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关于构建“数字经济产业活跃度与协同网络指数”的设想,在创新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处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老谭虽在讨论会上同意她推进可行性研究,但私下与林晓沟通时,语气里仍带着几分保留:“林处,这个想法确实有新意,但跨部门协调、数据安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难题,咱们先摸着石头过河,能做成最好,做不成也积累点经验。”处里的年轻科员们则是另一番态度——小张眼睛一亮,当即表示愿意帮忙整理数据;小李却有些犹豫:“林处,我之前跟其他部门对接过数据,光是走审批流程就耗了一个多月,咱们这指数要整合这么多部门的数据,能推进下去吗?”
林晓理解大家的顾虑,在晨会上笑着回应:“困难肯定有,但咱们不是要一步到位。先从能拿到的数据入手,一点点完善,就算最后成不了完整的指数,能为《行动计划》提供几个新的分析维度,也是进步。”她的坦诚和务实,让处里的氛围缓和了不少,但她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还在处室之外的跨部门协调上。
一周后,林晓带着初步拟定的方案,先回到了“娘家”大数据管理中心。王副主任看到她来,立刻热情地招呼:“小林,什么风把你吹回来了?快坐!”孙浩和程力也围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之前林晓交代的“产业数据清单”。
“王主任,这次来是想麻烦咱们中心,帮忙协调几个关键数据。”林晓把方案递过去,指着其中几页解释,“您看,我们想获取企业用电的聚合数据、脱敏后的供应链发票数据,还有城运平台里的产业运行监测数据,用来构建数字经济产业指数。”
王副主任翻着方案,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用电数据和发票数据可不是小事,涉及数据安全和企业隐私,就算是聚合数据,也得报市数据安全委员会审批,流程至少要一个月。而且电网公司和税务局对数据共享很谨慎,咱们中心只能牵线搭桥,最终能不能成,还得看他们的态度。”
程力在一旁补充:“林处,城运平台的产业数据我们能直接提供,但格式需要调整,得跟技术团队对接,大概一周能整理好。至于其他数据,我跟电网公司的对接人熟,可以先帮您探探口风。”
“那就麻烦程力了,也谢谢王主任。”林晓心里有了底,“审批流程我来跟进,您这边要是需要提交材料,随时找我。”
离开大数据中心,林晓马不停蹄地赶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产业数据的张处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同志,听完林晓的来意,放下手中的茶杯,语气带着几分不解:“林处长,你们发改委做数字经济规划,用我们经信局的规上企业报表、产业运行监测报告还不够吗?那些数据都是经过层层审核的,真实可靠。你说的用电数据、招聘数据,那玩意儿波动多大啊——夏天企业空调开得多,用电就涨;毕业季企业招实习生,招聘数据就高,能反映产业真实情况吗?”
林晓早有准备,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案例:“张处长,您看,去年咱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统计增速是8%,但电网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企业的平均用电量增长了15%,招聘数据里算法工程师的岗位需求增长了22%。这说明产业实际活跃度比统计数据更强劲,只是部分中小企业还没纳入规上统计范围。我们想做的指数,就是想补上这块‘短板’,让规划能覆盖到更多有潜力的企业。”
张处长拿起案例看了看,还是摇了摇头:“道理我懂,但我们这么多年靠现有指标体系,也没出过错。搞新指数费时费力,万一出了偏差,谁来负责?”他的话里带着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依赖,也藏着对风险的顾虑。林晓没有再争辩,只是笑着说:“张处长,您别担心,我们先做试点,用部分数据试试水,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跟您汇报,要是不合适,我们再调整。”
随后与人社局的沟通,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负责就业数据的李科长倒是对共享招聘数据没有抵触,但翻完林晓的产业细分目录后,皱起了眉头:“林处,我们的招聘数据是按‘计算机服务’‘软件开发’这种大类分的,你要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工业软件设计’这些细分领域,得我们人工一条一条标注,全处室的人都上,至少得半个月才能完成。而且标注标准不好统一,万一跟你们的产业目录对不上,数据就没用了。”
“标注的事,我们处里可以派两个人来帮忙,标准咱们一起定。”林晓立刻接话,“另外,我们研究出的人才流动趋势,也可以跟你们共享,比如哪个产业的人才需求增长快,你们后续制定人才政策时,也能更有针对性。”李科长听后,脸色缓和了些:“那行,我跟领导汇报一下,要是同意,咱们就组建个临时小组,一起推进。”
