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六年(公元267年)春,南中之地在经历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冬季后,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态势。北疆,姜维大将军坐镇鹰愁涧,与晋军诸葛绪部隔险对峙,大规模的战事虽未起,但小规模的摩擦、斥候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而在东南海疆,随着“乘风”号远航船队带回的西南海域见闻与血泪教训,以及通过林邑等渠道传来的、关于晋帝司马炎加紧整顿内政、东吴孙权之侄孙綝对交州以西异动日益关注的消息,都清晰地表明,短暂的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南中政权能否在这错综复杂的棋局中屹立不倒,其陆海并举的战略能否经受住未来的惊涛骇浪,关键在于内部是否稳固,是否拥有能支撑长期抗衡的雄厚“国力”。此刻,凝聚人心、积累实力、巩固根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一场旨在深化内政、将前期军事、外交、海贸成果转化为持久力量的“强基固本”行动,在南中三郡全面展开。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议事厅内,北地王刘谌召集了南中政权的核心班底,举行章武六年的首次大朝议。与以往更多聚焦于具体军务、外交不同,此次朝议的主题更为宏大和根本:“总缮内政,积谷砺兵,以固邦基”。与会者除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光禄大夫谯周外,楪榆郡守张质、牂柯郡丞张质、以及新近因功升迁的年轻干吏如诸葛尚、黄崇等亦在列,济济一堂,共商国是。
刘谌端坐主位,气度愈发沉稳,开宗明义:“去岁至今,赖将士用命,群臣戮力,我朝北御强晋,东拓海疆,内修政理,粗安一时。然,逆晋新立,其志必骄;东吴猜忌,其心叵测。未来之难,犹未可知。当此之时,徒恃兵锋,非长久计;空有海利,易成虚浮。唯有固本培元,使仓廪实、兵甲利、民心安,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日之议,便在于如何使我南中三郡,如磐石之安,如砥柱之固!”
安南将军霍弋首先禀报军政要务:“殿下,北线姜大将军所部,去岁冬依托天险,加固营垒,广储粮秣,操练不辍,军心尚稳。然,军械耗损,尤其是箭矢、弩机,亟待补充。永昌、楪榆、牂柯三郡可战之兵,经整编轮训,现额约三万五千,然精锐多在北疆,内地及海防兵力稍显薄弱。水师经‘乘风’号之役,虽得历练,亦暴露出远海作战、后勤保障等诸多短板,需加大投入,扩编至三千人,并建造更大楼船,方能堪大用。” 其言指出了军事上面临的压力与需求。
秘书令郤正则系统汇报了内政成果与隐忧:“殿下,去岁三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垦田增亩,加之风调雨顺,粮粟增收约两成,府库略有盈余。盐铁官营,成效显着,尤以海盐之利为巨。然人口增长缓慢,劳力仍显不足;郡县之学宫、庠序虽设,然教化普及尤艰;且近日市井有闻,或有奸商勾结胥吏,私贩盐铁,牟取暴利,侵夺国帑,此风不可长。” 成绩与问题并存。
光禄大夫谯周此次并未急于反对,而是持重建言:“殿下,霍将军、郤令君所陈,皆切中时弊。老臣以为,当此积蓄之时,用兵宜更持重,务求养精蓄锐。内政之要,在于‘均’、‘俭’二字。均平赋役,使民不怨;崇尚节俭,使府不匮。如此,则根基日固。”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总揽全局的卫将军诸葛瞻。他深知,此次朝议关乎政权能否从“求生”迈向“图强”的转折点。他缓缓起身,向刘谌及众臣一揖,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殿下明鉴,诸位同僚所言,皆为国谋之良言。霍将军忧军备,郤令君重民生,谯大夫倡清廉,皆乃固本之要。瞻以为,当此承前启后之际,欲成‘海疆砥柱’,需‘军政民三务并举,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系统施策,稳扎稳打。”
他走到巨大的南中舆图前,手指划过三郡疆域,条分缕析,提出一套全面的“砥柱之策”:
“第一,深根固本,强农积粟。 此乃立国之基,万不可动摇。”诸葛瞻斩钉截铁地说,“其一,颁行《劝垦令》。新垦荒地,五年不征赋;招募流民屯田,官府贷予种子、农具。其二,大修水利。集中人力,疏通永昌洱海至各邑水道,扩修楪榆青溪陂灌溉网络,于牂柯豚水兴筑堰塘,务使旱涝保收。其三,设‘常平仓’。于各郡要地建大型粮仓,丰年平价购入余粮,荒年平价售出或赈济,以平抑粮价,备灾备荒。此事,请郤令君总领,各郡守落实。”
