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论语·为政》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观《望乡》感怀作绝句:
银幕流光映客肠,红尘悲喜入眸茫。
邻座无言心自照,青春自省悟沧桑。
1979年的冬风掠过马尔康的街巷,带着梭磨河谷特有的清冽,却吹不散县城里一股新鲜又热烈的气息——改革开放的春风悄然吹进藏区小城,日本电影《望乡》的海报贴满了电影院的墙面,黑白画面上女子憔悴的面容,配着“一段跨越国界的悲怆人生”的文字,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消息传到马尔康师范学院,立刻在学子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外国电影的上映堪称一件盛事。
“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看《望乡》专场!下午文艺宣传委统一发票,按班级座位排号!”班主任刚在课堂上宣布完消息,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同学们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听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日本妓女的故事,会不会很特别啊?”有同学小声议论。“肯定比咱们看的样板戏有意思,终于能看外国电影了!”学荣拍着桌子,难掩兴奋。离翁坐在窗边,手里转着钢笔,心里也泛起几分波澜——他只在报纸上见过“外国电影”的字眼,从未亲身看过,更别提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影片了。
下午第三节课后,文艺宣传委抱着一沓电影票走进教室,笑着说:“按座位号发票啦,大家排好队,一人一张,别抢!”同学们立刻涌到讲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离翁慢慢走到队尾,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票根上的座位号——都是连号排列,他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不知自己会和谁邻座。
轮到离翁领票时,宣传委低头翻了翻,抽出一张递给她,笑着眨了眨眼:“离翁,你的位置不错,中间排视野好!”离翁接过票,低头一看,座位号是15排7座,他刚想收起,就看见淑英排在他身后,正伸手领票。宣传委拿起一张票递给淑英,语气自然:“淑英,15排8座,跟离翁邻座呢!”
淑英接过票,看到座位号时,脸颊瞬间泛起淡淡的红晕,下意识地抬眼看向离翁,刚好对上他的目光,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移开了视线。离翁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怦怦直跳——他和淑英同窗许久,一起学农、学工,一起自习、筹备晚会,却从未这样近距离地一起看电影,更何况是一部题材敏感的外国影片。他悄悄打量着淑英,她正把票根小心翼翼地放进笔记本里,指尖微微有些颤抖,显然也有些紧张。
傍晚时分,全校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街道向电影院走去。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脚步声整齐划一,引得路边的藏民纷纷探头张望。离翁和淑英并排走在队伍中间,两人都没说话,只听见身边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和远处传来的经幡飘动声。偶尔有风吹过,带着淑英发间淡淡的肥皂香,离翁的心跳又快了几分,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和她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走进电影院,昏暗的灯光下,密密麻麻的座位已经坐了不少人。离翁和淑英顺着过道找到15排,在座位上坐下。座位很窄,两人的胳膊偶尔会碰到一起,每次触碰,都像有电流划过,让彼此都有些不自在,连忙悄悄挪开。离翁盯着前方的银幕,心里却乱糟糟的,既期待电影开始,又有些莫名的紧张——他知道这部电影有不少反映男女情爱的镜头,和女生邻座看这样的画面,实在有些尴尬。
没过多久,电影院里的灯光渐渐熄灭,银幕亮起,电影正式开始。随着片头字幕滚动,一段悠扬又悲伤的音乐响起,将大家的注意力瞬间拉进了剧情里。影片讲述了日本女子阿崎婆的悲惨一生,她年少时被贩卖到南洋当妓女,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晚年孤独终老,只能在回忆中度过余生。
银幕上的画面冲击力极强,时而展现南洋风情的热闹街巷,时而刻画阿崎婆被欺凌的痛苦场景,尤其是一些反映男女情爱的镜头,虽然在当时看来已经有所删减,但依然让在场的师生们有些局促。离翁感觉自己的脸颊发烫,浑身紧绷着,大气都不敢出,眼睛盯着银幕,却有些不敢细看,只能偶尔用余光瞥一眼身边的淑英。
