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京城,朱雀大街上的梧桐叶浓荫蔽日,来往的商队络绎不绝。西域的驼铃声清脆悠扬,海外的商船帆影点点,从泉州港出发,载着大靖的丝绸瓷器,驶向更远的海域。侯府的花园里,萧衍正和几位来自西域、海外的孩童一起,围着一株紫藤花嬉笑打闹,手中把玩着西域的琉璃珠、海外的贝壳饰品,笑语声洒满庭院。
沈清辞身着烟霞色襦裙,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眼中满是温柔。身旁的慧能大师手持念珠,轻声叹道:“侯夫人,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乐,文化交融,这便是真正的盛世之景啊。”
沈清辞点点头,端起桌上的清茶抿了一口:“大师所言极是。只是盛世难守,想要让这份安宁长久传承,还需在教育、民生、边疆稳固上多下功夫。如今海外贸易日益繁荣,但不少百姓仍受限于学识,无法参与其中;边疆虽无战事,但仍需警惕残余势力死灰复燃;更重要的是,要让下一代传承这份文明,懂得珍惜和平,守护家园。”
话音刚落,系统的提示音响起:【终极支线任务“盛世传薪”启动,解锁技能“薪火相传(高级)”,可推动教育、民生、边疆的长远发展,触发隐藏线索:大靖不少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百姓识字率极低;边疆牧民遭遇雪灾,粮草短缺;海外贸易中,大靖商人因不熟悉海外律法,屡屡吃亏】。
“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立刻让人将萧易请来,商议对策。
萧易刚从航海学院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海风气息。得知偏远地区教育落后、边疆雪灾、海外商人吃亏等问题后,他沉声道:“教育是根本,民生是根基,边疆是屏障,这三件事必须同时推进。我们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在偏远地区开设义学,普及教育;二是调拨粮草,救助边疆牧民;三是编撰海外律法手册,培训商人,保障贸易权益。”
沈清辞深表赞同:“我负责教育和民生之事,前往偏远地区筹建义学,调拨粮草救助牧民;你负责海外律法编撰和商人培训,同时加强边疆防御,防止残余势力作乱。我们分工合作,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皇上得知两人的计划后,全力支持:“朕拨款两百万两,调拨粮草十万石,玄衣卫和禁军全力配合你们的行动。务必让百姓安居乐业,边疆稳固,贸易顺畅。”
领命后,沈清辞立刻带着使团,前往大靖西南的偏远地区。这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百姓大多以农耕为生,识字率不足一成。孩子们只能在田间地头玩耍,根本没有机会读书。沈清辞抵达后,立刻召集当地官员,商议开设义学之事。
“侯夫人,这里的百姓穷啊,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读书?”当地县令面带难色地说道,“而且,这里的百姓思想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愿意让女儿上学。”
沈清辞没有气馁,她决定先从改善百姓生活入手。她让人将朝廷调拨的粮草分发给贫困百姓,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种子,教百姓种植高产的水稻和蔬菜。她还亲自走访各村各户,与百姓促膝长谈:“孩子们读书,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学习农耕、纺织、经商的知识,将来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女子读书,同样能明理懂事,持家兴业,并非无用。”
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沈清辞决定在每个村子开设一所义学,聘请有学识的秀才担任老师,学费全免,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笔墨纸砚和午餐。她还特意开设了女子班,亲自为女子授课,教她们读书识字、纺织刺绣、持家之道。
渐渐地,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改善,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到义学。义学里很快坐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间。沈清辞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眼中满是欣慰。她还让人在义学旁修建了医馆,聘请郎中为百姓免费看病,普及医药知识,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
与此同时,萧易在泉州港的工作也进展顺利。他邀请了海外城邦的律法专家和大靖的学者,共同编撰《海外律法手册》,详细介绍了海外各国的贸易律法、税收制度、风俗习惯等内容。他还在泉州港开设了“商人培训学堂”,邀请专家为大靖商人授课,讲解海外律法和贸易技巧。
“萧侯,以前我们去海外贸易,因为不熟悉当地律法,经常被罚款,货物也被扣押,损失惨重。”一位商人感激地说道,“现在有了《海外律法手册》,又接受了培训,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亏了。”
萧易点点头:“贸易要长久,必须遵守当地律法,尊重当地习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大靖的海外贸易走得更远。”
解决了商人培训的问题后,萧易立刻前往西北边疆。这里刚刚遭遇了严重的雪灾,牧民的牛羊大量冻死,粮草短缺,百姓生活困苦。萧易抵达后,立刻让人将朝廷调拨的粮草和棉衣分发给牧民,同时组织工匠,帮助牧民修建保暖的棚屋,恢复生产。
“萧侯,多谢朝廷的救助,不然我们真的活不下去了。”一位牧民首领握着萧易的手,激动地说道。
萧易沉声道:“保护百姓是朝廷的责任。我们还会为你们提供优良的牛羊品种和养殖技术,帮助你们发展畜牧业,提高抗灾能力。同时,我们会加强边疆的防御,防止残余势力趁机作乱,保障你们的安全。”
为了巩固边疆,萧易还与西域诸国签订了《边疆和平协议》,约定互不侵犯,互通有无,共同防御残余势力。他还在边疆设立了贸易集市,让大靖的商人与西域的牧民进行贸易,促进边疆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经过半年的努力,偏远地区的教育得到了普及,百姓的识字率大幅提高,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边疆的雪灾得到了缓解,牧民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边疆局势更加稳固;海外商人熟悉了海外律法,贸易纠纷大幅减少,大靖的海外贸易更加繁荣。
这日,沈清辞从西南偏远地区回到京城,刚进侯府,就看到萧易正在庭院里教萧衍航海知识。萧衍拿着一个小小的罗盘,认真地听着萧易讲解,眼中满是好奇。
“清辞,你回来了!”萧易看到沈清辞,立刻迎了上去,接过她手中的行囊,“西南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一切顺利,”沈清辞微笑道,“义学已经开设了五十多所,学生超过三千人,医馆也建成了十多所,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你呢?边疆和海外贸易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吗?”