一圈沟通下来,林晓回到办公室时,已经是傍晚。她瘫坐在椅子上,看着桌上摊开的方案,心里满是疲惫——各部门并非故意不配合,而是固有的工作模式、权责边界和对数据价值的认知差异,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挡住了数据流通的路。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太心急了:在发改委这样的宏观管理部门,推动创新不能像在大数据中心那样“直来直去”,得学会在现有框架里找空间,用更灵活的策略减少阻力。
第二天一上班,林晓就调整了思路。她先修改方案,把“构建全新数字经济产业指数”改成“补充完善现有产业监测体系”,在方案里重点强调指数是“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规划精准度的尝试”,而非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接着,她抓住向分管副主任赵主任汇报《行动计划》进展的机会,特意提到了指数的事。
“赵主任,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发现,现有数据主要覆盖规上企业,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业态的监测不够。我们想整合用电、招聘、专利等数据,做一个补充指数,这样能让规划更全面。但现在协调数据遇到了些困难,电网和税务局对数据共享比较谨慎,经信局也担心新指数的可行性。”林晓坦诚地说明了问题,也不忘强调价值,“如果能做成,以后咱们委里做其他产业规划,也能借鉴这个模式。”
赵主任听完,点了点头:“用数据补短板是好事,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这样,下周我让委办组织一次协调会,把大数据中心、经信局、人社局的分管领导请来,咱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有了领导的支持,林晓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
她还改变了与部门沟通的方式——不再拿着成型的方案“要数据”,而是主动邀请经信局、人社局的业务骨干,组成“联合研究小组”。第一次小组会议上,林晓没有直接谈数据需求,而是先分享了自己在大数据中心做智慧社区的案例:“之前我们整合多部门数据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发现,把大家的需求都考虑进去,数据共享反而更顺利。这次做指数,我希望咱们不仅能拿到数据,还能一起研究怎么用数据解决各自的问题——比如经信局关心产业运行监测,人社局关注人才流动,这些都能在指数里体现。”
张处长的副手王科长听完,主动开口:“其实我们也想了解中小企业的情况,就是没找到合适的方法。要是指数能覆盖到,我们可以提供规上企业的细分数据,一起做分析。”人社局的李科长也说:“人才流动趋势这个点很好,我们可以先把招聘数据的大类给你们,细分标注的事,咱们一起想办法简化流程。”
处内的支持也在悄然变化。老谭看到林晓调整策略后,沟通进展顺利,主动找她谈话:“林处,你之前跟经信局张处长对接时,没提咱们委里正在推进的‘产业协同试点’吧?张处长一直想参与这个试点,你要是把指数和试点结合起来,他肯定愿意配合。”他还帮林晓梳理了委内外的关键人脉:“电网公司的分管副总跟咱们赵主任是老同事,开会时让赵主任提一句,数据审批能快不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事情渐渐有了起色:大数据中心帮林晓打通了与电网公司的沟通渠道,对方同意先提供三个月的企业用电聚合数据;经信局提供了规上企业的细分行业数据;人社局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和发改委的科员一起,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招聘数据的标注。虽然离完整的指数还有距离,但至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天晚上,林晓加班整理数据,老谭路过办公室,看到她还在忙,走进来递了杯热茶:“林处,别太累了。其实我一开始不看好这个事,觉得你太理想化,但现在看来,你这股韧劲,还真能把不可能的事做成。”
林晓接过热茶,心里暖暖的:“主要是靠大家帮忙,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老谭笑了笑:“以后有需要协调的事,跟我说,我在委里待的时间长,人脉比你熟。”
窗外的夜色渐浓,办公室里的灯光却格外明亮。林晓看着电脑屏幕上逐渐成型的数据表格,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在推动数据赋能宏观决策的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只要找对方法、耐住性子,一点点撬动壁垒,终能让数据的力量穿透迷雾,为传统经济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这条路上,她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了越来越多同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