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诗曰:
雪域风高雪满川,初心未改践前言。
莫言边地知音少,贤迹如星照远天。
1983年的冬雪,比往年来得更早更急。壤塘县的山川河谷早已裹上银装,牦牛群踩着积雪在草甸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蹄印,远处的藏楼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离翁裹紧了藏青色的干部服,领口沾着的雪粒在呵出的白气中慢慢消融,他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雪景,心中既有对近一年工作的感慨,更有对此次南木达之行的期许。
自今年春天调任团县委工作以来,离翁几乎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壤塘的共青团事业上。从最初摸不清基层团组织底数的迷茫,到挨乡挨村走访调研的艰辛,再到推出分类整顿、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案,一步步推动基层团组织从松散到凝聚、从被动到主动,这份沉甸甸的工作单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踏遍全县村寨的双脚。如今,省州团委的工作简报接连刊发壤塘经验,基层团组织整顿工作更是被树为典型,县委决定趁热打铁,组建三个工作组深入各区巩固成果,离翁主动请缨带队前往最偏远的南木达区,他心里清楚,越是偏远的地方,工作越需要抓实抓细。
车行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南木达区公所。区委书记杨长林早已在门口等候,这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藏族干部握着离翁的手,力道十足:离翁同志,一路辛苦了!这鬼天气,路上雪肯定没少积吧?说话间,便引着工作组一行人往区公所里走。简陋的平房里,炉火正旺,驱散了满身寒气,桌上早已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条件有限,委屈同志们凑活住几天,咱们南木达虽然偏,但热情不缺!杨长林爽朗的笑声让大家瞬间卸下了旅途的疲惫。
简短的工作对接会后,按照分工,离翁负责南木达乡的巩固提升工作。乡党委副书记扎西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干部,汉语说得还算流利,他主动请缨带路:离翁书记,南木达乡的村寨比较分散,有些地方车子开不进去,得靠骑马或者步行,我陪您去!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两人便骑着乡上备好的马匹,踏着没过马蹄的积雪,向着散落在草原深处的村寨出发。
马蹄踏雪的声音在寂静的草原上格外清晰,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离翁却丝毫不在意。他一边留意着沿途的路况,一边向扎西打听各村的团组织建设情况:扎西,咱们乡的青年团员现在参与度怎么样?村里的团支部活动能正常开展吗?扎西勒了勒马缰绳,回道:自从去年整顿以后,情况好多了!以前有些团支部一年都开不了一次会,现在每月都能组织学习,还会帮老百姓解决些实际困难,青年们都愿意参加了。说话间,远处的村寨已经隐约可见,一座座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谷两岸,炊烟在风雪中袅袅升起,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一站来到的是南木达村一组,接待他们的是村支书洛桑。走进洛桑家的藏房,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火塘里的牛粪火正旺,锅里煮着的羊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洛桑热情地给两人倒上酥油茶,笑着说:离翁书记,你们冒着这么大的雪来,真是辛苦了!现在团的工作做得好啊,村里的年轻人们都有干劲,上次修村道,都是团员们带头干的,比以前快多了!离翁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记下,又详细询问了团支部的具体工作细节,哪些做法效果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在洛桑家聊了一个多小时,离翁又提出要去几户青年团员家看看。沿着村道往前走,雪地里偶尔能看到几个玩耍的孩童,见到他们便笑着跑开,清脆的笑声在草原上回荡。走到村尾一户不起眼的藏房门前,扎西停下脚步说:离翁书记,这是卓玛阿妈的家,她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就一个人住。她可是咱们村的老长辈,威望很高呢!
离翁点点头,跟着扎西走进了院子。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几只鸡在墙角的避风处刨食。听到动静,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阿妈从屋里走了出来,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藏袍,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矍铄。卓玛阿妈,我们是乡上的,来看看您!扎西笑着上前打招呼。卓玛阿妈眯着眼睛打量着离翁,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欢迎,欢迎,快进屋坐!
