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对《蜘蛛侠2》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尽管是Nbc率先爆出了这则猛料,但其他小电视台也纷纷跟风报道,连纸质媒体都铺天盖地地刊登起相关文章来。
一夜之间,“托比?马奎尔暴打记者”的消息如同野火燎原般传遍大街小巷,其热度之高,甚至火到了连幼儿园的小孩都知晓一二。
这对电影所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索尼哥伦比亚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涵盖了制作和宣发等各个环节。
倘若这部电影就这么黄了,那索尼哥伦比亚可真是要亏到姥姥家去了。
索尼哥伦比亚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当即启动了公关反击战,全力以赴地维护托比的名誉。
毕竟,从法理上来说,托比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占尽了优势。
他们不仅联系了自家旗下的GEt电视台帮忙发声,还四处奔走,找了不少报纸媒体,试图扭转这愈演愈烈的舆论风向。
好在托比家里装了监控,完整地记录下了整个冲突过程。
警方也拿到了这份关键的监控录像,正在紧锣密鼓地调查那名狗仔是如何混进这个安保严密的小区的。
“托比打人”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坚信托比是出于自卫才动手的,也有人对那个躺在医院里、号称“被打得昏迷不醒”的狗仔表示同情。
环球影业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为那名狗仔发声,摆出一副“伸张正义”的姿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根本不是一场单纯的舆论战,而是好莱坞巨头之间为了利益而展开的激烈厮杀。
没过多久,又有两家大厂加入了这场混战!
迪士尼率先发难,嘴上虽然说着“承认托比是自卫”,但转眼间就谴责他“不该动手,应该选择和平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们甚至还翻出了托比以前参加过愤怒管理课程的旧账,暗指他情绪容易失控。
迪士尼的这一举动,无疑让索尼哥伦比亚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可这还没完,华纳兄弟也跟着落井下石,对托比展开了疯狂的抹黑攻势!背靠时代华纳这个全球顶级的传媒集团,他们输出的抹黑托比的新闻铺天盖地,全是负面内容。
全球能叫得上号的传媒集团就那么几家,它们几乎垄断了新闻、影视、报纸甚至互联网渠道:时代华纳、迪士尼、维亚康姆、索尼、威望迪(环球影业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母公司)。
这六大传媒集团之所以能够稳坐六大位置,靠的就是背后这些财雄势大的母公司。
而这一次,三大母公司联手向索尼哥伦比亚发难,准确地说,是联手毁掉托比的口碑。
索尼哥伦比亚只能孤军奋战,拼死保护自家的主演。
结果可想而知。
哪怕托比清白无辜,在铺天盖地的抹黑攻势下,他的“好演员”人设也摇摇欲坠。
“脾气暴躁”“吸毒”“人品堪忧”,各种莫须有的黑料满天飞,那个曾经“友好邻居蜘蛛侠”的形象彻底崩塌。
再这么下去,托比别说在好莱坞继续混下去了,恐怕得直接退圈隐居,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万幸的是,警方很快发布了通报,证实托比是正当防卫。
索尼哥伦比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对多家抹黑托比的公司提起了诉讼,试图让他们闭嘴。
可对付这三大巨头谈何容易?
他们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么,只在乎能不能搞垮《蜘蛛侠2》。
虽然迫于压力,他们收敛了一些,但依旧揪着“吸毒”“情绪问题”等话题不放,持续不断地放出黑料。
第一部《蜘蛛侠》票房破10亿,三大巨头心里门儿清,续集必然是今年的票房强敌。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能打压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至于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倒是选择了沉默旁观,毕竟以前跟卡齐尔有过合作,不添乱就是他们能做的极限了。
虽说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格雷影业是合作伙伴,但《蜘蛛侠2》跟他们没半点利益关系,犯不着为了外人得罪另外三大巨头。
漫威漫画的处境就尴尬了,蜘蛛侠是他们的核心Ip,按说该站出来维护品牌形象,可他们没那个实力。
新闻集团倒是帮了点小忙,但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
巴里?梅耶正忙着处理文件,秘书突然进来汇报说卡齐尔来访,这让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真没想到你会突然来访,卡齐尔。”
“抱歉没提前预约,多谢你愿意见我。”
“应该的。”
巴里?梅耶点点头。
自从特里?塞梅尔离职后,他就成了华纳兄弟的掌舵人。
面对这位当代最吸金的导演,哪怕是他,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两人四目相对,巴里心里已经有了数,卡齐尔这时候来,肯定是为了《蜘蛛侠2》的舆论风波。
毕竟华纳兄弟,正是抹黑托比的主力军之一。
哪怕托比已经被证实清白,公众对他的负面印象也没能彻底消除,这背后少不了华纳兄弟的推波助澜。
“卡齐尔,我想你能理解,这只是生意。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希望你别往心里去。”
巴里的语气带着几分客气,他还想跟卡齐尔合作呢,尤其是华纳兄弟现在正打算打造自己的超级英雄宇宙……
“我当然理解。”
“那就好。”巴里松了口气。
“所以我也要为我的利益而战。”卡齐尔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起来,语气坚定无比。
“嗯?”
“我要拍《蝙蝠侠》。”
“!!!”巴里的瞳孔猛地一缩,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听说你们公司正在为《蝙蝠侠》找导演,不如选我这个当代最吸金的导演?”
“……”
巴里彻底沉默了,脑海里一片空白。
这恐怕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大冲击,而2004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