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但林谷这台精密的机器已经在林凡的指挥下,将大量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了过去略显被忽视的农业领域。格物院新成立的“农技组”成为了最忙碌的部门之一,组长阿木几乎住在了试验田边,而他的两位重要“外援”——墨离和林凡,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一、格物新章:碱液与皂化
林凡深知,农业发展不能只靠扩大耕种面积和堆肥,化学的助力至关重要。他将目光投向了最常见的东西——草木灰。
在格物院一个通风良好的偏隅,林凡划出了一小块区域作为“化学实验室”。这里摆放着一些特制的陶罐、冷凝竹管(用竹管外敷湿泥巴冷却)、过滤用的细麻布和木炭,以及各种大小的陶釜。
“主公,这草木灰泡水,真能弄出您说的‘碱’?”墨离看着林凡指挥学徒将大桶的草木灰倒入盛满清水的大陶缸中搅拌,好奇地问道。他精于物理机关,对这种物质转化的“化学”充满好奇。
“试试便知。”林凡笑道。他指导学徒们静置、过滤,得到略显浑浊的碱性溶液,然后将其倒入陶釜中缓慢加热浓缩。“此物去污能力强,若能制成‘肥皂’,可极大改善谷内卫生,减少疫病。”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得到了浓度较高的碱液。接着,林凡又找来收集到的动物脂肪(主要是猪油和牛油)。“接下来,便是‘皂化’。”他小心翼翼地将碱液与熔化的油脂混合,在特定的温度下持续搅拌。
这个过程失败了几次,不是比例不对无法凝固,就是碱性强弱不适。墨恒也被拉来帮忙,改进加热设备和搅拌工具。终于,在一次试验后,陶釜中留下了一坨黄褐色、质地均匀的膏状物。待其冷却固化后,林凡切下一小块,用水打湿,轻轻一搓,果然产生了细腻的泡沫。
“成了!”饶是林凡心性沉稳,也忍不住露出喜色。虽然这原始肥皂色泽不佳,带有异味,但其去污效果远超这个时代常用的皂荚或淘米水。
墨离拿着那块肥皂,反复观看,又在手上试验,惊叹不已:“化腐朽为神奇!寻常草木灰、腥膘油,竟能变成此等去污圣品!格物之妙,无穷尽也!”他看向林凡的眼神,更多了几分敬佩。这不仅仅是奇技淫巧,而是真正洞察物性、造福民生的大学问。
林凡当即下令小规模试制肥皂,优先供应食堂、医护所和军营,并计划在未来技术成熟后,将其也作为一项特色商品。
二、肥田之秘:初探“化肥”
解决了肥皂问题,林凡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更关键的“化肥”研制。他清楚记得,最早的化学肥料之一就是磷肥和钾肥。
“草木灰中富含钾。”林凡对阿木和墨离解释道,“但光有钾不够,庄稼生长,尤其像豆类,需要更多的磷。”
磷从何来?林凡将目标锁定在动物骨骼上。他让阿木收集屠宰后的牲畜骨头,将其煅烧成骨粉。“骨粉中含有磷,虽不易直接吸收,但经过处理,或可缓慢释放。”
于是,“化学实验室”里又多了几个闷烧骨粉的小窑。林凡尝试将骨粉与稀硫酸(他暂时还无法制备,退而求其次,利用某些矿物——如绿矾——煅烧产生的酸性气体溶于水得到极稀的酸液)混合,试图制造初级的水溶性磷肥,但条件所限,效果不佳。
他转而采用更务实的方法:指导阿木将骨粉与堆肥、草木灰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多种“复合肥料”,在试验田中进行对比。
“主公,这些……‘化肥’,真能比得上我们的堆肥?”阿木看着那几个标着不同记号的小肥料堆,将信将疑。堆肥是他熟悉且信赖的。
“效果需要验证。”林凡没有打包票,“但若能成功,肥力更集中,见效可能更快,能弥补堆肥周期长、肥力相对较低的不足。阿木,这块试验田就交给你了,严格按照我们设定的区域,施用不同的肥料,记录庄稼长势。”
阿木郑重地点了点头,将这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农器之革:巧思省人力
就在林凡埋头化学实验的同时,墨离与阿木在农具革新上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墨离对林凡提出的“解放劳动力、提升效率”理念深以为然。他仔细观察农夫们使用曲辕犁、锄头、镰刀的动作,分析其用力方式和可改进之处。
“阿木兄弟,你看这犁,”墨离拿着一个犁的模型,“辕曲固然省力,但扶犁之人仍需耗费大力控制方向深浅。若能加装一个可调节的‘犁评’(类似深浅调节装置),是否更易操作?”
