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离那扇旧木门还有半寸的距离,粗糙的木纹已在昏黄的光里显出温柔的沟壑。就在这时,胸口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疼,像有只淬了冰的手猛地攥住了心脏,比上次急诊室里翻涌的绞痛更烈,带着撕裂般的锐感,瞬间攫住了所有的呼吸。
“唔——”一声闷哼从齿间溢出,轻得像被风掐断的烛苗。他的身体像被抽走了骨头,不受控制地往旁边倒去,后背重重撞在水泥台阶上,发出“咚”的一声沉闷声响,像块被遗忘的石头终于落地。那本攥在手里的主持稿应声飘落在地,纸页被气流掀得“哗哗”作响,夹在里面的小纸条趁机散出来,有的印着歪扭的笑脸,有的写着“陈老师辛苦了”,在昏黄的光里轻轻晃,像一群折了翼的蝶。
他想撑着坐起来,指尖在冰冷的台阶上胡乱抓握,却连半分力气都使不出,只有指尖的皮肤被磨得发疼。视线开始发沉,天花板上的蛛网在模糊的光影里晃动,像谁织了张巨大的网,要把他轻轻罩住。呼吸越来越重,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颤,像破旧的风箱在拉动,胸口的疼痛却没减分毫,反而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漫过四肢百骸。
楼梯口的风还在吹,裹着海棠花的甜香飘进来,混着地下室特有的潮湿气息——那是旧书的霉味、墙角的尘土味,还有时光沉淀下来的温吞气息。这奇异的混合气味,竟让他恍惚想起奶奶煮的梨汤。小时候生病发烧,他总蜷缩在藤椅上,看奶奶坐在煤炉边守着砂锅,冰糖在沸水里慢慢化开,梨肉的清甜味混着水汽漫出来,漫过整个屋子。奶奶会用小勺舀起汤汁,吹得温凉了再喂他,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着他的背,说:“熬过去就好了,熬过去,春天就来了。”
现在,他好像也在熬,只是这次没有梨汤,没有奶奶的手,只有钻心的疼和越来越沉的眼皮。
意识渐渐模糊时,眼前突然亮起细碎的光,像有人在黑暗里撒了把星子。他看见最初的自己——蹲在地下室的角落,抱着本缺了页的旧诗集发呆。那时候诗社刚起步,连房租都凑不齐,墙上的裂缝渗着水,把诗稿洇出淡淡的痕。他望着窗外漏进来的一点天光,眼里满是迷茫,不知道这盏孤灯能不能熬过冬天,不知道这些写在废纸上的诗,究竟能送抵何方。
画面一转,阿哲扛着半旧的书架进来了,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却笑得露出白牙:“以后咱就是合伙人了,你写诗,我搬书,肯定能把这地方填满。”书架放在地上时发出“哐当”一声,震得墙角的灰尘都跳了起来。那天他们没聊诗,只蹲在地上分吃了一碗泡面,汤喝得一滴不剩,说那是“庆功宴”。
接着是张老师,她送来第一幅书法,墨汁还带着新鲜的香,写的是“诗暖人间”四个大字,笔锋里藏着江南的软。她放下卷轴时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知道文字能救命,你们做的事,积德。”老周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是他新写的《地下诗行》,读的时候声音发颤,却把“暗夜里的光”几个字念得格外重。
还有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第一次来诗社就爬上桌子,用蜡笔在墙上画了个巨大的太阳,太阳的边缘画着好多小翅膀。她说:“这样光就能飞啦,飞到山里去。”当时他还心疼刚刷的墙,现在想起来,那片歪歪扭扭的金黄,竟是诗社最早的“翅膀”。
这些画面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转,快得抓不住,却每帧都带着温度。最后,画面稳稳停在今天的诗会现场——孩子们排着队读《触摸春天》,琳琳的小嗓子最亮,“春风摸过我的手,像妈妈的吻……”脆生生的声音在耳边响,带着阳光的温度,带着海棠花的甜,像奶奶喂他的梨汤,一点点漫过疼痛的褶皱。
他的嘴角好像轻轻扬了扬,指尖在台阶上微微动了动,像想抓住那句诗,抓住那些笑。胸口的疼还在,却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托住了,不再那么尖锐。地下室的黑暗里,散落的小纸条还在晃,上面的字迹在光里闪,像无数双眼睛,温柔地望着他。
楼梯口的海棠花还在落,香气顺着台阶漫下来,盖过了潮湿的霉味,盖过了沉重的呼吸声。他的意识像艘慢慢靠岸的船,在温柔的黑暗里轻轻摇晃,那些没说完的话,没做完的事,都暂时被搁在了岸边。此刻,他只想跟着那句“春风摸过我的手”,慢慢沉进这带着花香的静里,像沉进一个漫长而温暖的梦。
台阶上的身影一动不动,只有胸口微弱的起伏,证明着生命还在继续。散落的主持稿和小纸条,像一圈温柔的涟漪,把他轻轻围在中央,像在说:别怕,我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