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论语·子张》有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感而赋之:
德风拂野育新苗,学海扬帆逐浪高。
不负韶华担使命,丹心一片照云宵。
一九八一年的春风,携着川西高原特有的清冽与温润,漫过壤塘县中学的青砖瓦房。离翁站在教学楼前,望着操场上追逐嬉闹的学生,恍然发觉自己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至此,竟已悄然走过一整个学年。这一年里,他从初登讲台时的些许生涩,到如今驾驭课堂的从容不迫,从对藏区风土人情的陌生好奇,到与师生们的熟稔融洽,壤塘的山山水水、民风淳朴,早已在他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三月中旬,学校的公示栏前围满了人,一张红色的通知格外醒目——经县教育局推荐、州教育学院遴选,离翁将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赴阿坝州教育学院进修数学专业。消息传开,同事们纷纷道贺,张校长拍着他的肩膀笑道:“离翁啊,这是个好机会!州里的学院师资强、视野宽,你去好好深造,回来给咱们学校添把力!”学生们更是围着他依依不舍,几个藏族孩子捧着自家晒的青稞饼塞到他手里,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离老师,你要早点回来教我们呀!”离翁望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心中满是暖意,也暗下决心,定要学有所成,不负这份期许。
收拾好简单的行囊,离翁告别了壤塘的师生与亲友,踏上了前往汶川县威州镇的路途。那时的交通尚不便利,从壤塘出发,需先乘坐长途汽车颠簸一整天到马尔康,再转车前往汶川,一路翻山越岭,尘土飞扬。但沿途的风光却让人心旷神怡:远处的雪山皑皑,近处的河谷两岸桃花初绽,藏寨羌碉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炊烟袅袅,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历经两日夜的奔波,当威州镇的轮廓出现在视野中时,离翁已然被这座坐落在岷江畔的小镇吸引——江水滔滔,群山环抱,街道整洁,学院的红砖教学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阿坝州教育学院的进修生活紧张而充实。来自全州各地的几十名青年教师汇聚一堂,大家怀着共同的求学之心,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热烈讨论,图书馆里总是座无虚席。离翁深知这样的进修机会来之不易,更是加倍刻苦,每天除了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还常常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到深夜。他的数学基础扎实,思维敏捷,课堂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很快便得到了授课老师的赏识和同学们的认可。
就在这段专注的学习时光里,一位名叫科委的女同学走进了他的生活。科委来自理县米亚罗,那是川西着名的红叶胜地,或许是山水的滋养,让她生得眉目清秀,气质温婉,性格却又爽朗大方,在班里颇受欢迎,被同学们私下称为“班花”。初次留意到科委,是在一次数学建模的小组讨论中,离翁被分配与她同组。讨论伊始,他本以为这位外表文静的女生或许不善言辞,没想到她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还能提出许多新颖的角度,两人配合默契,很快便完成了建模报告,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
自那以后,离翁和科委便渐渐熟络起来。他们都是数学专业的学习者,有着共同的学术兴趣,课后常常一起探讨难题,交流教学心得。科委的笔记做得细致工整,重难点突出,离翁常常借来参考;而离翁擅长总结解题技巧,也乐于分享给科委。两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除了学习上的互帮互助,生活中的他们也渐渐生出了默契。学院的食堂饭菜简单,有时两人会一起到镇上的小饭馆改善伙食,科委知道离翁爱吃辣,总会记得叮嘱老板多放些辣椒;离翁则会在科委生病时,默默为她买来药品和温热的粥。
星期天是学院的休息日,也是两人最常结伴出行的日子。威州镇距离成都不算太远,乘坐长途汽车约三个小时便能抵达。科委的家在成都市区,每到周末,她总要回去看望父母,而离翁则要前往八里庄的表姐家落脚——表姐嫁到成都多年,一直很照顾他这个远道而来的表弟。于是,每个周末的清晨,他们都会一起赶往汽车站,坐上同一班车前往成都。车上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两人会聊起各自的家乡,聊起教学中遇到的趣事,聊起对未来的憧憬。科委说起米亚罗秋日漫山遍野的红叶,说起家乡的藏羌风情,眼神里满是眷恋;离翁则谈起壤塘的草原、寺庙,谈起那些淳朴可爱的学生,言语间尽是深情。
到了成都汽车站,两人便会挥手告别,一个往市区方向,一个向八里庄而去,约定好周日下午在车站集合,一同返回威州。每次相聚,他们都会分享各自的见闻:科委带来父母做的腊肉和点心,给离翁讲述家里的琐事;离翁则会把表姐家的新鲜水果带给科委,说说自己在成都的所见所闻。一来二去,那份纯粹的同学情谊,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悄然升温,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与惦念。他们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变化,却又都默契地没有点破,只是在相处时,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珍视。
进修的时光转瞬即逝,八个月后,两人顺利毕业。分别之际,科委将一本精心整理的数学题库送给离翁,扉页上写着“愿君此去,前程似锦”;离翁则将一枚从壤塘带来的藏式平安扣赠予科委,轻声道:“愿你平安顺遂,教学顺利。”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谊与期许,他们各自踏上了返程的路——科委回到了理县中学,继续从事数学教学;离翁则重返壤塘县中学,迎接他的,是一份新的挑战与使命。
回到壤塘县中学,离翁发现学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为了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学校决定兴办民族寄宿制初中。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乡村,家庭贫困,汉语基础薄弱,生活习惯也与城镇学生有所不同,而且寄宿制班级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因此许多教师都面露难色,不愿接手。
张校长再次找到了离翁,脸上带着恳切的神情:“离翁,学校知道这个担子重,但你年轻有为,有责任心,又了解藏区学生的情况,这个民族班的班主任,非你莫属啊!”看着校长信任的目光,想到那些农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离翁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他不仅担任了民族班的班主任,还承担了数学和物理两门主科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还继续让他兼任团委书记,一身数职,忙得不可开交。
