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在漫天烟花的映衬下敲响,旧岁在喧闹与祝福声中翻篇。宁晚站在家乡熟悉的窗前,看着窗外被雪光映得微亮的夜空,掌心仿佛还残留着与江野视频通话时,手机传来的细微温度。那句低沉的“新年快乐”,像一枚温暖的印记,烙在了岁末年初的交界处。
年初一的清晨,是在鞭炮声中醒来的。家里充满了拜年的热闹气氛,宁晚帮着父母招待来访的亲戚,听着那些关于学业、未来的关切询问,心里却异常平静。她知道,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清晰的轮廓,正等待着她去描绘细节。
她抽空登录邮箱,果然看到了江野发来的邮件。附件里是那个Abm合作项目的初步框架文档,以及几篇他筛选过的、与项目高度相关的核心文献。邮件正文依旧简洁,只有一句:“框架草稿,请阅。经济假设部分为重点。”
宁晚下载了文档,趁着拜年间隙在书房里仔细阅读。文档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建模部分已经勾勒出大致的骨架,但在将经济理论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规则时,确实存在一些生硬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处理个体异质性和预期形成机制上。她拿出笔记本,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疑问一一记录下来。
这个春节,因为心里装着这个充满挑战的项目,变得格外充实。她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而是开始以一个潜在合作者的视角,去审视、质疑甚至尝试构建。这种角色的转变,让她兴奋不已。
年初五,年味尚未完全散去,宁晚便提前收拾行装,准备返回A大。父母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母亲往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家乡的特产,父亲则默默检查着她的车票证件。
“在学校别太累,注意身体。”母亲叮嘱着。
“知道,妈。”宁晚抱了抱母亲,心里柔软一片。
再次踏上北上的列车,心境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不再是离家求学的怅惘,也不是假期结束的无奈,而是带着明确目标和满心期待,奔赴一个真正属于她的战场。
列车抵达时,A大还笼罩在寒假的静谧里。校园里的积雪未化,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空气清冷干冽。宁晚拖着行李回到宿舍,推开门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书桌上,那幅银杏标本画安然立着,金色的叶片在冬日苍白的光线下,依旧散发着沉静的光泽。
她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将之前记录的关于项目框架的思考整理成更系统的文档。她列举了经济假设部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几种改进的思路,虽然稚嫩,却是她独立思考的结晶。
整理完毕,她将文档发给了江野,并在邮件末尾写道:“已返校。这是我对框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指正。”
发送出去后,她看着窗外A大冬日的校园,一种“归来”的踏实感与“开启”的兴奋感交织在一起。
几个小时后,她收到了江野的回复。没有客套,直接针对她提出的几点疑问,给出了更深入的技术层面的考量,同时也肯定了她提出的某个关于预期形成机制的改进方向“有探索价值”。邮件的最后,他写道:“明天上午十点,实验室讨论。李老师也会参加。”
宁晚看着这行字,心脏微微加速。这不再是私下的邮件往来,而是正式的项目讨论,并且有导师参与。她知道,这扇通往交叉学科研究的大门,正在她面前,被一只无形的手,缓缓推开。
第二天,宁晚提前十分钟到达实验室。江野和李教授已经到了,正站在白板前讨论着什么。李教授看到她,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和笑意:“宁晚来了,正好,来看看这个模型初始参数的设定。”
宁晚走上前,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那片由公式、逻辑和未知可能性构成的领域。讨论中,她谨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地方在江野和李教授看来或许还不够严谨,但她清晰的逻辑和敢于质疑的态度,显然得到了李教授的认可。
会议结束时,李教授对宁晚说:“这个项目,需要经济学视角的深度参与。宁晚,你跟进一下,主要负责经济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阐释部分,与江野他们保持密切沟通。”
“好的,李老师。”宁晚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应下。
李教授离开后,实验室里只剩下她和江野。
他走到自己的电脑前,调出项目文档,指着其中被她标注过的一部分,侧头看她:“你提到的这个改进方向,技术上可以实现。需要细化行为规则。”
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宁晚却从中听出了一丝合作的意味。他不再仅仅是给予指引,而是在与她商讨解决方案。
“好,我尽快拿出更具体的方案。”宁晚点头。
“嗯。”他看着她,目光在她因专注而微微发亮的眼睛上停留了一瞬,随即移开,开始收拾东西。“去吃饭?”
“好。”
两人并肩走出实验楼。午后的阳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点点金光。寒风依旧,宁晚却感觉不到丝毫冷意。她侧头看向身边沉默前行的人,他清瘦的侧脸在冬日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冷硬,却莫名让她感到安心。
新岁的门槛已然迈过。
而在A大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一扇属于她、也属于他们共同探索的新领域的大门,正伴随着项目的启动,悄然开启,门后,是充满挑战也充满光明的、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