“第二,砺兵秣马,精兵足食。 此乃御侮之盾,亦需量力而行。”他转向霍弋,“霍将军,北线姜大将军处,军械补充为第一要务。可命楪榆、永昌工坊,依‘乘风’号带回的西南硬木样本,优先打造强弓硬弩。兵贵精不贵多。三郡兵马,需重新核定员额,淘汰老弱,加强操练,尤其要训练山地、林间作战之技。靖海水军,近期目标非与吴军争锋海上,而是‘保商、巡边、探路’,故舰船建造,当以‘破浪’、‘乘风’级之改进型为主,求其坚、快、耐远航,暂不追求巨舰。兵卒精选通水性、耐航海者,严加操练。此事,由霍将军统筹,陈舟都督专司水师。”
“第三,兴文倡教,化民成俗。 此乃长久之计,潜移默化。”诸葛瞻目光扫过郤正和谯周,“楪榆‘海疆学宫’模式甚好,当推广之。于永昌、牂柯郡治,亦设学宫分院,不仅教授经史,亦需增设算学、工巧、医道、夷语等实用学科,培养吏员、工匠、通译。鼓励夷汉子弟入学,优秀者,可入仕为吏。同时,请郤令君主持,修纂《南中风物志》,记录山川、物产、民俗,使上下知我所居之地。请谯大夫领衔,于士林中倡导‘清慎勤’之风,严查贪墨,尤要打击盐铁走私,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务使吏治清明,民心归附。”
“第四,通商惠工,开源节流。 此乃活力之源,亦需规范。”他最后强调海贸与内政的结合,“海路通商,需持之以恒。然,需加强管理。市舶司需完善税则,公平交易,保护蕃商,使其安心。所获利润,除必要开支外,大部投入农工、军备、文教。内部工坊,除军械外,亦要鼓励纺织、制陶、酿酒等民用之业,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崇尚节俭,非不用财,乃要将钱财用于刀刃上。”
诸葛瞻的方略,系统全面,将军事、经济、文化、吏治融为一体,既考虑了当前生存压力,又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了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刘谌听罢,大为赞赏,当即准奏,命诸臣依策分头落实。
诏令颁布后,南中三郡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春耕时节,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新开垦的田亩沿着河岸延伸;水利工地上,民夫们在官吏督导下,挥汗如雨;永昌、楪榆的工坊里,炉火熊熊,工匠们打造着农具、兵器和海船部件;郡县学宫内,书声琅琅,夷汉子弟同堂求学;市舶司的税吏更加规范地稽核商税,对走私行为的打击也雷厉风行地展开。
然而,改革从非一帆风顺。打击盐铁走私,触动了部分与豪强有牵连的胥吏利益,永昌郡一度发生小规模骚动,被霍弋迅速派兵平息,为首者被斩首示众,余众震慑。推广新式农具和作物,部分守旧乡民观望不前,郡府派农官下乡示范,方渐推广。学宫招收夷生,仍有士人非议,郤正亲自撰文,引经据典,阐明“用夏变夷”之理,逐渐平息争论。
最大的考验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永昌部分地区河流水位下降,春播受阻。关键时刻,去岁修建的哀牢渠等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保障了部分灌溉;同时官府及时开仓借粮,组织民众抗旱保苗,并祈祷降雨,最终渡过难关。此事反而增强了官府威信,百姓对“积谷备荒”的政策更为拥护。
数月之后,各项措施初见成效。夏收在望,田野里禾苗茁壮;府库中,粮草、军械、铜钱稳步增加;水师新增了两艘改进型“乘风”级战舰;学宫培养的首批通晓夷汉事务的吏员开始赴任;市舶贸易因管理规范,蕃商更增,税收持续增长。南中三郡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生机与韧劲。
这一日,诸葛瞻与霍弋巡视永昌新建的大型粮仓“广豫仓”,但见仓廪俨然,粟米满溢。霍弋感慨道:“卫将军,眼见粮仓充实,兵甲渐利,方知‘积力’之要。纵有强敌来犯,我亦有底气周旋一番了!”
诸葛瞻颔首,目光却望向北方:“霍将军,此仅‘积力’之始。司马炎不会给我等太多时间。唯有将此根基打得再牢些,方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真正成为撑起汉室复兴希望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来自北疆的细作带回消息,晋帝司马炎已加封宗室,整顿兵马,似有南顾之意。而楪榆港也传来密报,东吴水师在交州的活动更加频繁,似在演练登陆。
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此时的南中,已非昔日仓皇南渡时的景象。在海疆砥柱之策的夯实下,这个政权如同洱海之畔的巨石,在浪潮的拍打下,根基愈发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