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论语·阳货》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感于此作绝句:
改革风催万象新,校园诗笔写青春。
藏乡学子怀家国,妙语连珠映初心。
1979年的春风越过梭磨河谷的雪山,吹进马尔康师范学院的校园,不仅染绿了操场边的杨柳枝,更吹醒了学子们沉寂已久的文艺之心。《望乡》观影后的热议尚未平息,学校便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起了“青春与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同学们用文字记录成长、抒发感悟,既可以写藏区的风土人情,也能谈观影后的思考,或是对未来的憧憬。
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班级里掀起了热潮,启贵第一个报了名,拍着胸脯对离翁说:“我要写学工时的趣事,把周师傅的手艺和汪所长的教诲都写进去,保证生动有趣!”蓉芬则有些犹豫,她握着钢笔,指尖轻轻划过稿纸,小声说:“我想写《望乡》观后感,但又怕写不好,毕竟这样的题材太敏感了。”离翁坐在一旁,看着窗外抽芽的柳枝,心里也泛起了创作的念头——他想把学农时的青稞田、学工的木工车间,还有和同窗们的点滴情谊,都融进文字里。
班主任特意在课上留出时间,指导大家写诗文。“征文不用追求辞藻华丽,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真、情、实、感”四个大字,“你们经历的学农、学工,还有观影时的感悟,都是最宝贵的素材,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就是最好的文章。”老师的话给了同学们很大的鼓励,蓉芳抬起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银幕后的沉思》”几个字,作为自己的征文题目。
接下来的日子里,校园里随处可见埋头写作的身影。图书馆的角落里,同学们捧着笔记本奋笔疾书;教室的课桌上,稿纸堆得越来越高;就连宿舍的床头,也总放着钢笔和草稿纸。离翁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干净,摆上从金川带来的青稞穗,还有学工时周师傅送的小刨子,这些物件总能勾起他的回忆,让文字自然而然地流淌。
他的征文题目定为《藏乡岁月里的成长》,开篇便从金川的青稞田写起:“1978年的秋风吹过金川河谷,青稞穗沉甸甸地弯下腰,像极了藏区老乡憨厚的笑脸。我带着一身乡土气息走进师范校园,又在学农的田垄上,找回了对土地的敬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割青稞时的汗水、抢收时的默契,又写学工车间里刨木的声响、周师傅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满是对劳动的热爱和对情谊的珍视。
写累了,离翁就会走到蓉芳的书桌旁,看她的写作进度。蓉芳的字娟秀工整,稿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她从《望乡》中阿崎婆的悲惨人生写起,联系到藏区妇女的生活现状,既有对苦难的同情,也有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银幕上的泪水,不仅是阿崎婆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底层女性的缩影。而在我们的藏乡,也有许多勤劳坚韧的女性,她们用双手撑起家庭,用善良温暖他人……”离翁看着她的文字,忍不住赞叹:“写得真好,既有感悟,又有温度。”蓉劳脸颊微红,笑着说:“还是你写的劳动场景更生动,我都被你笔下的青稞田打动了。”
学荣的写作过程则充满了欢乐。他写学工时自己偷偷磨刨刀,结果把刀刃磨钝了,被周师傅笑话“毛手毛脚”;写离翁给大家做写字板,自己却因为尺寸没算好,闹了笑话;还写学荣妈妈做的炖羊肉,香得让同学们直流口水。他的文字朴实直白,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每次写完一段,都要大声读给离翁和同学们听,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征文截止前的几天,同学们组成了“互助小组”,互相修改稿件。离翁帮学荣调整语句,让文章更有条理;启贵帮离翁修改错别字,还给他的文章添加了几句抒情的话语;学荣则给蓉芳的观后感提建议,让她多加入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文章更有感染力。“你的结尾可以写一写咱们未来的教书之路,和开头的成长呼应一下。”蓉芬看着离翁的稿件说。离翁点点头,在文末补充道:“从青稞田到木工车间,从校园书桌到未来的讲台,这段藏乡岁月里的成长,会成为我教书育人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提交征文后,同学们都盼着评选结果。一周后,学校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红色的获奖名单上,赫然写着三人的名字——离翁的《藏乡岁月里的成长》获得一等奖,蓉芳的《银幕后的沉思》获得二等奖,学荣的《学工趣事记》获得三等奖……
“我们都获奖啦!”学荣兴奋地跳起来,一把抱住离翁和蓉芳。同学们纷纷向他们祝贺,班主任也笑着说:“这都是你们真实经历的写照,实至名归!”学校还特意举办了征文分享会,让获奖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离翁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自己的征文稿,看着台下熟悉的同窗,声音洪亮地读了起来。当读到学农时抢收青稞的场景,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当读到周师傅赠刨子的教诲,台下响起了轻轻的掌声。淑英朗读时,声音温柔却有力量,她的文字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少同学都红了眼眶。学荣则用幽默的语气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不时加入几个夸张的动作,让分享会充满了欢声笑语。
分享会结束后,学校把获奖作品整理成了一本征文集,封面印着马尔康的雪山和校园的银杏叶,取名为《青春在藏乡绽放》。离翁把征文集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这段青春岁月的最好纪念。
春风再次吹过校园,杨柳枝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离翁和蓉芳、学荣坐在操场的长椅上,翻看着征文集,互相讨论着彼此的文章。“等我们将来当了老师,一定要把这本书带给学生们看,让他们也知道我们的青春故事。”学荣轻声说。离翁点点头,望着远处的雪山,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自己的青春之路还很长,而这段用文字记录的成长经历,会像一盏明灯,照亮他未来的教书育人之路。
结尾律诗
春风送暖满校园,妙笔抒怀着新篇。
藏乡岁月凝文字,同窗情谊映纸间。
获奖喜传青春讯,分享乐话少年缘。
他年执教育桃李,再忆今朝意更绵。
(待续)