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薇薇的銮驾在精锐禁军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离开京城,北上而行。沿途百姓夹道跪送,目光中充满了期盼、担忧与深深的敬意。这位年轻女帝的胆魄,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大晟头条》对御驾北巡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详细记录沿途见闻、陛下对地方官员的垂询、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极大地凝聚了民心,也将全国上下的注意力牢牢牵引在了北境。
苏清月留守京城,肩上的担子沉重无比。她不仅要处理日常繁重的政务,协调各方确保前线供应,更要时刻关注朝堂动向,防范“潜龙会”残余势力趁机作乱。
她坐镇凤阁,如同精密的中枢,将来自前方、后方、朝堂、民间的无数信息汇总、分析、处理,再发出指令。常常是通宵达旦,烛火不熄。
越往北行,景色越发荒凉,天气也愈发严寒。凛冽的寒风如同刀子般,刮在脸上生疼。当凌薇薇的銮驾终于抵达镇北关时,天空正飘着鹅毛大雪,整个关城银装素裹,肃杀之气弥漫。
镇北关守将率领大小官员及将士,顶风冒雪,出关十里跪迎。这些常年戍边的将士,皮肤粗糙,面容黝黑,眼神却如同鹰隼般锐利。他们看着从銮舆中走出的、身着戎装、披着玄色大氅的年轻女帝,目光中充满了好奇、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众将士辛苦了!平身!”凌薇薇的声音在风雪中依然清晰,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她没有急于入关,而是走到队列前,亲自扶起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兵,询问他们的籍贯、军龄、家中情况。亲切的问候,细致的关怀,瞬间拉近了帝王与普通兵卒的距离。
入关后,凌薇薇不顾旅途劳顿,立刻在守将的陪同下,巡视城防,登上了饱经风霜的城墙。她冒着风雪,极目远眺,远处戎族联营的轮廓在雪幕中若隐若现。她仔细询问了敌我态势、兵力部署、防御工事、存粮弹药等情况,问题精准,直指要害,让陪同的将领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当晚,凌薇薇在条件简陋的帅府设宴,款劳军中将领。没有珍馐美馔,只有大块的牛羊肉和烈酒。凌薇薇端起粗糙的酒碗,对众将道:“这第一碗酒,朕敬所有为国戍边、浴血奋战的将士!你们,是我大晟的脊梁!”说罢,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入喉,她却面不改色。
众将见状,无不热血上涌,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大晟万胜!”
凌薇薇又倒上第二碗:“这第二碗,敬此次黑风峡一战中,英勇殉国的将士!他们的英魂,必将护佑我大晟,旗开得胜!”
气氛变得肃穆,众人默默将酒洒在地上。
第三碗酒,凌薇薇目光扫过众人,声音铿锵:“这第三碗,朕与诸位共饮!饮罢此酒,望诸位与朕同心协力,共破戎族,扬我国威,保境安民!”
“同心协力!共破戎族!扬我国威!保境安民!”震耳欲聋的誓言,几乎要掀翻帅府的屋顶。
凌薇薇的亲临,如同一股炽热的暖流,注入了这座冰冷边关的每一个角落。她不仅仅是一位帝王,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极大地鼓舞了低迷的士气,凝聚了涣散的人心。许多原本对朝廷、对女帝心存疑虑的边军将士,在亲眼见到这位不惧风雪、与士卒同甘共苦的陛下后,心中的坚冰也开始融化。
消息传回京城,苏清月看着暗卫发回的、关于凌薇薇在镇北关一举一动的详细报告,嘴角微微扬起一抹安心的弧度。她知道,凌薇薇成功了。她以她的方式,赢得了边关将士的初步拥戴。
然而,苏清月并未放松警惕。凌薇薇身在北境,京城这边的暗流并未停息。她收到密报,某些宗室和旧臣近日走动频繁,似乎在酝酿着什么。同时,南方也传来消息,几个土司部落果然开始蠢蠢欲动,袭击官军哨卡。
“想要四面起火吗?”苏清月看着地图上几处被标注出来的动荡点,眼神冰冷,“可惜,陛下已稳住了最关键的北境。至于其他……”她提笔写下几道指令,调动资源,协调兵力,从容应对。
北关风雪急,京城暗流涌。但凌薇薇与苏清月,一个在前线凝聚士气,力挽狂澜;一个在后方稳定大局,查漏补缺。她们虽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配合无间。人心的向背,正在这场国战与内忧的考验中,悄然发生着决定性的转变。真正的决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