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的人口,如同春雨后的藤蔓,悄然却又持续地增加着。最初跟随林凡开辟此地的百余人,加上后来吸纳的黑山堡部分降众和零星投奔的流民,已然突破了三百之数。人多了,生气勃勃,但随之而来的纷杂事务,也像野草般疯长起来。
最初那份由众人共议的简单“公约”,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日常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谁家多占了一捆柴,哪组人觉得分配的工具总是不够顺手,贡献大的工匠看着手艺不如自己却因体力活计拿到同样口粮的壮汉心生不满,新老谷民之间因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的口角……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若不能及时公正处理,便会像蚁穴般侵蚀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
林凡深知,仅靠他个人权威和铁叔的威望进行“人治”,绝非长久之计。制度的建设,必须走在问题全面爆发的前面。这一日,他召集了铁叔、阿木、墨恒、以及日渐展现出管理才能的姜宓,进行了一次关乎林谷未来的重要议事。
“谷里人多了,是好事,也是挑战。”林凡开门见山,“以往咱们靠脸熟、凭公议,还能应付。但现在,必须有更清晰、更公平的规矩,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能得到什么,做错了会怎样。”
他提出了核心构想:“我打算推行‘贡献点’制度。”
“贡献点?”阿木挠头,有些不解。
“可以理解为‘工分’。”林凡解释道,“就是把每个人的劳动和付出,量化记录下来。比如,挖一方土,记多少点;打造一把合格的锄头,记多少点;担任护卫巡逻一天,记多少点。不同的工作,根据辛苦程度、技术高低、危险与否,设定不同的点数标准。”
姜宓眼眸一亮,她立刻领会了其中的精妙:“此法甚善!如此一来,付出多少,回报多少,一目了然,可免去许多因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怨怼。且能激励众人更踊跃地劳作,多劳多得。”
墨恒从技术角度思考:“记录是个大问题。需要专人负责,还要有一套不易伪造的凭证。”
林凡点点头,拿出几块精心打磨过的细小竹片,上面刻有不同数量的凹痕:“可以用这种竹筹作为临时凭证。完成一项工作,经组长核实,即可领取相应点数的竹筹。每日或每旬,凭竹筹到总务处登记入账。姜宓姑娘通晓文字算数,我想请你主要负责贡献点的记录、核算和物资兑换的管理。”
姜宓微微一怔,随即郑重点头:“承蒙林师信任,姜宓必当尽心竭力。”她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将深入参与到林谷的核心管理中,心中既感责任重大,又有一丝被认可的暖意。
铁叔更关心实际效果:“这法子好!以后哪个小子再偷奸耍滑,老子就扣他的点!看他还敢不敢!护卫队执勤危险,点数定要高些!”
“正是此理。”林凡笑道,“贡献点不仅用于兑换每日口粮,未来分配新建的砖房、更好的工具、甚至额外的布匹食盐,都可以用点数来换。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在林谷,想过上好日子,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
接下来,几人花了大量时间讨论各类工作的点数标准。垦荒、采矿、建造等重体力活点数高;锻造、木工等技术活点数更高且设有质量加成;巡逻、警戒等危险任务有额外补贴;甚至陈禾推广新农法、姜宓管理账目这类脑力劳动,也设定了相应的点数。这是一个复杂的平衡过程,需要兼顾公平与激励。
制度初定,更大的挑战在于执行和纠纷仲裁。林凡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由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的铁叔担任组长,阿木熟悉各类生产活动,姜宓通晓规章记录,三人共同负责处理日常纠纷,评判对错,并拥有扣罚或奖励贡献点的权力。
新制度宣布之初,谷内议论纷纷。有人欢呼雀跃,觉得终于有了公平的盼头;有人将信将疑,担心执行起来会走样;也有少数习惯了磨洋工的人暗自叫苦。
姜宓的工作量骤然增加。她在新落成的、充当仓库和管理处的砖房内辟出一角,摆放着成捆的竹筹和记录用的木牍。每天,各小组长带来领取竹筹的清单,她需要仔细核对,发放对应点数的竹筹。晚间,又有人拿着积攒的竹筹来登记入账或兑换物品。她必须做到分毫不差,账目清晰。
起初,难免有混乱。有人丢失竹筹,有人声称点数记错,还有小组长想为自己亲近的人多报功。姜宓总是耐心核查,不厌其烦。她面容清丽,态度却是不卑不亢,处事条理分明,加之有铁叔的威望和林凡的明确支持,几次典型的纠纷(如一个工匠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被扣点,一个垦殖队员因超额完成任务获得奖励)被公正处理后,新制度的权威逐渐树立起来。
一日,两个妇人因争夺一小块适合种菜的边角地发生争执,闹到了仲裁小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不可开交。铁叔听得头大,阿木也调解不开。
姜宓静静听完,翻看了贡献点记录,然后平静地开口:“张婶,你本月垦殖点数累计三百二十点;李婶,你二百九十点。按林师定的规矩,对谷内贡献大者,在某些权益上可适度优先。此地开垦后,产出也需按比例计入贡献。我提议,此地由张婶优先使用,但需从她后续产出中扣除部分点数补偿李婶。若李婶下月点数超过张婶,下次有类似机会则优先李婶。二位意下如何?”
她既依据了规则,又提出了相对公平的补偿方案,两个妇人计算了一下,觉得倒也合理,争执遂平。铁叔和阿木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心中对姜宓更是高看一眼。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竟有这般缜密的心思和调解能力。
夜幕降临,姜宓还在灯下核对账目,林凡巡视完谷口防务回来,见她仍在忙碌,便走了进去。
“辛苦你了。”林凡看着桌上堆积的木牍和分类摆放的竹筹,轻声道。
姜宓抬起头,灯影下的脸庞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显柔韧:“比起林师日夜操劳,这点算写之事,不算什么。只是这制度初行,千头万绪,唯恐有负所托。”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林凡真诚地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贡献点和仲裁制度,就是林谷的‘规矩’。有你帮着理清这团乱麻,我才能更专注于外部威胁和技术革新。”
听着林凡的话,姜宓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她从一个落魄逃亡的贵族小姐,到如今在这个新兴势力中掌管内务重责,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而眼前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他的信任和依靠,更让她心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
“林师放心,账目和点数,我一定理得清清楚楚。”姜宓的声音轻柔却坚定。
林凡点点头,看着窗外渐起的星光。内部管理的框架终于初步搭建起来,虽然稚嫩,却意味着林谷开始从一个大型的流民团体,向一个有着初步规章制度的微型社会蜕变。而这其中,姜宓那双看似柔弱、却能在竹筹木牍间理清乾坤的素手,正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谷内的灯火与天边的星光交相辉映,照亮着这条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