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御花园的牡丹开得雍容华贵,姹紫嫣红的花瓣簇拥着金色花蕊,引得蜂蝶环绕。勤政殿内,陛下坐在龙椅上,手中捧着一份奏折,神色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殿下,沈清辞身着月白锦袍,萧策身着玄色朝服,并肩而立,身后站着满朝文武,气氛庄重而肃穆。
“朕年事已高,太子赵珩已年满八岁,聪慧仁厚,颇具帝王之姿。”陛下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大殿,“今日朕下旨,正式册封赵珩为皇太子,择三日后举行东宫册封大典,钦此!”
“陛下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满朝文武齐齐跪倒在地,高声叩拜,声音震彻大殿。
沈清辞与萧策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欣慰。太子赵珩是皇后嫡子,自幼便由沈清辞亲自教导读书习字,研习兵法,聪慧过人,仁厚爱民,确实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如今太子正式册封,朝堂格局得以稳定,大靖的未来也有了保障。
三日后,东宫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皇宫内外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各国使臣齐聚京城,共同见证这一盛事。太子赵珩身着明黄色太子冕服,头戴九旒冕冠,在太监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丹陛,接受陛下授予的太子金印和玉圭,正式成为大靖王朝的储君。
沈清辞站在皇后身侧,看着赵珩稚嫩却挺拔的身影,眼中满是期许。她深知,成为太子只是第一步,未来的道路更加漫长,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觊觎储君之位,赵珩想要顺利登基,守护好大靖的江山,还需要经历诸多考验。
册封大典结束后,陛下在御花园举办了盛大的宫宴,宴请各国使臣和满朝文武。宴会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看似一片祥和,实则暗流涌动。沈清辞敏锐地察觉到,几位藩王看向太子的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敌意和野心。
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靖王赵宸宇。靖王是陛下的弟弟,手握兵权,镇守西南,素来野心勃勃,之前便暗中支持瑞王,如今瑞王倒台,太子册封,他心中定然不甘,怕是早已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宫宴进行到一半,靖王端着酒杯,走到沈清辞和萧策面前,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长公主殿下,镇国大将军,恭喜太子册封东宫,二位辅佐有功,真是我大靖的栋梁之才啊!”
“靖王客气了,辅佐太子,守护大靖,是我等分内之事。”沈清辞淡淡一笑,举杯回应,眼中却带着一丝警惕。
靖王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压低声音,看似关切地说道:“殿下,太子年幼,朝堂之上人心叵测,日后还需二位多多费心,莫要让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影响了大靖的安稳啊。”
“多谢靖王提醒,我等自有分寸。”萧策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靖王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却并未表现出来,只是哈哈一笑,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沈清辞看着靖王的背影,眉头微蹙,轻声道:“靖王野心勃勃,此次太子册封,他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多加提防。”
“嗯。”萧策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我早已派人暗中监视靖王在京城的动向,他的世子赵霖近日频繁与朝中几位官员接触,行踪诡秘,怕是在谋划着什么。”
宫宴结束后,沈清辞和萧策回到将军府,即刻召集亲信,商议应对之策。书房内,烛火摇曳,沙盘上标注着各方势力的分布,靖王的势力范围被重点圈出。
“靖王手握西南兵权,麾下有三万铁骑,且西南盛产铜矿和铁矿,粮草充足,实力不容小觑。”萧策指着沙盘上的西南地区,沉声道,“他的世子赵霖在京城联络的官员,大多是之前被肃清的瑞王旧部,以及一些对陛下册封太子不满的宗室成员,他们暗中勾结,怕是想要伺机而动,颠覆太子的储君之位。”
沈清辞指尖轻叩沙盘边缘,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靖王想要谋反,必然需要足够的理由和时机。如今陛下身体康健,太子深得民心,他若是贸然动手,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定然会先制造混乱,动摇太子的地位,再伺机发动政变。”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副将问道,眼中满是担忧。
“分三步走。”沈清辞有条不紊地说道,“第一步,加强东宫的守卫,挑选精锐侍卫保护太子的安全,同时亲自教导太子权谋之术和防身之技,让他尽快成长起来;第二步,暗中收集靖王和赵霖勾结官员、意图谋反的证据,掌握主动权;第三步,派遣亲信前往西南,暗中联络对靖王不满的官员和将领,策反他们,瓦解靖王的势力,同时监视西南的军队动向,防止靖王调动兵力入京。”
“好计策!”萧策眼中闪过一丝赞同,“我立刻安排人手,执行这三项计划。西南那边,我举荐苍恒前往,他智勇双全,忠心耿耿,定能完成任务。”
“苍恒确实是合适的人选。”沈清辞点头,“另外,太子的学业和武功,我会亲自负责,确保他不仅能熟读圣贤书,还能明辨是非,懂得自保。”
接下来的日子,沈清辞每日都会前往东宫,教导太子读书习字,讲解兵法谋略,同时传授他防身的武功。太子赵珩聪慧过人,一点即通,不仅学业进步神速,武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渐渐懂得了如何分辨人心,如何在复杂的朝堂中保护自己。
这日,沈清辞正在东宫教导太子推演阵法,晚晴突然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小姐,不好了!京郊的粮仓发生火灾,烧毁了上万石粮食,负责看管粮仓的官员说是意外失火,但属下查到,粮仓的守卫近日被人调换,且火灾发生前,有不明身份的人在粮仓附近徘徊,怕是人为纵火!”