民族班的学生果然如预想中那般难以管理。刚入学时,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汉语,上课跟不上进度,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有些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里常常杂乱无章;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面对这些问题,离翁没有丝毫退缩。他利用课余时间,逐个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用真诚和耐心打动他们;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词;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他亲自指导学生整理宿舍,制定作息时间表,带头打扫卫生;为了让学生融入集体,他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
离翁的付出渐渐有了回报。民族班的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这位认真负责、温柔体贴的班主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参加活动,宿舍变得整洁有序,班级氛围也越来越融洽。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这些学生家庭贫困,许多人连基本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更不用说添置衣物了。看着学生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握着断墨的钢笔,离翁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深知,仅靠学校的补助远远不够,必须想办法为学生们筹集更多的资金。
经过一番思索,离翁想到了勤工俭学的办法。他发现,当地的森工局在作业后,会遗留许多旧钢绳,这些钢绳虽然废弃,但其中的钢丝可以拆解出来,加工成沙发弹簧。当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发逐渐成为家庭必备的家具,沙发弹簧的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不错。于是,离翁便向学校申请,组织民族班的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办一个小型沙发车间。
张校长对这个想法表示大力支持,不仅批准了申请,还为车间协调了一间闲置的教室。离翁带着学生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上山捡拾森工局遗留的旧钢绳。川西的山林陡峭险峻,荆棘丛生,学生们常常被树枝划伤手臂,被蚊虫叮咬,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回到学校,他们便在车间里拆解钢绳、拉直钢丝、加工弹簧,离翁亲自上阵指导,还请来镇上的老工匠传授技艺。起初,大家动作生疏,效率不高,做出的弹簧也不够标准,但经过不断练习,技术越来越熟练,生产的弹簧质量也越来越好。
很快,他们生产的沙发弹簧便打开了销路,不仅供应给当地的家具厂,还远销到周边的县城。勤工俭学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学生们添置了新的课本、文具和衣物,改善了食堂的伙食,还为宿舍安装了取暖设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帮助,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更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离翁组织学生勤工俭学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州文教局的领导得知后,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解决贫困民族地区学生就学困难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不久后,州文教局便派出了专门的工作组,前往壤塘县中学考察。工作组的成员们实地查看了沙发车间的生产情况,翻阅了勤工俭学的账目,与离翁和学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考察结束后,州文教局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壤塘县中学的经验,号召各地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俭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消息传来,壤塘县中学的师生们备受鼓舞,离翁更是感到无比欣慰——他的努力不仅帮助了自己班里的学生,还能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希望。
此后的日子里,离翁依旧忙碌着。他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管理班级,还要兼顾团委的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开展勤工俭学。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学生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看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的进步,离翁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他与科委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分享着各自的工作与生活,那份在威州结下的情谊,在鸿雁传书中愈发深厚。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到了一九八三年三月。正当离翁全身心投入到民族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时,一个新的机遇悄然降临——县委决定从基层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县团委工作。经过层层筛选和考察,离翁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坚定的政治觉悟,成功入选。
接到调令的那天,离翁站在民族班的教室门口,望着教室里认真学习的学生们,心中百感交集。两年来,他与这些学生朝夕相处,早已情同父子、师生情深。学生们得知他要调走的消息,纷纷围了上来,有的流下了不舍的泪水,有的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离翁强忍着心中的激动,叮嘱学生们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离开壤塘县中学的那天,张校长和同事们亲自为他送行,学生们列队站在学校门口,齐声喊着“离老师,再见!”看着熟悉的校园、敬爱的同事和可爱的学生,离翁深深鞠了一躬,心中默念:壤塘,我一定会回来的。
结尾七律
一载耕耘壤水滨,威州求学遇知音。
勤工俭学培良才,沥血呕心育幼苗。
桃李芬芳盈雪域,初心滚烫映丹宸。
临危受命担新责,不负韶华再启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