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刮耳危岩耸碧天,学成返梓战崖巅。千钧石破烽烟起,百丈绳崩性命悬。
援手同将生死度,丹心共把坦途镌。今朝路畅通南北,长记当年热血燃。
1976年,我高中毕业,怀着满腔热血与壮志雄心回到金川县安宁公社一大队务农,成为一名回乡知青。返家次日,大队党支部便委以重任,任命我为修刮耳岩机耕道的队长。修路队共三十名全劳力,其中多数是地富反坏右分子及其家属子女。
刮耳岩(yán),坐落于今四川金川县南安宁乡。据《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记载:刮耳崖“在崇化屯东两里。悬崖峭壁,形势险阻”[__LINK_IcoN]。民间亦有诗形容其险:“万丈悬崖天堑,形势险峻壁峭。鸟难飞兽难行,人若过耳刮掉。”清乾隆年间两征金川时,此处石岩曾是天然屏障,令官兵折损无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__LINK_IcoN]。
彼时,全国正热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安宁大队作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坐拥“十年学大寨,九年跨长江”的美誉。为实现“队队通机耕道”的目标,党支部下定决心打通刮耳岩——这是安宁大队四小队教场坝作业组的必经之路,誓要将天堑化为通途。
刮耳岩绵延千余米,开辟基耕道的任务由安宁公社安宁大队与卡撤公社足木塘大队共同承担,以岩间观音庙为界,左属足木塘大队,右归安宁大队。我们的目标,便是在近500米的绝壁上凿出一条宽阔道路。三十余名队员多为出身特殊者,或为被管制的“四类分子”,或为其子女;而我因“根正苗红”,既任队长又掌点炮之责——大队严防阶级敌人破坏,不许四类分子经手此项险活。每日午后三点与收工前,我需各点一次炮,每次上百发。导火线长则一丈,短则一尺,点完必须火速攀崖躲进岩隙。与我并肩协作的,是同队的小学同窗柴登林。
艰苦的岁月里,危险如影随形。我与柴登林每日承担着两次数百发的点炮重任。那个午后本似寻常,夕阳为陡峭岩壁镀上金黄,我紧绷神经点完两三百发炮,正欲撤离时,手上的保险绳突然断裂!身体瞬间失重甩出,下方是咆哮的大渡河,浊浪如猛兽张着血盆大口;岩间数百发炮弹即将引爆,时间仿佛凝固。
千钧一发之际,柴登林的惊呼划破长空:“李二娃的保险绳断了!”万幸腰上的保险绳仍未脱落,我就这样在半空晃荡。崖上社员闻声抬头,见我危在旦夕,纷纷呼喊着“李连长”,奋力拽拉保险绳。那些因用力而涨红的脸庞、满含关切的眼睛,至今清晰如昨。就在他们将我拖进岩窝的刹那,炮声如雷贯耳,碎石尘土漫天飞扬。我瘫在岩窝中大口喘气,冷汗浸透衣衫,劫后余生的庆幸中,更满是对救命者的动容——那些被贴上“阶级敌人”标签的人,在生死面前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我不禁叩问:所谓阶级之分,在生命面前真的重要吗?
此后的修路时光里,我与社员们的关系悄然改变。我不再以出身论人,而是看见他们骨子里的勤劳、勇敢与善良。“四类分子”们干活格外卖力,似要以行动证明对家乡建设的热忱。钢钎与铁锤的敲击声在山谷中回荡,曾经的隔阂在汗水中消融,道路随齐心协作一寸寸延伸。
数月苦战终得硕果,刮耳岩基耕道成功贯通。通车那日,村庄沸腾了,锣鼓声与欢呼声交织,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我站在新路上眺望远方,忽然彻悟:这条路不仅连通了村落与外界,更架起了人心的桥梁——无论出身如何,为共同目标奋斗时,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价值与力量。
多年后回望,那段岁月仍令人动容。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与社员们的救命之恩,早已刻入骨髓,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特作赋以记:
刮耳岩修路赋
岁在丙辰,余归桑梓。金川安宁,大寨名扬。队队欲通机耕之道,人人皆怀拓路之望。刮耳岩者,天险横亘,史载其危,峭壁千寻,猿猱难攀;乾隆两征,折戟其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前。然众人之志,坚若金石,誓将天堑,化作通途。
于是征夫云集,三十青壮,多为寒微,身负旧名,心藏热血。余膺重任,为队之长,掌点炮之要,伴危崖之险。柴君登林,同窗挚友,与吾并肩,共赴艰危。每日两度,炮响百千,导火线燃,星火迸溅。攀援绝壁,藏身岩隙,碎石纷飞,轰鸣震耳。
一日向晚,残阳如血。余点完群炮,欲撤险地,忽闻“咔嚓”,保险绳断,身形骤坠,魂飞魄散。下临大渡,浊浪排空,似欲吞噬;上望危岩,残阳泣血,几近绝望。千钧一发之际,柴君疾呼:“绳断矣!救李君!”众人闻声,不顾安危,齐心合力,拽绳上拉。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呼声震天,生死时速。堪堪避入岩窝,炮声如雷,碎石如雨,方才惊魂,犹自战栗。
经此一劫,方知真情。出身贵贱,岂论英雄?众人勠力,挥汗如雨,钢钎铁锤,奏响壮歌。险峰让路,危崖俯首,基耕之道,渐次贯通。通车之日,锣鼓喧天,欢呼动地。此路也,通四方之货,连邻里之情,更破心之藩篱,融人之隔阂。
今回望兮,感怀万千。险崖巍巍,见证忠勇;大渡汤汤,铭记恩深。生死与共之情,永不磨灭;拓路攻坚之志,世代流芳。遂作斯赋,以铭此艰,以颂此诚,以彰此魂!
又诗曰:
刮耳岩危名史传,学成归里任攻坚。社员协力雄心壮,险处开途壮志坚。
炮响绳崩惊魄散,恩深义厚暖心田。昔年苦战终通路,基耕道绕乡村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