“人为纵火?”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京郊粮仓是京城的重要粮草储备地,如今突然失火,烧毁大量粮食,必然会引起京城百姓的恐慌,影响社会稳定,这背后定然有阴谋。
“立刻备车,前往京郊粮仓。”沈清辞沉声说道,随即对太子叮嘱道,“珩儿,你留在东宫,好好温习今日所学,切勿外出,我很快便回来。”
“先生放心,珩儿明白。”赵珩懂事地点点头,眼中带着几分担忧,“先生也要多加小心。”
沈清辞赶到京郊粮仓时,大火已经被扑灭,现场一片狼藉,烧焦的粮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粮仓的墙壁被熏得漆黑,地上散落着烧毁的粮食和木材。负责看管粮仓的官员早已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会突然失火?”沈清辞厉声问道,眼神锐利如刀。
“回……回长公主殿下,是……是意外失火,粮仓内的干草堆积过多,不慎被火星引燃,才酿成了这场火灾。”官员声音颤抖,不敢抬头。
“意外?”沈清辞冷笑一声,走到粮仓内部,仔细观察着现场的痕迹。她发现,粮仓的柱子上有被煤油浸泡过的痕迹,且火灾是从多个角落同时燃起,显然是人为纵火,绝非意外。
“你还敢撒谎!”沈清辞厉声喝道,一脚将官员踹倒在地,“粮仓柱子上有煤油痕迹,火灾从多处同时燃起,分明是人为纵火,你竟敢欺瞒本公主,说!是不是有人指使你这么做的?”
官员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殿下饶命!殿下饶命!是……是世子赵霖指使小人这么做的,他说只要烧毁粮仓,引起京城混乱,就能动摇太子的地位,还承诺事后会保小人荣华富贵,小人一时糊涂,才犯下了滔天大罪,求殿下饶命啊!”
“赵霖!”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怒火,果然是靖王父子搞的鬼。烧毁粮仓,引起粮食短缺,百姓恐慌,进而质疑太子的能力,动摇太子的储君之位,好狠毒的计谋!
“立刻将此人打入天牢,严加审讯,务必挖出所有参与此事的人。”沈清辞沉声吩咐道,“同时,封锁粮仓现场,不许任何人靠近,派人仔细勘察,收集证据。另外,传我命令,打开京城的备用粮仓,平价向百姓出售粮食,稳定民心,避免引起恐慌。”
“是!”侍卫们应声,立刻行动起来。
萧策得知消息后,也立刻赶来,看到粮仓的惨状,眼中满是愤怒:“靖王父子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公然纵火,动摇国本!我们必须立刻上奏陛下,严惩他们!”