“都处理好了,”萧易点点头,“边疆的牧民已经恢复了生产,《边疆和平协议》也签订了;《海外律法手册》已经编撰完成,商人培训学堂也培养了上千名合格的商人,海外贸易额比去年增长了五成。”
就在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终极支线任务“盛世传薪”进度提升至80%,解锁技能“盛世永续(高级)”,可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触发隐藏线索:大靖的科技发展滞后,尤其是冶金、纺织、医药等领域,与海外城邦存在差距;西域的水利技术先进,可引进改善大靖的农业灌溉;海外的医学典籍丰富,可翻译借鉴,提升大靖的医疗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让盛世永续,必须推动科技发展。”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西域的水利技术、海外的医学典籍,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引进西域的水利专家,改善大靖的农业灌溉;翻译海外的医学典籍,培养优秀的医生,提升大靖的医疗水平。同时,我们可以在京城设立‘科技院’,汇聚天下英才,研发新的技术,推动冶金、纺织、医药等领域的发展。”
萧易深表赞同:“好主意!我立刻派人与西域诸国和海外城邦联系,邀请水利专家和医学专家前来大靖,翻译医学典籍。科技院的建设,也立刻提上日程。”
皇上得知两人的计划后,龙颜大悦:“科技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朕全力支持!科技院的建设,朕拨款一百万两,选址就在万国馆旁边,方便与各国的专家交流合作。”
很快,西域的水利专家和海外的医学专家纷纷来到大靖。西域的水利专家带来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图纸,帮助大靖的农民修建水渠、水库,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在他们的帮助下,大靖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储备更加充足。
海外的医学专家带来了丰富的医学典籍,与大靖的郎中一起,翻译和研究这些典籍。他们还在京城开设了“医学学堂”,教授海外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生。大靖的郎中也将中医的针灸、草药知识传授给海外专家,促进了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
科技院建成后,汇聚了大靖、西域、海外的顶尖人才。他们在冶金领域,研发出了更先进的炼铁技术,制造出了更坚固的兵器和农具;在纺织领域,改进了纺织机,提高了丝绸、布匹的产量和质量;在医药领域,研发出了新的药材和药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科技的发展,让大靖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京城的街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用先进冶金技术制造的马车更加坚固耐用,用改进纺织机织出的丝绸更加柔软光滑,用新药材制成的药品疗效更好。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日,万国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科技文化博览会,展示了大靖、西域、海外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文化精品。西域的水利模型、海外的医学典籍、大靖的冶金产品、纺织精品,吸引了无数百姓和使者前来参观。
西域的水利专家看着大靖的农业灌溉成果,欣慰地说道:“没想到大靖的农民这么快就掌握了我们的水利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真是互利共赢啊。”
海外的医学专家拿着一本翻译好的中医典籍,兴奋地说道:“中医的针灸、草药太神奇了,我们要将这些知识带回海外,造福更多的百姓。”
皇上看着博览会上的盛况,龙颜大悦,对萧易和沈清辞说道:“萧易、清辞,你们为大靖的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大靖四海升平,百姓安乐,科技发展,文化繁荣,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萧易和沈清辞躬身行礼:“皇上过奖了,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百姓同心协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终极支线任务“盛世传薪”圆满完成,奖励积分+,解锁终极成就“盛世奠基者”,大靖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进入永续繁荣的盛世新纪元。《凤唳九霄:庶女惊华》全卷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洒在万国馆的琉璃瓦上,洒在侯府的紫藤花上,洒在百姓幸福的笑脸上。沈清辞和萧易并肩站在城楼上,看着脚下繁华的京城,看着远方连绵的山河,眼中满是欣慰和坚定。
他们知道,盛世的建立,离不开无数人的努力和牺牲;盛世的永续,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守护。而他们,将永远铭记自己的使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份安宁,让大靖的盛世,如山海般永恒,如春光般灿烂。
那些在乱世中绽放的智慧与勇气,那些在和平中坚守的初心与使命,那些跨越山海的文化交融,那些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都将永远铭刻在大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靖儿女,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