他发现淑英比他还要紧张,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睁得大大的,却始终抿着嘴唇,一声不吭。有几个比较露骨的镜头出现时,淑英的脸颊涨得通红,下意识地低下了头,长长的睫毛轻轻颤抖着,直到镜头切换,才悄悄抬起头,继续看下去。离翁看在眼里,心里忽然生出几分怜惜——他知道淑英性格内敛,平时连和男生说话都会脸红,如今看这样的电影,想必心里更加不自在。
他悄悄往旁边挪了挪,给淑英让出更多空间,尽量避免肢体接触,减少她的尴尬。淑英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用意,侧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感激,又迅速转回头看向银幕。整个观影过程中,两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电影院里只有影片的音效和偶尔传来的轻轻叹息声,气氛既严肃又有些微妙。
离翁看着银幕上阿崎婆悲惨的遭遇,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学农时遇到的藏族老乡,想起学工时周师傅说的“人心比手艺重要”,忽然觉得,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总是相似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共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他偷偷看了一眼身边的淑英,她的眼眶微微泛红,显然被剧情打动了,他想递一张纸巾给她,又觉得有些唐突,只能作罢。
电影结束时,银幕上出现“剧终”二字,悲伤的音乐再次响起,电影院里安静了许久,随后才响起稀疏的掌声。灯光渐渐亮起,离翁看到不少同学的眼睛都红了,淑英也用手背轻轻擦了擦眼角,脸上还带着未散的红晕。
“太好哭了,阿崎婆太可怜了!”走出电影院时,有女生小声抽泣着说。“没想到外国电影这么有感染力,虽然有些镜头有点不好意思,但真的很让人深思。”学荣走到离翁身边,感慨地说。离翁点点头,目光却追随着淑英的身影,她正和几个女生走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剧情,偶尔露出一抹释然的笑容。
回去的路上,夜色渐浓,月光洒在街道上,给藏式碉楼镀上了一层银辉。离翁和淑英依然并排走在队伍里,这次,两人的距离近了一些。“刚才……你觉得电影怎么样?”淑英忽然开口,声音轻轻的,带着一丝沙哑。离翁愣了一下,连忙回答:“挺让人感动的,阿崎婆的遭遇太悲惨了。”
“嗯,”淑英点点头,又说,“那些情爱镜头,我刚才都不敢看……”说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离翁也笑了,心里的紧张瞬间消散了不少:“我也有点不自在,不过现在想想,这部电影主要讲的还是苦难和人性,挺有意义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话题从电影剧情聊到人性善恶,又聊到藏区的生活,气氛渐渐轻松起来。
走到学校门口时,淑英停下脚步,对离翁说:“谢谢你今天……那个座位的事。”离翁挠了挠头,笑着说:“没什么,巧合而已。”其实他心里清楚,宣传委大概率是有意安排的——毕竟他和淑英平时互动较多,大家都看在眼里。但他没有点破,只是觉得,这样的“巧合”,让这段青春记忆多了一抹微妙的色彩。
回到宿舍,离翁躺在床上,脑海里反复回放着电影里的画面,还有淑英邻座时紧张的模样。他想起《论语》里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阿崎婆的悲惨人生让他懂得了珍惜当下的生活,而和淑英邻座的无言时光,让他感受到了青春里那份懵懂又纯粹的情愫。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桌上的小刨子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离翁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会有更多新鲜事物涌入藏区,而他的青春,也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悄然发生着改变——有对世界的认知,有对人性的感悟,更有对情感的懵懂觉醒。这段观影经历,就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成为他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结尾律诗
银幕流光映藏城,青春观影暗心惊。
邻座无言愫微动,红尘有泪意难平。
苦难人生催自省,纯真岁月印真情。
改革风来开眼界,韶华不负少年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