势,在其下游,利用这条旧河道的基础,开凿一条新的人工渠,将洪水引导至远处预设的低洼蓄洪区,或者直接引入下游主干河道。如此,既可缓解此处决口的压力,避免抢险民夫的无谓伤亡,又能主动疏导洪水,加速被淹区域的退水,为早日恢复生产创造条件。此人工渠本身,亦可成为未来水利网络的一部分,利于灌溉排涝,可谓一举多得!”
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简单勾勒出疏浚的路线图。思路清晰,逻辑分明。
那老河官闻言,浑浊的眼睛猛地一亮,激动地胡须颤抖:“妙啊!林参军此言,真乃金玉良言!老朽……老朽怎么就没想到!此策可行,大大可行啊!既能避其锋芒,又能化害为利!”
张崇看着地上的草图,又望了望那令人绝望的决口,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深知林砚常有惊人之语,且往往切中要害。漕运纲要、赈灾条款,均已证明其能。此刻这“堵不如疏”之策,听来确实比蛮干高明太多。
“好!就依安之之策!”张崇当即拍板,“安之,此人工渠开凿事宜,便由你全权主导!所需人手、物资,一应调配,皆由你统筹!周将军,穆先生,你二人全力配合,务必保障工程顺利,维持秩序!”
“学生(末将)(属下)领命!”林砚、周平、穆青峰齐声应道。
消息很快传开。当林砚在即将作为工地的区域,竖起巨大的规划示意图,此示意图由他口述,画工绘制,并向登记来的数万灾民宣布,将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凿一条能引走洪水、拯救田地的“救命渠”时,灾民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相比起之前漫无目的、危险重重的堵口,开凿新渠目标明确,而且林参军承诺,严格按照《赈灾实务纲要》执行,按土方量、工作难度记录工分,多劳多得,食物管饱!这对于渴望靠双手挣一条活路、更是为了早日重返家园的灾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激励。
“跟着林参军干!挖渠救命!”
“开渠!开渠!”
群情激昂,声震四野。
工程迅速启动。数以万计的灾民在划分好的工段上,挥舞着锄头、铁锹,挑着担子,开始了浩大的工程。场面热火朝天,但又隐隐有些混乱,效率并未达到林砚的预期。尤其是将挖掘出的泥土运送到远处堆积,全靠肩挑背扛,速度缓慢,人也极易疲惫。
林砚穿梭在工地上,观察着各个环节。他看到几名瘦弱的灾民抬着巨大的石块,步履蹒跚,额头青筋暴起;看到运送泥土的队伍排成长龙,却因工具简陋、方法原始而进展迟缓。
他立即召集随行的工匠头目。在工棚里,他拿起炭笔,在木板上画出了简易滑轮组的草图。
诸位师傅,请看。此为滑轮,他指着图上的圆轮,若将绳索穿过固定于高架之上的滑轮,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由人牵引,则可轻易将重物提升至高处,比直接抬举省力数倍。若是用此数个滑轮组合,构成滑轮组,则更为省力,一人可提起数人方能抬起之重物。
工匠们看着草图,先是困惑,随即有人恍然大悟,露出惊叹之色。林砚耐心解释原理,并亲自示范如何制作和安装。工匠们都是经验丰富之人,一经点拨,立刻明白了其中关窍,纷纷赞叹这设计的巧妙。
林参军真乃神人!此法大善!
如此一来,搬运重物就轻松多了!
在林砚的指导下,工匠们带领学徒迅速行动起来,寻找合适的木材,开始赶制滑轮和配套的支架。不过两日,第一批简易的滑轮组就在几个关键工段安装到位。
当灾民们看着那些沉重的石块、满筐的泥土,被通过绳索和滑轮,轻松地吊起、移动时,全都惊呆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神了!真是太神了!
林参军真是鲁班再世啊!
这......这省了多少力气啊!
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林砚并未停步,他又根据地形高低,指导民夫挖掘了简易的排水沟,利用水位差主动排除基坑积水;将运土的单向路线,规划成循环路线,减少空手返回的时间;甚至还改进了锄头的角度,使其入土更省力......
这些看似微小却极为实用的改进,一次次地刷新着人们对的认知。林砚的身影在工地上愈发受到尊敬和信赖。他不仅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更带来了更聪明、更有效的劳作方式。
浑浊的汗水浸透了灾民的衣衫,沉重的号子声响彻云霄,但在那隆隆的土石声中,在那缓缓延伸的渠道路线里,孕育着的不再是绝望,而是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与前所未有的效率。这条被寄予厚望的林公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顽强地向着既定目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