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北镇很小,小到东头谁家晌午多炒了盘腊肉,西头傍晚就能闻着味儿。小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炊烟袅袅间,迅速发酵成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沈清澜与陆寒霆——或者说,阿澜医生与那个住在山上的“林木工”——近来频频一同出现在几位独居老人家中,修缮房屋,添置物件,这事儿如同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不可避免地漾开了层层涟漪。
起初,只是好奇与感激。
“阿澜医生真是菩萨心肠,想得这般周到。”
“那林木工手艺没得说,力气也大,杨阿婆家门口那台阶,弄得稳稳当当!”
渐渐地,话锋里便掺入了一些别样的意味。镇子就那么大,适龄的男女本就惹人注目,更何况是阿澜医生这样品貌出众、却又来历成谜的女子,和那个同样沉默神秘、气度不凡的外来木工。
“你们发现没?那林木工看阿澜医生的眼神,可不一般哩……”
“可不是?前几日在王老伯家,我瞧见阿澜医生递工具给他,他耳朵根都红了!”
“两人站一块儿,不知怎的,就觉得……挺般配。”
“听说那林木工为了留在咱们这儿,连镇外更好的活计都推了,怕不是……就为了阿澜医生?”
流言如同山间清晨的雾气,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附着在井台边、集市上、屋檐下每一个交头接耳的瞬间。它们带着善意的好奇,也带着些许暧昧的揣测,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关系网,试图将那两个在众人眼中都颇为“特殊”的人,网罗到一起。
这些话语,或多或少,总会顺着风,飘进沈清澜的耳中。
有时是前来就诊的大婶,拉着她的手,旁敲侧击:“阿澜医生,你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我看那林木工,人虽话少,心眼实在,是个靠得住的。”
有时是小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直率,挠着头问:“阿澜医生,你和陆先生……是不是……”
更有甚者,几位平日里受她照顾颇多的老人,直接表达了乐见其成的态度:“阿澜,小林这孩子不错,知根知底(在他们看来,同在镇上便是知根底),能照顾你。”
若是放在数月前,甚至仅仅是那份基金会报告寄来之前,听到这样的流言,沈清澜或许会感到被冒犯,会立刻冷下脸来澄清,会在心底重新筑起更高的围墙,将那个男人推得更远。
但这一次,她发现自己的心湖,并未因这些流言而掀起太大的波澜。
她正在给一位患了风寒的老伯针灸,听到旁边老妪意有所指的话,只是手上动作未停,头也未抬,语气平淡地应了一句:“李大娘,您躺好,凝神静气,针感才足。”
她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没有羞赧,也没有恼怒。
那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不在意”。
这种不在意,并非麻木。而是源于内心某种确定的认知,以及一种……逐渐稳固的平静。
她知道他是谁,知道他们之间横亘着什么。那些流言蜚语,在她所知晓的沉重真相面前,轻飘得如同柳絮。她与陆寒霆如今的关系,复杂得远超镇上任何人所能想象,又岂是简单的“般配”或“不般配”可以概括?
更重要的是,她自己的心,正在经历一场缓慢而坚定的蜕变。恨意未消,但已不再是唯一的主宰。她看到了他的改变,他的忏悔,他的行动。她开始能够将他作为一个“此刻”的存在来审视,而非仅仅背负着“过去”的幽灵。
并肩工作的默契是真实的,看到他默默付出时心底泛起的细微涟漪也是真实的。这些真实的感觉,让她无法再简单地用“恨”来定义一切,也让她有底气,不去在意那些不明就里的外界眼光。
她的平静,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对陆寒霆的态度。
有一次,他们一同从一位老人家中出来,迎面碰上几个刚从地里回来的镇民。那几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笑着打招呼:“阿澜医生,林工,又忙完了?”
沈清澜神色如常地点点头:“嗯,李叔家的扶手安好了。” 她甚至没有刻意去看身旁的陆寒霆。
陆寒霆站在她侧后方半步的位置,闻言,也只是沉默地向那几位镇民微微颔首,目光快速掠过沈清澜平静的侧脸,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微微松动,像是紧绷的弦,被悄然抚平了一丝。
她不在意。
她的不在意,像一道柔和的屏障,不仅保护了她自己的心境,也无形中,为他隔绝了部分压力与非议。
小镇流言依旧在风中飘荡。
但她选择了聆听风声,
而非风中的窃窃私语。
这份“不在意”,
本身即是一种强大,
宣告着她在情感上的主权,
与内心的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