他又拿起镰刀:“收割之时,弯腰驼背,极易疲劳。可否设计一种长柄镰,使人站立挥割?或者,借鉴林谷军中弩机连发之意,设计一种能连续切割的器具?”
阿木提供了大量实际使用中的经验和痛点。两人一个擅构思,一个懂农事,配合默契。
很快,几种新式农具的图纸被送到了林凡面前:
改进型曲辕犁: 加装了简易的深浅调节木楔和更符合力学原理的扶手,使操作更省力、更精准。
长柄收割镰: 加装了长约一米的木柄,刃口弧度经过优化,使用者可站立挥动,大幅减轻腰部负担,虽然初期有人不习惯,但效率明显提升。
扇车(飏扇)模型: 墨离根据风车原理设计的用于谷物脱粒后清除秕谷、杂质的器械,利用手摇风扇产生气流,将轻重不同的颗粒分开。
简易播种耧车草图: 这是林凡根据记忆提出的概念,由墨离细化了结构,设想能实现开沟、播种、覆土一次完成,极大提高播种效率和均匀度。
林凡看着这些凝聚了智慧的设计,大喜过望。“立刻选熟练工匠,优先打造这些新农具,先在试验田和部分志愿农户中试用!”
新农具的试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老农习惯于旧工具,对长柄镰、耧车等新奇事物持怀疑态度。但在阿木的劝说和实际演示下,尤其是当人们看到使用新犁翻地更深更省力、用长柄镰收割不用再频繁弯腰后,抵触情绪逐渐被好奇和接受取代。扇车在晾晒场试用时,更是引来了大量围观,其高效清选谷物的能力让人啧啧称奇。
四、田间的希望
数月之后,试验田里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的检验。
施用不同“复合肥料”的田块,庄稼长势果然出现了差异。其中,骨粉与草木灰、堆肥按特定比例混合的田块,禾苗茎秆明显更为粗壮,叶色浓绿。虽然距离真正的化学肥料效果还有差距,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
阿木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长势喜人的禾苗,激动地对林凡说:“主公,有用!真的有用!这块地的苗,看着就比旁边单用堆肥的壮实!若是大面积推广,哪怕只增产一成,也是了不得的数字!”
旁边,几个农夫正轻松地使用着改进型曲辕犁翻耕土地,另一批人则用长柄镰进行着模拟收割练习,效率远比以往为高,而且人人脸上不再有往日那种极度疲惫的神色。
墨离抚须微笑,看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和那些新颖的农具,感慨道:“昔日墨子主张‘节用’、‘非乐’,重视农耕。然观林谷之法,非单纯节用,而是以巧思妙技‘善用’,使民力得以节省,物产得以丰沛。此方是真正的‘兴利’之道!”
林凡站在田头,心中亦是欣慰。化学的初步起步,虽然简陋,却为农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农具的革新,则直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尊严。这一软一硬的两方面突破,如同给林谷的农业插上了两只翅膀。
他深知,农业的根本性突破非一日之功,优良品种的选育、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兴建、更高效的肥料制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眼前的这些进展,已经极大地增强了林谷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和信心。
“这只是开始。”林凡对身边的阿木、墨离,以及闻讯赶来的姜宓等人说道,“我们要让林谷的土地,产出足够养活自己,甚至能供养更多人的粮食。这沃土新篇,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智慧和汗水,一页一页地写下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试验田里,禾苗上的水珠闪烁着金光,那些忙碌而不再过分疲惫的身影,以及空气中隐约飘来的那块原始肥皂的淡淡气味,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技术的星火,终于开始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最基础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