走进屋里,陈设简单却整洁,墙上挂着一幅已经有些褪色的唐卡,火塘边堆放着整齐的柴火。卓玛阿妈给两人倒上酥油茶,又拿出自己做的奶渣,一个劲地往他们手里塞。离翁一边品尝着香甜的奶渣,一边和阿妈拉家常,问她身体怎么样,生活上有没有困难。阿妈笑着摆手:都好,都好,乡上和村里都很照顾我,孩子们也经常寄钱回来,没啥困难。
聊着聊着,离翁无意中看到墙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布包,虽然已经陈旧,但做工精致,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格桑花。他好奇地问:阿妈,这个布包真好看,是您自己绣的吗?卓玛阿妈的目光落在布包上,眼神突然变得悠远,脸上的笑容也淡了些,轻轻点了点头:不是我绣的,是一个远方来的姑娘留下的。
远方来的姑娘?离翁来了兴致,追问道:阿妈,能给我讲讲她的故事吗?卓玛阿妈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将一段尘封在草原深处的往事娓娓道来。
那是1935年的夏天,草原上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年轻的卓玛跟着阿爸阿妈在草原上放牧,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微弱的呼救声。顺着声音找过去,在一处低洼的草滩上,发现了一位浑身是伤、昏迷不醒的姑娘。姑娘穿着和草原上所有人都不一样的衣服,头发短短的,脸色苍白得吓人。阿爸阿妈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把她救回去——草原上的人,向来见不得别人受苦。
回到帐篷里,阿爸阿妈给姑娘清洗伤口,喂她喝酥油茶。姑娘醒过来后,说话断断续续,卓玛只能听懂零星几个词,、、。后来才慢慢知道,姑娘名叫林梅,是红军队伍里的卫生员,跟着大部队过草地时,因为照顾伤员落在了后面,又遇到了敌人的追击,一路躲藏才跑到了这里。
林梅的伤势很重,发起高烧来胡言乱语,卓玛阿妈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用草原上的草药给她敷伤口,整夜整夜地喂她喝水。阿爸则四处打听红军大部队的消息,可那时战乱纷飞,草原辽阔,根本找不到队伍的踪迹。林梅就这样留在了草原上,跟着卓玛一家放牧、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林梅很不习惯草原的生活,听不懂藏语,吃不惯酥油茶和糌粑,常常一个人对着远方流泪。卓玛就天天陪着她,教她说话,教她做针线活,教她如何放牧。林梅也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卓玛,教她认字,给她讲草原以外的世界,讲红军战士们为了穷苦人打仗的故事。渐渐地,林梅成了卓玛最好的姐妹,也成了草原上的一份子。
她跟着卓玛一家住帐篷、过游牧生活,学会了唱藏歌,学会了绣格桑花,甚至学会了用藏语和牧民们聊天。牧民们都很喜欢这个善良能干的汉族姑娘,虽然知道她是红军,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守护着这个秘密。林梅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她用自己学到的医术,给牧民们看病疗伤,草原上的很多人都受过她的恩惠。
就这样过了八年,林梅从一个青涩的姑娘长成了成熟的女子,她和卓玛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3年的春天,一支路过的商队带来了外面的消息,说红军已经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形势渐渐好转。林梅听到这个消息后,整夜没有合眼,她想念自己的队伍,想念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
卓玛阿妈看出了她的心思,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劝她:梅梅,你走吧,去找你的队伍,那里才是你该去的地方。离别的那天,草原上飘着细雨,卓玛一家和乡亲们都来送她。林梅抱着卓玛哭了很久,把自己亲手绣的格桑花布包送给了卓玛,说:卓玛,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找你!
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了音讯。解放后,卓玛一家四处打听林梅的消息,却始终没有结果。有人说她可能已经牺牲了,有人说她可能在别的地方安了家,再也回不来了。卓玛阿妈就这样守着那个布包,守着这份牵挂,一守就是几十年。
她是个好人啊,心善得很,救了好多牧民的命。卓玛阿妈说着,眼角泛起了泪光,我一直盼着她能回来,可等了这么多年,还是没等到。离翁静静地听着,心中早已波澜壮阔。他没想到,在这片看似平静的草原上,竟然藏着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藏族阿妈,一位红军女战士,跨越民族、跨越岁月的情谊,像草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在风雪中顽强绽放。
他看着墙上的布包,看着卓玛阿妈眼中的期盼,突然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样的故事,不应该被岁月尘封,这样的情谊,值得被永远铭记。他握住卓玛阿妈的手,郑重地说:阿妈,您放心,林梅同志的故事很感人,我一定会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知道草原上的人们曾经怎样守护过红军,知道这份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谊。
卓玛阿妈看着离翁坚定的眼神,浑浊的眼睛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点了点头,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锈迹斑斑的红星徽章,这是梅梅留下的,她说这是红军的标志,让我好好收着。离翁接过徽章,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徽章上的红星虽然已经生锈,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模样,这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情谊的见证。
接下来的几天,离翁一边开展团的工作巩固检查,一边抽空走访了当年认识林梅的老人,收集了更多关于林梅在草原上生活的细节。有的老人记得她当年如何用草药治好自己孩子的病,有的老人记得她教大家唱红军歌曲的样子,还有的老人记得她和卓玛一起放牧时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生动,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感人,离翁把这些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心中的创作冲动越来越强烈。
在南木达乡的工作结束时,离翁再次来到卓玛阿妈的家。他给阿妈带来了一些生活用品,还特意给她拍了一张照片。阿妈,等我把故事写出来,一定给您送过来。离翁说道。卓玛阿妈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孩子,谢谢你,还记得梅梅,还记得我们草原上的故事。
离开南木达区的时候,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草原上,银装素裹的世界显得格外明亮。离翁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缓缓后退的草原,心中感慨万千。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个感人的故事,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好,让林梅和卓玛阿妈的情谊,让藏族人民和红军战士之间的鱼水深情,永远流传下去。
回到县城后,离翁利用工作之余,开始潜心创作。他一遍遍梳理着收集到的素材,一遍遍回忆着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卓玛阿妈的慈祥面容,林梅同志的坚定眼神,草原的辽阔壮美,牧民们的淳朴善良,都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部以林梅和卓玛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草原上的格桑花》终于完成。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被这段跨越民族、跨越岁月的深情所感动,也记住了壤塘草原上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结尾词·临江仙·壤塘忆旧
踏雪壤塘寻故迹,草原深处藏情。红星熠熠映心明。八年同岁月,一诺重千钧。
格桑花开香万里,民族团结情深。笔端流韵记初心。初心从未改,薪火永传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