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学而不厌传薪火,诲人不倦铸师魂。
壤塘杏坛施教化,春风化雨润童心。
壤塘县的秋意来得早,刚过八月,高原的风就带着清冽的凉意,卷着山间的松涛,漫过县城边缘的中学围墙。离翁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县中学斑驳的校门前,望着“壤塘县中学”五个褪色却遒劲的大字,想起临行前友人的嘱托,心中既有对新环境的忐忑,更有对教书育人的笃定。教务处的王主任是个面色黝黑的中年人,握着他的手笑道:“离老师,你可是我们县中学盼来的高材生,初三这两个班的数理,还有一班的班主任,就拜托你了!”
接过两个班的花名册和成绩表,离翁才知这份信任背后的重量。初三一班共四十二人,各科平均分在年级名列前茅,尤其数理两门,更是尖子生云集;而初三二班三十八个学生,数理成绩普遍垫底,及格率不足三成,还有几个学生常年游离在课堂之外,是全校出了名的“老大难”。教务处的干事悄悄跟他说:“离老师,一班是尖子班,你顺着教就行;二班嘛,别太较真,能稳住纪律就不错了。”这话像一根刺,扎在离翁心上。他想起《论语》中“有教无类”的古训,又念及自己求学时遇良师的幸运,暗自下定决心:教书育人,从来没有“可以放弃”的学生,一班二班,一个都不能少。
开学第一课,离翁先去了初三一班。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姿端正,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他走上讲台,没有急于讲课,而是笑着问:“大家觉得数学和物理,是什么样的学科?”立刻有学生举手:“是解开难题的钥匙!”“是探索世界的工具!”回答得条理清晰,底气十足。离翁点头赞许,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拓展题:“这是我上学时遇到的一道难题,今天咱们一起试试看。”学生们立刻拿出纸笔演算,教室里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半个时辰后,有三个学生算出了答案,离翁逐一点评,既肯定思路,又指出不足,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下课铃响时,班长主动上前:“离老师,您的课真有意思,我们都听得懂!”
可到了初三二班,景象截然不同。教室后排几个男生趴在桌上睡觉,前排有学生偷偷传阅小人书,还有人低声说笑,完全没把新老师放在眼里。离翁没有发火,只是静静地站在讲台前,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学生。直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他才开口:“我知道大家觉得数理难,也觉得自己学不好,但今天我不想讲课本,只想跟大家聊聊‘可能性’。”他说起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上学,条件比这里艰苦得多,数理也曾是弱项,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点点追赶,最终考上大学的经历。“你们看这高原上的格桑花,不管长在石缝里还是田埂边,只要给点阳光雨露,就能开得灿烂。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没找到方法的学生。”
他的话让几个睡觉的男生抬起了头,有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怯生生地问:“离老师,我们真的能学好数理吗?”离翁走到她身边,认真点头:“当然能,只要你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一个都不落下。”那天的课,离翁没有讲课本知识,而是带着大家做了几个简单的物理小实验:用纸片和硬币演示自由落体,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纸屑。当看到纸屑真的冒出火星时,教室里响起了久违的惊叹声,后排的男生也坐直了身子,眼里闪着好奇的光。
从那天起,离翁开始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之路。针对一班学生基础好、求知欲强的特点,他在课堂上增加拓展性内容,引入奥林匹克数学和物理的基础题型,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难题。每天放学后,他还会留出一个小时,为一班的尖子生答疑解惑,引导他们跳出课本框架,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班长李明亮数学天赋突出,但有时过于急躁,离翁就送给她一本《论语》,告诉她“欲速则不达”,做题如做人,既要追求速度,更要保证精准。在他的引导下,李明亮的成绩稳步提升,还成了班里的“小老师”,主动帮助同学解答难题。
而面对二班的学生,离翁则采取了“低起点、慢节奏、多鼓励”的策略。他把课本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节课只讲一个核心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堂上,他会特意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答出一星半点,就立刻给予表扬:“你看,只要认真听,你也能学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把数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讲密度时,带大家测量当地特产青稞酒的浓度;讲几何图形时,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建筑结构;讲电路时,教大家修理简单的电器。
二班的张磊曾是出了名的“捣蛋鬼”,数理成绩常年不及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捣乱。离翁没有放弃他,反而发现他动手能力强,对物理实验格外感兴趣。有一次,学校的投影仪坏了,张磊偷偷拆开摆弄,却越修越糟。离翁没有批评他,而是带着他一起查阅资料,一步步拆解、组装,最终把投影仪修好了。这件事让张磊信心大增,上课不再捣乱,反而主动问问题。离翁专门为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最基础的公式定理教起,每天放学后单独辅导半小时。慢慢地,张磊的物理成绩从二三十分提升到及格线,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他逢人就说:“离老师没有放弃我,我不能自己放弃自己。”
除了课堂教学,离翁还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他作为一班的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得知一班的藏族女生卓玛家境贫寒,冬天没有厚衣服,离翁就把自己的旧大衣送给她;看到二班的王强因为父母离异而情绪低落,他就像朋友一样陪他聊天,告诉她“祸兮福之所倚”,生活中的挫折的也是成长的契机。他常说:“教书育人,既要教知识,更要育人心。”在他的影响下,一班的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二班的学生也逐渐改掉了调皮捣蛋的毛病,班级氛围越来越融洽。
然而,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二班的几个学生因为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想辍学回家。离翁得知后,立刻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去家访。壤塘县地形复杂,很多学生家住在偏远的村寨,山路崎岖难行,他常常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每到一户学生家,他都耐心地跟家长沟通,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又鼓励学生:“学习就像爬山,刚开始可能觉得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山顶的风景。”他还承诺,会利用周末时间为他们补课,绝不让一个人掉队。家长们被他的真诚打动,学生们也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
为了让两个班齐头并进,离翁还想出了“结对帮扶”的办法。让一班的尖子生和二班的基础薄弱生结成对子,每周利用晚自习时间相互学习。一班的学生带着二班的学生梳理知识点、解答难题,二班的学生则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染一班的学生,大家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有一次,期中考试后,二班的平均分竟然比上次提高了二十分,虽然还赶不上一班,但这样的进步让全校师生都感到惊讶。教务处的王主任笑着说:“离老师,真没想到你真能把二班带起来,你这‘一个不能少’的原则,硬是创造了奇迹!”
两个学期的时间,在忙碌而充实中悄然流逝。离翁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期末统考中,初三一班的数理平均分稳居年级第一,有十多名学生进入全县前列;而初三二班的数理平均分较入学时提高了三十分,及格率达到了八成以上,彻底摘掉了“差班”的帽子。更让人欣慰的是,两个班的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班的学生不再骄傲自满,二班的学生也不再自卑消沉,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
毕业典礼上,一班的李明亮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离老师,是您让我们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成长;是您教会我们‘学而不厌’的道理,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永不停歇。”二班的张磊也走上讲台,哽咽着说:“以前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离老师让我知道,我也有闪光点,我也能学好知识。谢谢您,离老师!”台下掌声雷动,离翁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稚嫩而坚定的脸庞,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不仅教会了他们数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结尾七律
壤塘执教经两载,初心不改育英才。
一班翘楚攀高阁,二班顽石琢玉台。
春雨无声滋草木,师恩浩荡润心怀。
莫言桃李芬芳日,自有清风拂面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