“不可。”沈清辞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如今只有这名官员的供词,证据不足,且靖王手握兵权,若是贸然上奏,他定然会狗急跳墙,发动政变,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将计就计,假装相信是意外失火,暗中收集更多的证据,同时稳住民心,等待最佳的时机,一举将他们父子拿下。”
萧策眼中闪过一丝赞同,点头道:“你说得对,是我太过心急了。我会派人暗中监视赵霖的动向,收集他与官员勾结的证据,同时加强京城的防卫,防止靖王狗急跳墙。”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辞和萧策一边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一边暗中收集靖王父子谋反的证据。他们发现,赵霖不仅指使官员纵火,还暗中联络京郊的一些流民和土匪,想要煽动他们闹事,制造混乱。
沈清辞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前往京郊,安抚流民,发放粮食和衣物,同时围剿土匪,将赵霖的阴谋扼杀在摇篮之中。赵霖的计划接连失败,心中焦躁不安,行事也愈发激进。
这日,沈清辞收到苍恒从西南传回的密信,称靖王正在暗中调动西南的军队,集结在与京城相邻的荆州,同时囤积粮草和兵器,显然是在准备发动政变。密信中还附带了靖王调动军队的文书副本,上面有靖王的亲笔签名和兵符印记,证据确凿。
“时机成熟了。”沈清辞看着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冷意,“靖王调动军队,意图谋反,证据确凿,我们可以上奏陛下,将他们父子一网打尽。”
萧策点头,眼中满是坚定:“我立刻召集御林军和京郊的铁骑,做好防备,一旦陛下下旨,便立刻包围靖王府,捉拿靖王父子和其党羽。”
两人即刻前往皇宫,向陛下禀报此事。陛下看完密信和文书副本后,龙颜大怒,猛地一拍龙椅:“逆贼!真是逆贼!朕待他不薄,他竟然敢勾结党羽,调动军队,意图谋反!朕定要将他碎尸万段!”
“陛下息怒,如今靖王的军队尚未抵达京城,我们尚有时间应对。”沈清辞沉声说道,“恳请陛下下旨,剥夺靖王的兵权,命荆州守将牵制西南军队,同时下令捉拿靖王父子及其党羽,以正朝纲!”
“准奏!”陛下咬牙切齿地说道,立刻下旨,命沈清辞和萧策全权负责捉拿逆党事宜。
离开皇宫后,沈清辞和萧策立刻行动。萧策率领御林军和京郊铁骑,包围了靖王府,同时派人捉拿赵霖和与靖王勾结的官员。沈清辞则坐镇东宫,保护太子的安全,同时调度京城的防务,防止靖王的党羽趁机作乱。
靖王府内,靖王得知事情败露,眼中满是绝望和愤怒,他想要反抗,却发现府外已被大军包围,插翅难飞。赵霖被捉拿归案,与靖王勾结的官员也纷纷被擒,无一漏网。
次日,金銮殿上,陛下下令,将靖王父子及其党羽打入天牢,择日问斩。同时,下旨剥夺靖王的爵位,收回西南兵权,任命苍恒为西南总督,负责整顿西南的防务和吏治。
靖王谋反的阴谋被成功粉碎,京城的局势再次稳定下来。百姓们纷纷拍手叫好,称赞沈清辞和萧策的功绩,太子赵珩的储君之位也更加稳固。
东宫书房内,沈清辞正在教导赵珩批阅奏折。赵珩坐在案前,认真地看着奏折,时不时向沈清辞请教,眼中满是求知的欲望。
“先生,为何靖王叔叔要谋反呢?”赵珩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疑惑,“父皇待他不薄,给他兵权和封地,他为何还要觊觎皇位?”
沈清辞微微一笑,温声道:“珩儿,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造福百姓,也能让人迷失心智。靖王野心勃勃,不甘居于人下,想要掌控天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谋反。你日后登基为帝,一定要懂得制衡权力,明辨是非,善待百姓,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守住大靖的江山。”
赵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地说道:“先生放心,珩儿记住了,日后定会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守护好大靖的江山,不辜负父皇和先生的期望。”
沈清辞看着赵珩稚嫩却坚定的脸庞,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太子正在快速成长,未来定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守护好大靖的江山社稷。
萧策走进书房,看到两人认真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他走到沈清辞身边,轻声道:“清辞,靖王的党羽已被彻底肃清,西南的军队也已整顿完毕,京城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了。”
沈清辞点头,眼中满是轻松:“太好了,这下我们终于可以放心了。”
“只是,朝堂之上的暗流从未真正平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萧策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但只要我们夫妻同心,辅佐太子,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满是坚定:“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我们会一直守护着珩儿,守护着大靖,让凤唳之声永远响彻九霄,让大靖王朝永远繁荣昌盛。”
窗外,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三人身上,勾勒出温馨而坚定的画面。东宫的牡丹开得愈发娇艳,仿佛预示着大靖王朝光明的未来。沈清辞知道,她的使命尚未结束,未来的道路依旧漫长,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有萧策的陪伴,有太子的信任,有百姓的支持,她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守护好这片她深爱的土地,让庶女惊华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